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麵

《西遊記》的第一主角是孫悟空,描寫的也是他的生平。孫悟空的一生,可以分成三個階段,也就是《西遊記》的三個部分。第一階段是以大鬧天宮為核心,這時的孫悟空是有儒家的特點,不信命,不畏天,蔑視社會格局,有以天下為己任的雄心,在他的身上沒有什麽宗教思想,反倒彰顯人性力量。小說的第一部分,對道教社會也是視為僵化和沒落,而洋溢的是儒家的名士風采。

第二部分是取經的前半階段,大致在通天河、火焰山以東,這時的孫悟空是道家的特點。故事裏麵主要寫的是他和各路妖精鬥法,尤其涉及各種寶器,葫蘆、芭蕉扇、噴火車,主要是鬥智和鬥法術。雖然熱鬧,但其實單薄,就像道士隻關心煉丹、修行的段位,比較脫離社會和現實。因此也不怎麽體現社會關懷和宗教情懷,價值觀方麵比較虛無。所以剩下可展現的就是自得其樂,體現為不少筆墨寫孫悟空和豬八戒之間的調笑、逗樂。總之,接近道家的遊心物外、沉溺道術的特點。

第三部分是取經後期,這時候孫悟空開始搭救不相幹的凡人,比如獻祭給魔王的童男、童女,落難的公主,失去了愛人而臥病的國王,遭遇旱災的民眾,乃至教習小王子出身的徒弟。他和天宮的關係也不是對立,而是為完成這一目的進行良好協作。這階段也不再寫跟豬八戒之間的調笑了,搭救唐僧也不是真正的懸念——即便唐僧落難,往往也是凡人落難同時硬塞進去的一筆,吃唐僧肉也幾乎不提了。相比於前兩階段,這裏對民間疾苦、市井生活和官吏無能,落筆也更多一點。其中對落難者們的關切是發自衷心的。按照佛家普度一切眾生的慈悲心來看,這階段的孫悟空就又接近了佛家的特點。

從個人英雄主義的儒家,到遊離物外的道家,到關切一切眾生的佛家,孫悟空的一生曆程,似乎也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的脈絡。而《西遊記》寫成這樣三個階段,又似乎並不是有意識的安排。這主要是從文本上來比較。三個階段的文字特點,包括文風、用語習慣,其實互不相同,第一階段空靈,第二階段詼諧,追求趣味,第三階段相對刻板但更加現實。從這個角度看,這應該是三組不同的人寫成的。應該是前兩階段成文較早,主要強調鬥法的新奇和趣味。後麵又有人進行補寫,但這時鬥法的手段和新奇已經不如從前,但把社會視野拉開了。由此形成的三個階段,碰巧又組成了孫悟空人生的發展曲線,這大約是《西遊記》這本書的幸運之處。

注:如果細看《西遊記》的文本,會發現它其實不隻是一個人創作出來的,具體就是中後部的某些章回,使用的俗稱、用語,和前麵的章回有不同,而且,前麵的章回文字中經常有俏皮的成分,比如豬八戒吃人參果的描寫,而後麵章回往往句子文縐縐的。此外,後麵章回一些取經遇難故事,不論唐僧被捉的套路,還是孫悟空變小蟲的計策,都跟前麵的一些故事接近。不排除是後來的人,模擬前麵的情節套路,又補寫了一下取經遇到的難。因此,在本書的白話翻譯過程中,刪掉了情節重遝、模擬前文、缺乏創意的章回,特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