1937― 1949 年

中流砥柱

抗日的力量在積極準備,侵略者也加緊了陰謀的策劃。1937年7 月7 日,日本帝國主義在北平西南向宛平縣城開槍射擊,發了“盧溝橋事變”。他們大舉侵略中國,妄圖把中國括入日本的民體係中。全麵抗日戰爭就此拉開了序幕。

在日本侵略軍大舉入侵麵前,蔣介石在全國人民的壓力下最後同意了共產黨的方案。8 月,工農紅軍正式改編為國民革軍第八路軍,不久,便開赴華北抗戰前線。

抗日戰爭是一場嚴酷而艱巨的戰爭,敵我的力量對比一開是懸殊的,不可能輕易取得成功。但當時八路軍戰士鬥誌昂揚,說要和侵略軍拚個你死我活,好好打幾仗。毛澤東很擔心這種躁的情緒,他多次給前方的彭德懷發電報,要他說服指戰員,改運動戰和正規軍的作戰方式,采取“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活機動地消滅、牽製敵人,同時要建立牢固的敵後抗日根據地,保存和發展自己。

這種思想很快就在實踐中得到了證實。1938 年5 月,氣勢洶的侵略者攻占了中國的許多重要城市和交通線,北平、天津、海、南京、徐州等地相繼失守,人們對前途議論紛紛。有人很悲觀說中國的武器不如人家,肯定會亡國;另一些人卻又盲目樂觀,隻要國際局勢發生變化,中國很快就能轉敗為勝。針對亡國論速勝論,毛澤東覺得有必要澄清人們混亂的認識,對抗日戰爭全局做一個全麵的分析和預測。他寫了著名的《論持久戰》,指出抗日戰爭是一場持久戰,敵人的力量雖然強大,但侵戰爭是非正義的,而且日軍戰線拉得太長,本國財力和資源有限,又得不到國際的支持和同情,其勢力肯定會逐步地減弱。中國的情況正好相反,隨著戰爭的深入,正義的力量會逐步增大,因此,取得戰爭最後勝利的一定是中國人民。

毛澤東在這部著作中預言:

抗擊日本侵略軍的戰爭,既不會失敗,也不會速勝,隻能是一場大規模的有億萬民眾參加的持久戰。

全麵抗戰的曆史發展證明了毛澤東的預見是正確的。

毛澤東的文章發表後,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連國民黨的將領都十分欽佩他的遠見卓識,蔣介石得知後也表示讚同。

國民黨人從中總結了兩句話——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並將其作為抗戰的戰略指導思想。

增強了信心和勇氣的人們並不知道,毛澤東為此付出的辛勞。為了寫《論持久戰》,他好幾天晝夜疾書,連飯也忘了吃,警衛員把簡單的飯菜熱了一遍又一遍,每次輕聲說:“主席,該吃飯了。”

毛澤東連聽都沒聽見。有一次,警衛員實在看不下去了,就提高了嗓音:“主席,您就吃點東西吧。”毛澤東這才從桌上抬起頭來,皺了皺眉說:“吃飯,吃飯,怎麽老吃飯呢?”說完,又埋頭寫了起來。

警衛員心疼得眼淚都要掉出來了,卻無可奈何。

一天,警衛員看見毛澤東揉著額頭,微微閉上了眼睛,心裏一樂,以為這下主席可以休息一會兒了。沒想到,毛澤東馬上又睜開眼睛,對警衛員招招手,說:“給我拿塊濕毛巾來。”濕毛巾拿來了,毛澤東胡亂擦了把臉,白得泛黃的臉上又充溢了**。警衛員歎了口氣,知道這時候不能打攪毛澤東。

毛澤東的小桌上還放了一塊普通的石頭,每次寫得手酸臂麻,連筆都握不住了,就握一握石頭,舒展一下疲勞的神經,再接著寫。

那時,延安沒有電,晚上的照明工具是蠟燭,光很弱,還經常跳動,毛澤東不得不趴在小桌上湊近蠟燭,一個晚上下來,滿麵灰,變成了“黑人”。

就是這樣,毛澤東在艱難的環境中,為中國的命運和前途勞。抗戰的形勢雖然並不樂觀,但總體的趨勢卻正像毛澤東說那樣,一步一步在曲折中走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