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紡紗織布
甘地回到印度以後,一麵忙著從事前麵所提到的各種活動,另一方麵也積極思考讓農民自己織布的事。印度雖然是世界最大的棉花產地,令人奇怪的是,印度本國卻沒有織布工業,這是什麽緣故呢?印度商人把棉花廉價賣給英國商人,英國商人把棉花運回本國加工製線,織成布匹,然後,運到印度來以很高的價錢出售。印度人所穿的衣服,都是昂貴的英國製品。和甘地在契巴朗所看到的情形一樣,有許多人窮得連換洗的衣服都沒有。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交易如果長久繼續下去,印度將永遠無法脫離貧窮。
坐在紡車旁的甘地
因此,甘地對大家說:“我們不應該再向英國購買高價的布匹了,我們應該靠自己的力量織布。”
當然,能夠建立紡織廠和製線廠是最好不過了,可要完成這樣大的工程,談何容易?再說,就算他們真能辦到,英國人能坐視不管嗎?甘地決定勸說農民織布,這樣英國人就不便幹涉了。
雖然方針已經決定,可是實施起來卻不容易。他們買了兩三部織布機,遺憾的是沒有一個人懂得操作方法。因此,他們便在鄰村請來一個女人教導他們。這個女人性情內向,從來沒有在大庭廣眾之下講過話,所以教授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再加上大家對機械一向外行,自然收不到任何效果。
後來,甘地的侄兒馬幹達·甘地經過認真鑽研,終於領悟了織布的方法。他來指導工人操作,沒多久,農場的人都會織布了。
就在貌似已經看到希望的時候,他們卻遇到了另一個難題:農民想要織布,卻無法買到便宜的棉線,因為棉線和布匹一樣,都是英國人製造的,價格昂貴。
甘地便全國各地尋找可以廉價供應棉線的工廠,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家印度人經營的製線工廠,甘地和他們商量好,由他們供應棉線。可是單靠這一家工廠,根本無法供應日漸發達的全國織布業的需要。甘地又想到讓農民一麵用紡織機織布,一麵用紡車紡線。
甘地花了很長時間收購紡車,結果非常令人失望,因為自從英國製的棉布打進印度市場以後,再也沒有人用舊式紡車紡線了。他到偏僻的鄉下訪問時,發現古老的紡車大多被棄置在倉庫的角落裏。
1917年,甘地受某教育會議議長的委托,前往布羅吉辦事。在那裏湊巧遇到以前認識的瑪吉姆達夫人,因為瑪吉姆達夫人生性外向,交遊廣闊,甘地相信這個問題難不倒她,於是便委托她尋找紡車。
果然不出所料,瑪吉姆達夫人花了很短的時間便在哥吉拉特的畢加堡村找到了紡車。她買下一部舊紡車送來給甘地看,並對他說:“甘地先生,這個村子的農家大都有紡車,雖然現在已經棄置不用了,但是大家表示,隻要有紡線的棉花,他們願意繼續紡線,提供我們織布的原料。”
甘地當時高興得幾乎要跳起來,便想立刻派人把棉花送到畢加堡去。可是,令他感到意外的是,他想盡了各種辦法,也無法買到加工過的製線棉花。在不得已的情形下,甘地隻好去找一個經營棉花工廠的朋友幫忙,朋友知道他的來意後,便很慷慨地說:“好!我把工廠裏所有的棉花都給你。”
這個朋友提供的棉花質量優良,甘地把棉花交給瑪吉姆達夫人,請她轉寄到畢加堡。不久,畢加堡的農民就把製好的棉線和棉布寄來。
看到印度人自己種植的棉花,再由印度人自己紡成線、織成布,甘地感動得熱淚盈眶。但他並未因此而滿足,雖然目前的棉布的確是印度人自己製成的,但是由棉花園采下來的厚棉必須經過工廠加工,才能成為紡紗用的原料棉。為了使印度農人完全獨立,早日脫離貧窮,就必須從開始種棉直到織成布的整個過程,都靠印度人自己的力量來完成。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甘地又要求瑪吉姆達夫人幫忙尋找能夠把原棉製成原料棉的人。她不辭辛苦,四處探訪,終於找到一個老太太來幫忙。他們每天付給老太太35盧比的工資,工資雖然有點貴,但隻要能夠使農人懂得如何製造原料棉,花再多的錢也是值得的。
就這樣,印度人自己就可以完成從播種、采收、製成原料棉到紡紗、織布的所有流程了。
畢加堡製造出來的布被稱為“畢加堡絨布”,質地優良,韌性也極好。很快地,“撒地亞·哥拉哈農場”也能製造這種布料,他們便向全國的貧民推廣這種織布方法。
甘地的侄兒馬幹達·甘地對機械很感興趣,他改良的紡車和織布機不僅更容易操作,製造出來的成品也更為優良。這種改良後的紡車和織布機在各地的機械廠均有製售,價格也很便宜。
甘地在自己的房間內也放了一部改良後的紡車。每當他感到大腦疲勞,或想要活動活動筋骨時,就坐在紡車前紡線。紡車發出的聲音聽起來非常悅耳,可以安撫急躁的情緒。甘地心想,一旦紡車的聲音響遍全國農村時,所有印度人心裏將會呈現一片祥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