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路人皆知

衛將軍薑維認為司馬師已經死了,司馬昭剛接替,一定不能離開洛陽,這是北伐中原的好機會。征西將軍張翼不同意出兵,說:“國家小,人民疲勞,不該老是動兵。”薑維不聽他的話,帶著他和車騎將軍夏侯霸率領幾萬人馬到了枹(fú)罕,向狄道進攻(薑維第四次北伐)。

地理小課堂

●枹罕

古縣、郡、鎮名,漢代治所在今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縣西南。

魏征西將軍郭淮在這一年死了,雍州刺史陳泰接替他為征西將軍,鎮守陳倉。他叫雍州新刺史王經守住狄道,告訴他,陳倉的兵馬沒到以前,不可單獨出戰。可是王經沉不住氣,他一合計自己的兵馬已經足夠對付薑維了,就發兵三萬,跟薑維在洮西打了一仗。薑維叫夏侯霸抄小道繞到王經的背後,自己打正麵,前後夾攻,把王經打得大敗而逃。三萬士兵逃回狄道城的隻有一萬多一點,其餘的不是給打死,就是逃散了。薑維還要追上去,張翼攔住他,說:“已經打了一個勝仗,可以停了,再打下去,我怕前功盡棄,反倒畫蛇添足了。”薑維有點生氣,還是率領軍隊去圍狄道。

曆史追根究底

●王經

三國時魏國大臣,在司馬昭殺害魏帝曹髦後,為司馬昭所殺。但司馬昭和司馬炎對其評價較高。司馬昭說:“經正直,不忠於我,故誅之。”

語文活學活用

●畫蛇添足

解釋:蛇本來沒有腳,卻給蛇畫上腳;比喻做多餘的事,不但無益,反而壞事。

反義詞:畫龍點睛。

哪兒知道情況變了。陳泰從陳倉趕去,到了狄道城東南山上。他吩咐士兵使勁兒地敲鼓,又在山上放起火來,讓城裏的人知道救兵到了。除了這一路的救兵,還有第二路救兵。兗州刺史鄧艾接到詔書,做了安西將軍,率領一隊兵馬日夜趕來,跟陳泰一同抵抗薑維。司馬昭還不放心,又派了太尉司馬孚帶領一隊兵馬作為後應。薑維沒料到忽然來了這麽多救兵,已經有點心虛,跟陳泰打了一仗,占不到便宜,隻好往西退去,正應了張翼所說的“畫蛇添足”那句話。薑維把軍隊駐紮在鍾提,暫時休息一下。

地理小課堂

●鍾提

古城名,在今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西南,在蜀漢的涼州地界。

第二年,就是公元256年,後主劉禪拜衛將軍薑維為大將軍。七月,大將軍薑維再一次出兵,沒想到人家早已做了準備。薑維在段穀中了鄧艾的埋伏,死傷了不少兵馬,虧得夏侯霸前來接應,薑維的殘兵敗將才得以回到漢中(第五次北伐又失敗了)。蜀人因此怨恨薑維。薑維上書請求處分,降級為衛將軍,執行大將軍的職務。

地理小課堂

●段穀

山穀名,在今甘肅省天水市東南。

薑維一心要征伐中原,一聽到司馬昭把關中一部分的軍隊調到淮南去打諸葛誕(公元257年),就又率領幾萬兵馬經過駱穀到了沈嶺(第六次北伐)。諸葛誕是魏鎮東大將軍,統領揚州軍事,司馬昭怎麽會去征伐他呢?

原來,鎮東大將軍諸葛誕跟那些被司馬懿和司馬師殺的大臣都是好朋友。諸葛誕很不安心,怕他們的命運也會輪到自己身上,就把自己的財產拿出來救濟有困難的人,有意地赦免罪犯,為的是收買民心。他收養了一些門客和情願替他賣命的勇士,借口防備東吳,向司馬昭請求多給他一些兵馬,還要在淮南造座城。

