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赤膊上陣

孫登早已被孫權立為太子,沒想到公元241年,孫登死了,琅琊王夫人的大兒子孫和被立為太子,二兒子孫霸封為魯王。魯王孫霸結交了幾個大臣,暗暗打算奪取太子的地位。大臣們起了爭論,有的擁護太子,有的擁護魯王。孫權認為兩人都是自己的兒子,不分彼此地對待他們。

那時候,大將軍陸遜接替顧雍做了丞相,仍舊鎮守著武昌。他屢次上書勸告吳主,說明太子是正統,魯王是藩臣,彼此之間應當有區別。

地理小課堂

●武昌

古地名,在今湖北省鄂州市。公元221年,孫權遷都鄂城,將鄂城改稱武昌,公元229年又遷都建業(今南京市)。後來孫皓遷都武昌,又遷回建業。

曆史追根究底

●藩臣

曆代藩王、屬國之王或節度使的別稱。

吳主孫權聽了那些擁護魯王孫霸的人的話,直怪陸遜多嘴。他派使者到武昌責備陸遜幹預他家裏的事。陸遜已經六十三歲了,聽了責備,有口沒處說,又恨又痛心地患病死了。吳主吩咐諸葛恪為大將軍,接替陸遜鎮守武昌。

吳主孫權一發火兒,殺了幾個大臣,廢了太子孫和。他痛恨孫霸勾結大臣,把他也殺了。這時候小兒子孫亮的母親潘夫人最得寵,吳主孫權就讓孫亮做了太子。第二年(公元251年),潘氏就被立為皇後。

吳主因為孫亮太年輕,要在自己去世以前把他托付給大臣,就把大將軍諸葛恪從武昌召回來。在病床前,吳主任命諸葛恪為大將軍領太子太傅,中書令孫弘領太子少傅,朝廷中一切事務由諸葛恪拿主意,隻有生殺大事才向皇上請示。他又任命會稽太守滕胤(téng yìn)為太常。朝廷上主要的官職安排好了以後,吳主的病倒好起來了。

曆史追根究底

●太子太傅

古官名,與太子少傅並稱太子二傅,掌管輔導太子。太子在太子二傅麵前執弟子之禮,太傅不稱臣。三國時,太子二傅一同主管東宮事務。

到了公元252年二月,吳主孫權又病了,還病得很厲害。潘皇後因為太子年輕,就打算把政權拿過來。她派人去問中書令兼太子少傅孫弘:“從前呂太後臨朝是怎麽回事?”

曆史追根究底

●呂太後

漢高祖劉邦的皇後,為人殘忍而有謀略。劉邦死後,呂太後獨攬大權,分封呂氏子侄為王侯,任用親信,排斥功臣。

她這一問哪,連孫弘都害怕了。為什麽呢?因為宮裏宮外都知道潘皇後性情剛強、手段毒辣,她要是執掌朝廷大權,那個厲害勁兒誰吃得消?不知道哪位下了毒手,趁她睡熟的時候,把她掐死了。有的說是宮女們幹的,有的說是拿事的大臣們幹的。查不到凶手,宮女們倒了黴,有嫌疑的就給殺了幾個。

曆史追根究底

●潘皇後

孫權病重時,潘皇後命人向中書令孫弘詢問呂太後臨朝聽政的舊事,似是因此被權臣所殺,也有說法認為她死於不堪受虐的宮人之手。

潘皇後下葬沒多久,吳主就快咽氣了。他召諸葛恪、孫弘、滕胤、將軍呂據、侍中孫峻到床前,囑咐後事。七十一歲的吳主孫權就這麽死了。孫弘素來跟諸葛恪不和,怕將來給諸葛恪壓製,就秘不發喪,要假傳詔書先把諸葛恪殺了。孫峻知道了這個陰謀,告訴了諸葛恪。諸葛恪請孫弘過來商議大事。孫弘一到,就給殺了,這才給吳主發喪。大臣們尊孫權為大皇帝。太子孫亮即位,才十歲,大赦天下,以諸葛恪為太傅,滕胤為衛將軍,呂岱(dài)為大司馬。

