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人的收留

奧地利女王瑪麗婭·特蕾莎繼承了哈布斯堡的家族傳統,很有音樂和戲劇天分。作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她卻也要為奧地利的生存而努力。奧地利周圍的列強,一個個都虎視眈眈,隨時準備挑起事端,發動戰爭。因此,特蕾莎唯有以百倍的勤奮、堅定的信念去迎接挑戰。因此,她不能像以前的君王一樣花許多錢在音樂上,但她卻極力邀請一流的藝術家到維也納,在音樂學院教書,並在宮廷演出。

奧地利的貴族和顯要都以王室為榜樣,競相成立樂隊,而且樂隊都具有非常高的水平。

從1750年起,奧地利的中產階級也開始對音樂感興趣,他們效法“巴黎音樂會風潮”的模式,成立了公眾音樂會,不久就風靡全國。

海頓雖然在維也納生活了十年,但他的生活圈子非常狹窄。昔日他那美妙的歌喉也已經失去了,他所接受的教育又不足以擔任任何一種樂師職位。他衣衫襤褸,外表不吸引人,因為一直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他不太適應外麵的世界,舉止害羞而笨拙。

這樣一個窮困的年輕人能做什麽?他不敢妄想他的父母能幫他。或許他應該遵從母親的期望,去擔任天主教的聖職。盡管海頓天生就有虔誠的信仰,他卻從未考慮過成為一個教士。

海頓希望成為一個音樂家,一個真正的作曲家,而不是一個普通的樂手——一個在豪門裏聽候主人使喚、演奏主人喜歡的室內樂的樂手。那隻會浪費他的時間,使他無法達到他渴望的藝術成就。但是,海頓也非常明白,對於他要走的音樂之路而言,他現在的基礎是多麽不牢固。他需要一位好的樂理老師,或者至少要有充足的時間去練習。擺在他麵前的隻有一條路:以零星的音樂工作來養活自己,然後用剩餘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和積累音樂知識。這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路,一條窮困的路,但卻能引導他達到最終的目的。

這位年輕的音樂家在離開聖史蒂芬教堂的那天晚上,甚至不知道晚上要去哪裏過夜。幸運的是,他遇到了一些好心人,盡管這些人的境況也不比海頓好多少。

海頓在寒冷的街頭徘徊時,意外地碰到了約翰·斯班格勒,他是教堂的歌手兼音樂教師,靠著一份微薄的薪俸生活。雖然斯班格勒和海頓並不很熟悉,當他知道海頓的遭遇後,還是立即邀請海頓到他家去住。斯班格勒在維也納的集市租了一處小閣樓,和他的太太及一個九個月大的男孩住在那裏。

幸虧有了斯班格勒的收留,海頓才不至於流落街頭。

整個冬天,海頓都寄居在斯班格勒的家裏。為了生活,海頓逐漸和社會有了接觸,他在舞會上演奏,為各種樂器譜曲,他以極低廉的學費收學生。他也參加小夜曲的演奏。

像意大利人一樣,奧地利人非常喜歡晚上的露天音樂會,所以海頓抓住了這個大好機會,不但賺了一些錢,也吸取了很多民俗音樂的養分。這種音樂也是莫紮特、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等人的靈感來源。

在這種情形下,海頓熬過了冬天。到了春天,海頓知道,是離開的時候了。在斯班格勒狹小的閣樓裏,他無法專注地進行練習。還有,斯班格勒的太太又懷孕了,等小孩出生以後,這裏就會更擁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