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推位讓國
漢中王劉備召集文武百官,商議給關羽報仇的事。廖化流著眼淚說:“關將軍父子被害,不但因為麋芳、傅士仁投降了敵人,實在也因為劉封、孟達不肯發兵去救,應當把這兩個人拿來辦罪。”劉備心裏同意,他早就不滿意他們了,可是那個地區的情況也實在複雜,要是孟達一變心,房陵、上庸、西城就都保不住。諸葛亮也說:“必須妥善處理,太急躁了,容易出毛病。”誰知道這兒不發兵去懲辦劉封、孟達,那兒劉封、孟達倒先出了事啦。事情是這麽起來的。
語文活學活用
●妥善
解釋:妥當、完善。
造句:這個做法非常妥善。
近義詞:妥帖。
反義詞:混亂。
●懲辦
解釋:對犯錯的人進行懲罰處理。
造句:違法犯罪自然是要按法律懲辦的。
反義詞:獎勵。
孟達因為沒發兵去救關羽,心裏到底不踏實。劉封又自以為是漢中王的義子,沒把孟達擱在眼裏。兩個人各有各的心事,一直麵和心不和的。孟達在這種情況底下,早已有了外心。剛巧他的朋友彭羕(yàng)在監獄裏自殺了,孟達同病相憐,決定脫離漢中王,投奔魏王去。
語文活學活用
●同病相憐
解釋:比喻有同樣不幸的遭遇的人相互同情。
造句:我與他同病相憐,都落榜了,但是我們都決心加倍努力再拚一年。
彭羕、孟達這兩個人,原來都是劉璋的舊臣。他們認為劉備能夠得到益州全是他們的功勞,論功行賞,他們的地位應該跟諸葛亮、法正他們一樣高,可是孟達僅僅在副將中郎將劉封底下做個部將,彭羕也不過做個治中從事。彭羕是益州廣漢人,他覺得自己是本地人之上的本地人,比外地人更不必說了。他的神氣勁兒好像誰都不在他的眼皮底下似的。諸葛亮曾經對劉備說:“彭羕這個人狂妄自大,野心不小,恐怕不大肯聽指揮。”劉備對彭羕就疏遠起來了,沒多久,把他調出去做江陽太守。彭羕一聽到要把他調到遠處去,很不高興。他到馬超那兒,約他一同反對劉備。馬超原來是從西涼歸附過來的,他老怕得不到劉備的信任,這會兒一聽到彭羕說出這種謀反的話來,心中大吃一驚,可當時不能反對。彭羕回去以後,馬超立即向劉備告發,劉備就把彭羕下了監獄,讓他自殺。
曆史追根究底
●治中從事
古官名,漢代為州刺史的助理,主要負責選署及文書案卷。
彭羕被逼自殺的消息傳到孟達那兒,孟達自己知道他的情況跟彭羕一個樣。再說劉封又瞧不起他,跟他不和,他就寫了一封信給劉備,主要是說:他得不到信任,有力沒處用;君臣之間有了猜疑,還不如客客氣氣地各奔前程。他就帶著他自己的部下投降了曹丕。曹丕十分重用他,封他為列侯,又把房陵、上庸、西城三個郡合並管轄,稱為新城,任命孟達為新城太守。他這個新城太守,實際上隻是個空頭銜,因為那三個郡還在劉封手裏。曹丕派征南將軍夏侯尚、右將軍徐晃跟著孟達一同去攻打劉封。孟達還先寫了封信給劉封,勸他投降。
語文活學活用
●猜疑
解釋:起疑心;對人對事不放心。
造句:調查結果還沒出來,大家不要胡亂猜疑。
曆史追根究底
●頭銜
舊時官場所用的名刺,常將官銜加在姓名之上,所以稱官銜為頭銜;現在也指官銜、學銜和榮譽稱號等。
劉封把孟達給他的信撕了,把送信的使者也殺了。可是這有什麽用呢?上庸太守申耽和他的兄弟西城太守申儀都跟著孟達背叛了劉封。劉封孤立無助,打了敗仗,逃到成都,向劉備哭訴。劉備恨他不能跟孟達共事,又恨他不救關羽,罵道:“你有什麽臉來見我?我要是不辦你,怎麽能叫人心服?”劉封還是跪著求饒。諸葛亮一直擔心劉封剛愎自用,不容易管得住,勸劉備不如趁著這個機會把他去了。劉備就叫他自殺。劉封臨死歎息著說:“我悔不聽孟達的話!”這話傳到劉備的耳朵裏,他一查問,才知道劉封撕信和殺孟達的使者,倒也替他流了眼淚。就在這短短的一個時期內,孟達、申耽、申儀投降了敵人,彭羕、劉封被迫自殺,房陵、上庸、西城三個郡全丟了。劉備心頭十分惱恨,又因為不斷地替關羽傷心,他就長籲短歎地害起病來,隻好把征伐東吳的事暫時擱下。