曆史追根究底

●孫峻

三國時期吳國宗室、權臣,在設計誅殺諸葛恪後掌握吳國大權,又大肆殘害宗室,後因病去世。孫休即位後,將孫峻從族譜上除名,改稱故峻。

太傅諸葛恪執掌朝政,首先廢除一些苛刻的法令,廢除關稅,減少官差。就有不少人說他好。為了防備曹魏的侵犯,他親自帶領軍隊到了東興,修築一條大堤。大堤左右是山,他就下令在山上造兩個城,城裏各留一千人,叫將軍全端守西城,都尉留略守東城,自己帶著軍隊回去了。

語文活學活用

●苛刻

解釋:要求過高,過於嚴厲、刻薄。

造句:他對我的要求也太苛刻了,我無法接受。

近義詞:嚴苛、嚴酷。

地理小課堂

●東興

古地名,在今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西南,接巢縣界,就是濡須塢。

東吳的大喪和修築東興大堤引起了曹魏再一次向東吳進攻的決心。諸葛恪有個族裏的叔叔叫諸葛誕,做了魏鎮東將軍。他向魏大將軍報告東吳修堤築城的情況,請他搶在頭裏發兵去奪取東興。這時候(公元252年),司馬懿的大兒子司馬師做了大將軍,執掌朝廷大權,二兒子司馬昭做了安東將軍。司馬懿已經在一年前死了。

魏大將軍司馬師聽了諸葛誕的報告和別的幾個將軍進攻東吳的計策,就要出兵。有人反對,他可不聽,就決定發兵去打東吳。十一月裏,詔書下來,派征東將軍胡遵、前部督韓綜、樂安太守桓嘉率領七萬兵馬攻打東興。為了分散東吳的兵力,又派征南大將軍王昶(chǎng)、鎮南將軍毌(guàn)丘儉各帶兩萬兵馬,一個進攻南郡,一個進攻武昌。司馬昭做了監軍,監督三路兵馬。

曆史追根究底

●毌丘

毌丘,複姓。古時“毋”“毌”“母”字形常混。

●監軍

古官名,負責監督軍隊。監軍一般沒有實際統軍的權力,但監軍是中央派遣,可以向皇帝報告主將行動,所以主將受監軍的製約。

進攻東興的七萬大軍到了東吳地界,征東將軍胡遵對韓綜、桓嘉他們說:“要奪取東興,必須先打下大堤左右的兩座城,要打下那兩座城,必須先占領大堤。可是大堤前麵是湖,怎麽能過去呢?”他們商量下來,決定在湖上搭座浮橋,直通大堤。

胡遵的大軍很快地搭起浮橋,占領大堤,就在大堤上和山下安營下寨。將軍韓綜和桓嘉分別攻打東西兩座城。把守西城的全端和把守東城的留略死守山城,不敢出戰。城在山上,一時攻打不下。胡遵在東城下的徐塘安營。因為天冷,正趕上下大雪,不便進攻,胡遵就在大營裏跟將軍們喝酒取暖。忽然士兵進來報告,說水麵上有二三十隻戰船往這邊過來。胡遵出去一看,都是小船,就對將士們說:“每隻船就算擠足一百人,總共也不過幾千人。我們這兒就有幾萬人馬,怕什麽?叫兵士們在外邊看著,咱們還是喝咱們的酒吧!”

地理小課堂

●徐塘

古地名,在今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南東關鎮東。

原來東吳太傅諸葛恪一探聽到魏兵分三路過來,就跟將士們商量墳頭對付的計策。他派丁奉為先鋒,帶著唐谘、呂據、留讚三個將軍,率領兩萬兵馬和幾百隻戰船先出發,自己也帶領兩萬兵馬接著跟上,日夜趕路去救東興。

丁奉在半路上對唐谘他們說:“人多行軍慢,要是敵人搶先占據了險要的地方,咱們就不容易跟他們爭鋒了。我說,不如帶領一小隊人先趕上去,也許能夠占先一步,大軍在後麵接著上來。你們說好不好?”大夥兒同意這麽辦。丁奉就帶著三千勇士,坐著三十隻船,正碰到刮東北風,扯滿了風篷,兩天就趕到東關,馬上進攻徐塘。