司馬昭多麽機警啊。他一探聽東吳的動靜,才知道:吳大將軍孫峻已經死了,他的叔伯兄弟孫(左糸右林)(lín)接替他做了衛將軍,後來又升為大將軍;有些人不服,孫(左糸右林)作威作福,一不高興,就把他們殺了;吳主孫亮跟孫(左糸右林)又合不到一塊兒去;東吳大臣之中經常不和,等等。司馬昭一琢磨,在這種情況下,東吳不可能進攻壽春。那麽,諸葛誕為什麽要擴充軍隊呢?又為什麽還要造一座城呢?他不由得起了疑。長史賈充很能奉承司馬昭,向他獻計,請他派人去慰勞“四征”,同時去察看他們的行動。司馬昭就派賈充到淮南去勞軍。

曆史追根究底

●叔伯兄弟

同一祖父但不同父親的平輩男性,即父親的親兄弟的兒子,互稱為從父兄弟,後世稱為堂兄弟,俗稱叔伯兄弟。有時也指同一曾祖父的兄弟。

●四征

魏國設置的四個將軍,分別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屯兵,防守東吳、蜀漢和鮮卑。

賈充到了壽春,見了諸葛誕。兩個人喝酒談天,挺對勁兒。談天當中,賈充好像很隨便地問了句:“聽說洛陽方麵有不少大臣願意看到推位讓國,您看怎麽樣?”諸葛誕這個火性子,立刻變了臉,說:“你們父子都受了魏君的大恩,怎麽這麽胡說八道的?”賈充紅著臉說:“我不過把別人的話告訴您,何必生氣呢?”諸葛誕很堅決地說:“哼!生氣算什麽,要是京師發生叛變,我拚著命也幹,難道光是生氣就算了嗎?”

曆史追根究底

●推位讓國

儒家觀點認為,上古君主堯、舜通過禪讓傳遞君位,是賢明之舉。但後世禪位逐漸成為權臣篡位的方式。

賈充回去向司馬昭報告。司馬昭皺著眉頭,不知道該怎麽辦。賈充又獻了個計,說:“不如把他調到京師來。”司馬昭說:“好是好,就怕他不來,那不是逼他反嗎?”賈充搖頭晃腦,好像背書似的說:“早反禍小,遲反禍大!”司馬昭就請魏主曹髦下了一道詔書,拜諸葛誕為司空,叫他速回京師上任,兵符移交給揚州刺史樂(左糸右林)。果然,諸葛誕見了詔書害怕了。他懷疑揚州刺史樂(左糸右林)跟他作對,要奪他的兵權,就先把他殺了。他打算關起門來保護自己,馬上召集淮南、淮北各郡縣屯田的官兵十多萬人和揚州新歸附的士兵四五萬人,準備了足夠吃一年的糧食,又派長史吳綱帶著小兒子諸葛靚(jìng)到東吳稱臣求救。

語文活學活用

●搖頭晃腦

解釋:形容自得其樂或自以為是的樣子。

造句:老先生喜歡研究詩詞歌賦,讀到高興時還搖頭晃腦地吟誦。

曆史追根究底

●兵符

古時調兵遣將用的一種憑證,上麵刻字,通常一分為二,朝廷和將領各一半,兩半相合方能調兵。

吳綱到了東吳,吳人很是高興。大將軍孫(左糸右林)一麵派全懌(yì)、全端、唐谘、王祚等幾個將軍和新從魏投降過來的文欽父子發兵三萬去幫助諸葛誕,一麵請吳主孫亮拜諸葛誕為大司徒、驃騎將軍、青州州牧等,還封他為壽春侯。

魏大將軍司馬昭率領二十六萬大軍,連關中的兵馬都調動了一部分,幾路進兵,圍攻壽春。雙方打了幾仗,魏兵占了上風,可是司馬昭不急於進攻,也不願意光用兵力。他要用計策去分化諸葛誕和幫他的那些人。

語文活學活用

●分化

解釋:文中指使統一的事物變成分裂的事物。

造句:我們要警惕敵人分化我們的意圖。

諸葛誕、文欽、全懌、全端他們沒有統一的領導,遇到困難,內部鬧了意見。大將軍孫(左糸右林)親自出來,打了一個敗仗,不怪自己無能,反倒發了脾氣,殺了自己的一個將軍,回到建業去了,還把打敗仗的過錯推給別人,說要懲辦那些打敗仗的人。這一來,將士們又是害怕又是不服氣,就給司馬昭一個招收東吳將士的好機會。全懌、全端首先帶著幾千人馬投降了司馬昭。司馬昭拜他們為將軍,封為列侯。