諸葛亮安慰劉備,勸他好好休養。可是誰去安慰諸葛亮,勸他好好休養呢?諸葛亮對於曹丕威脅著漢朝的天下比誰都著急。他老想念著魯肅,他們是一致主張孫劉聯盟抗曹的知心朋友,可惜魯肅年紀輕輕就死了。到了西川,總算有個法正可以談談天下大勢,可惜他也年紀輕輕就死了。張飛把著西川的大門,對魏兵、吳兵都得提防,就是安撫或者鎮壓當地的各部族也夠他操心了。黃忠跟法正同年死了。馬超一心想報仇,對劉備倒是忠心耿耿的。趙雲見識出眾,可是他多半忙於練兵,不談論國家大事。諸葛亮布置內部的事務,一定要做到足食足兵,一麵叫張飛堤防東吳和曹魏的進犯,一麵派探子去探聽鄴城那邊的動靜。
語文活學活用
●惱恨
解釋:懊惱、怨恨。
造句:你有什麽惱恨的,可以和我說說。
近義詞:怨恨。
●長籲短歎
解釋:長一聲短一聲地不斷歎氣;形容憂愁苦悶的樣子。
造句:不要一天到晚長籲短歎的,打起精神來。
公元220年秋天,左中郎將李伏上書給曹丕,說:“魏應當代替漢,這是上天的旨意。”李伏一個人開了個頭,別的大臣也跟著上來了,他們都勸曹丕趕快登基。魏王不答應,結果上書的人越來越多。到了十月裏,幾個重要的大臣,如左中郎將李伏、太史丞許芝、太尉賈詡、相國華歆等,直截了當地叫漢獻帝放明白點,把皇位讓給曹丕。漢獻帝很識時務,反正少說話、多磕頭錯不了。他就下了詔書,大意說:“從我即位以來到今天,三十二年了,天下動**,萬民遭殃。漢朝氣數已盡,魏應當代漢。這是天意,也是民意。現在我把玉璽讓給魏王,千萬不可推辭。”曹丕立即推辭,上了個奏章,說自己無德無才,不敢接受玉璽。漢獻帝隻好再下詔書。怎麽說呢?好在能寫文章的大臣有的是。大筆一揮,第二道詔書又下來了,大意說:“唐世衰落,天命在虞;虞氏衰落,天命在夏。可見朝代有盛有衰,天命在於有德。自古以來,都是這樣。請魏王千萬不可推辭。”曹丕還怕後世的人說他篡位,跟華歆他們商議一下,又推辭了。大臣們隻好再替漢獻帝起草。第三道詔書又下來了,大意說:“天命不在於一個人,帝王不屬於一個姓。從古以來,都是這樣。漢朝氣數已盡,天命不能推辭,人民的願望不能違背。請魏王接受玉璽。”這第三次的詔書照舊被推辭了,接著,又耍了個新花樣。這一批捧魏王的人逼著漢獻帝在繁陽造了一座高台,叫作“受禪(shàn)台”,擇個日子,隆重地舉行皇上推位讓國的儀式,讓大臣們和全國的人都知道漢朝的皇位是漢獻帝自願讓給曹丕,而不是曹丕奪過來的。
曆史追根究底
●李伏
三國時勸說曹丕以魏代漢且不斷造勢助曹丕成功得帝位的曹魏大臣之一,他深知曹丕的心意才如此做。
●唐世衰落,天命在虞;虞氏衰落,天命在夏
堯(也叫唐侯)的統治衰落了,天命落到了虞舜身上;虞舜衰落了,天命落到夏禹身上。
曹丕受禪登基,就是魏文帝,追尊他父親曹操為武皇帝,改漢延康元年為魏黃初元年,改相國為司徒,禦史大夫為司空,立華歆為司徒,王朗為司空。大小官員都有升賞,大赦天下。
曆史追根究底
●追尊
為死者追加尊號。曹操雖然掌握漢室實權,但一生並未稱帝;曹丕追尊父親為皇帝。
●武皇帝
後世一般稱曹操為魏武帝,“武”是諡號。諡號是地位高的人死後,朝廷為他取的名號,包含對死者的評價。“武”是對曹操征伐功績的讚美。
十一月,廢漢獻帝為山陽公。據說,古時候帝堯禪位給帝舜,還把兩個女兒嫁給他。魏國的大臣們告訴山陽公,說他學帝堯就要學得像個樣兒,幹脆把自己的兩個女兒也嫁給曹丕為妃子。這事很快就辦好了。曹丕派人到洛陽建造宮殿,接著就遷都洛陽,改許都為許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