地理小課堂

●東關

古關名,在今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西南濡須山上,為三國吳諸葛恪所築,隔著濡須水與七寶山上的西關相對。

東吳的三千人到了徐塘,沒見魏兵出來,立刻攏船靠岸。丁奉對士兵們說:“大丈夫為國立功,就在今天了!”說著,他就在大雪之中,摘下頭盔,脫去鎧甲,左手挎著盾牌,右手拿著單刀,站在船頭,左右指揮著。三千勇士一看老將丁奉這個樣兒,全都立刻摘下頭盔,脫去鎧甲,一手拿著盾牌,一手拿著單刀,等候命令。

魏兵認為大雪天這麽冷,吳軍赤膊上陣,不用打,凍也凍僵了,不由得哈哈大笑。丁奉領頭一聲喊,跳上岸來。霎時三千勇士好像猛虎撲食似的直蹦過來,殺進魏營。魏兵措手不及,隻聽到“殺啊!”“殺啊!”的喊聲震天價響,嚇得四處亂跑。韓綜、桓嘉兩個將軍搖搖擺擺地出來應戰,可巧碰到丁奉。韓綜在前,被丁奉一刀砍在肩膀上,眼看活不成了。突然桓嘉從左邊轉出,一槍刺來。丁奉眼明手快,讓過槍頭,把單刀挾在胳肢窩裏,抓住桓嘉的槍杆,往裏一拉。丁奉“嚓嚓”兩刀,砍了兩個魏將。魏兵一瞧他們的將軍都給殺了,慌忙扔了前寨,逃到後寨,剛巧唐谘、呂據、留讚他們陸續趕到,後寨也保不住。吳兵勇氣百倍,殺得雪地都紅了。魏將胡遵一馬當先,往浮橋那邊逃去。一下子魏兵紛紛跟著上了浮橋。浮橋支不住這許多人,“嘩啦啦”一聲響,橋垮了一大段,人掉了一大批。成千上萬的魏兵就這麽掉在水裏淹死、凍死,倒給後麵的人鋪成了一條死屍橋,他們就踩著屍體逃了活命。還有兩路魏軍,王昶、毌丘儉他們,原來是配合作戰的,一聽到東興一路已經打了敗仗,就燒毀營寨退回去了。

語文活學活用

●措手不及

解釋:臨時來不及應付。

造句:平時要做好消防安全工作,免得遇到火險時措手不及。

近義詞:猝不及防。

●一馬當先

解釋:作戰時策馬衝鋒走在最前列;多形容領先或帶頭。

造句:每次有誌願者活動,他都一馬當先報名參加。

三路兵馬就這麽打敗仗的打敗仗,逃回去的逃回去。魏朝廷上的大臣們議論紛紛,要求追究責任。大將軍司馬師說:“是我自己不聽勸告,以致到了這步田地。這是我的過錯,將軍們有什麽罪呢?”他的兄弟司馬昭是三路大軍的監軍,情願受罰,要求削去他的爵位,別的將軍可都沒受到責備。司馬師和司馬昭弟兄倆就把這次打敗仗的過失自己包了,別人又是高興,又是害臊,誰不擁護他們才怪呢!

語文活學活用

●擁護

解釋:對領袖、黨派、政策、措施等表示讚成並全力支持。

造句:他為群眾做了許多實實在在的好事,大家都擁護他。

司馬師任命諸葛誕為鎮南將軍,都督豫州,毌丘儉為鎮東將軍,都督揚州。他擔心諸葛恪再來進攻,還準備再加強東邊的防禦。光祿大夫張緝說:“諸葛恪雖然打了勝仗,他也長不了。”司馬師說:“這話怎麽講?”張緝說:“做臣下的威風太大了,主人就害怕。功勞太大了,全國都蓋在他底下。他想不死,辦得到嗎?”司馬師聽了張緝的話,又是高興,又是害怕。他不斷地打發人去探聽諸葛恪的動靜。

讀史學古文

●出自《魏略》

(張)緝雲:“威震其主,功蓋一國,欲不死可得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