文欽和諸葛誕由猜忌到火並,諸葛誕把他殺了。文欽的兩個兒子文鴦和文虎逃出城去,投奔魏營。魏官員們認為文欽一家背叛了朝廷,應當把他們辦罪。司馬昭另有高招,他叫他們帶領幾百個騎兵一麵繞著城牆走,讓城裏的人看看,一麵有人大聲嚷嚷地說:“城裏的人聽明白了:文欽的兒子都不殺,別的人還怕什麽呢?”司馬昭拜文鴦、文虎為將軍,封為關內侯。城裏的人知道了,都很高興。除了少數願意跟著諸葛誕一同死的人,別的人大多沒有鬥誌。到了這時候,司馬昭才用全力四麵進攻,真是水到渠成,很快地拿下了壽春。接著,諸葛誕被滅了族,幾個將軍和十多萬士兵全都投降了。

語文活學活用

●火並

解釋:同夥決裂,自相殘殺或並吞。

造句:兩個犯罪組織頭目火並,最終都被警察控製。

●水到渠成

解釋:水流到的地方自然成水渠;比喻條件成熟,事情自然成功。

近義詞:瓜熟蒂落、馬到功成、迎刃而解。

有人對司馬昭說:“十多萬士兵當中有一部分是吳兵,吳兵的家小都在江南,將來必有後患,不如把他們坑殺了吧!”司馬昭說:“帶頭的大惡人已經給殺了,別的人何必多殺呢?吳兵要回去的話,就讓他們回去,正可以顯示朝廷的寬大。”因此,投降的人一個都沒殺,還讓文鴦、文虎把他們父親的屍首埋了。他又下了一道命令:“凡是被諸葛誕所逼而參加叛亂的將士吏民,一概免罪。”這一下,誰都高興了。司馬昭打了個大勝仗,又得了個喜信,說薑維聽到諸葛誕死了,已經退回成都,西邊沒有戰事了。

曆史追根究底

●坑殺

古代軍隊打仗,將敵軍殺死後把屍體堆積起來的行為。這是古代軍隊作戰的一個慣例,主要是為了誇耀戰績。

司馬昭回到洛陽,文武百官都稱頌他的功德。詔書下來,拜司馬昭為相國,封晉公,加九錫。司馬昭把這些全推辭了。他還是做著大將軍。過了兩年,詔書又下來,再一次拜司馬昭為相國,封晉公,加九錫。司馬昭又推辭了。可是魏主曹髦並不因此感到滿意。他自己沒有實權,恨透了司馬昭。有一天,他對幾個大臣說:“司馬昭的心,過路人都知道。我不能坐著等死,今天我就該跟你們一同去懲罰他。”大臣們勸他忍耐一下,可千萬不能得罪大將軍。曹髦可真惱了,從懷裏拿出一道詔書來,扔在地下,說:“你們拿去!我已經下了決心,死也不怕!”說著他就進去稟告太後。誰知道曹髦認為是心腹的那三個大臣,倒有兩個急急忙忙地去向司馬昭通風報信。曹髦集合了宮裏的衛兵和一些奴仆,大喊大叫地從宮裏打出來,他自己拔出寶劍。他們一出來,就碰到了司馬昭的兄弟屯騎校尉司馬伷(zhòu)帶著一隊士兵過來。皇上左右的人一聲吆喝,司馬伷和眾人就逃散了。中護軍賈充也帶著一隊武士跑上去,魏主拿起寶劍揮著說:“你們反了嗎?”眾人都害怕了,全都準備逃了。有個太子舍人叫成濟的,跟賈充在一起,問他:“怎麽辦呢?”賈充大聲地說:“司馬公養著你們,就是為了今天!還用問嗎?”成濟這才膽大了,拿起長槍向前刺去。魏主曹髦還想用寶劍來招架,槍頭刺進胸口,穿了脊梁。成濟把長槍往回一拉,魏主從車上跌出來,死了。

讀史學古文

●出自《漢晉春秋》

乃召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謂曰:“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自出討之。”

語文活學活用

●稟告

解釋:把事情告訴上級或長輩。造句:他稟告上級的話不可信。近義詞:稟報、奏報。

司馬昭一聽到魏主給殺了,不知道是高興還是擔心,哆哆嗦嗦地趴在地下,沒起來。太傅司馬孚跑到宮裏,哭著說:“殺陛下是我的罪!”文武百官好像捅了窩的馬蜂,嗡嗡地亂著。司馬昭隻好起來,到了朝堂上,召集大臣們商議商議。尚書左仆射陳泰也被逼著來了。他見了司馬昭,哭了。司馬昭也抽抽搭搭地說:“陳泰,你說叫我怎麽辦哪?你替我想個辦法啊!”陳泰說:“隻有殺了賈充,才可以多少向天下賠個不是!”司馬昭呆了好久,說道:“你再想個輕一點的辦法。”陳泰說:“依我說啊,隻有再重一點的,沒有更輕一點的!”司馬昭就不再開口了。他吩咐左右替太後寫了一道詔書,說曹髦不孝,廢為平民,照平民的禮節把他的屍首埋了。後來由於太傅司馬孚他們的請求,總算用諸侯王的禮節把他葬了。

曆史追根究底

●朝堂

百官麵見君主,君主與百官商議朝政的地方。三國魏在明帝建成洛陽宮太極殿之後,洛陽宮太極殿就是魏國的朝堂。

去了一個皇帝,還得再立一個。司馬昭和大臣們決定立魏武帝曹操的孫子曹奐(huàn)為新君,太後同意了。曹奐繼承魏明帝曹叡為魏主,就是後來的魏元帝,大赦天下,改元為景元元年,拜司馬昭為相國,封晉公,加九錫。司馬昭照例又推辭了。

曆史追根究底

●繼承魏明帝曹叡為魏主

魏明帝曹叡之後的曹芳、曹髦被立為皇帝而沒有帝號,所以這裏說是繼承曹叡為魏主。

天大的事不是就完了嗎?沒想到大夥兒還在議論紛紛,他們說:“凶手不辦罪,將來誰都可以殺皇上了!”司馬昭就上了一個奏章,說成濟大逆不道,應當滅族。成濟當然不服。他一見士兵們來抓他,就脫去衣服,光著身子上了屋頂,大聲嚷嚷把司馬昭和賈充臭罵了一頓。士兵們四麵八方地向他射箭,他才從屋頂上摔下來,再也不能罵了。

第二年八月,太後下詔,再拜司馬昭為相國,封晉公,加九錫。司馬昭又堅決地推辭了。又過了一年,就是公元262年,十月,大將軍司馬昭接到軍報,說蜀大將軍薑維又出兵了,已經到了洮陽。司馬昭笑了笑,對左右說:“薑維自顧不暇,還能怎麽樣?安西將軍鄧艾又有能耐,西方的事用不著我操心。”大夥兒又是相信,又是不敢相信,薑維怎麽會自顧不暇?要是他真的自顧不暇,怎麽又打到洮陽來了呢?

曆史追根究底

●軍報

軍事情報。《三國演義》中有“蔣幹盜書”的故事,其中蔣幹想要盜取的就是軍事情報。

地理小課堂

●洮陽

古城名,在今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

典故大講堂

指鹿為馬

像司馬昭這樣意圖取代皇帝的權臣,曆史上還真不少見。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後,秦始皇的兒子胡亥即位,他就是秦二世,而手握大權的卻是宦官出身的丞相趙高。

趙高當上丞相後就謀劃著篡權。他想知道朝堂上哪些人是他的盟友、哪些人與他敵對,於是找個機會試探一下。有一天,他獻給胡亥一隻鹿,卻對胡亥說這是馬。胡亥笑了:“丞相弄錯了吧,這明明是鹿,怎麽會是馬呢?”胡亥於是詢問眾人,誰知左右之人不是緘默不語,便是順著趙高的意思說的確是馬。隻有幾個正直之士不願違背本心,回答是鹿,後來都被趙高暗地裏殺害了。

趙高之所以能指鹿為馬,都是因為秦王朝政權旁落,秦二世雖為皇帝,實為傀儡。後來趙高果然殺了胡亥,但他還不敢“一步登天”,就立子嬰(一般認為子嬰是胡亥哥哥的兒子,也有其他說法)即位,他就是秦三世。為了進一步掌控權力,趙高不許子嬰稱帝,隻讓他稱秦王。不過趙高沒想到的是,群臣雖然懾於他的威嚇,但並不真心追隨他。子嬰在位五天,就聯合朝臣誅殺了趙高。不過不久之後,秦朝也被推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