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獻頭

孫權開慶功會,大擺酒席。呂蒙說是有病不能來。這怎麽行呢?宴會主要是為他開的,他要是不來,說什麽也沒這個理。孫權特地加了一個極隆重的儀仗隊,沿路吹吹打打,把他接了來。呂蒙一到,文武百官都站起來迎接。按功論賞,呂蒙第一,陸遜第二。孫權叫他們坐在自己身旁。

語文活學活用

●吹吹打打

解釋:原指樂器合奏,借指對事情進行渲染、誇耀,以張大聲勢,引人注意。文中取其本義。

造句:古代迎親時常常沿途吹吹打打。

大夥兒開始喝酒。孫權說:“我早想得到荊州,今天才得到了。這全是子明(呂蒙,字子明)的功勞。”呂蒙擺擺手,說:“不敢,不敢!”孫權親自斟了一杯酒遞給呂蒙。呂蒙趴在地下拜謝。孫權扶他起來,讓他接了酒杯。呂蒙拿著酒杯,哆裏哆嗦地把酒都漾出來,霎時臉色變了樣,扔了酒杯,慢慢地倒下去,兩眼直勾勾的,下巴抖著,不省(xǐng)人事了。孫權和在座的文武百官都慌了手腳,連忙叫手下人把他抬到內室,請醫官治療。呂蒙本來有病,這陣子勞累過度,又過於興奮,突然中了風。可是人們背地裏議論紛紛,很快地就出了新聞,說關雲長陰魂不散,要他償命。第二天,呂蒙有了些知覺,可還不能說話。孫權拜他為南郡太守,封為列侯,賜錢一億,黃金五百斤。過了幾天,江東出名的醫生都請到了,可是誰也治不了他的病。爵位還沒封下來,呂蒙已經死了。死的時候,他才四十二歲。

語文活學活用

●哆裏哆嗦

解釋:渾身發抖,一般形容恐懼或寒冷的樣子。

近義詞:哆哆嗦嗦。

●不省人事

解釋:昏迷過去,失去知覺;不懂人情世故。省:醒悟,明白。文中取義第一種。

造句:老大爺受驚暈倒了,不省人事。

孫權正在傷心的時候,張昭從建業趕來。孫權見他來得這麽慌張,不由得心驚肉跳,急忙問他:“外麵出了什麽事兒?”張昭說:“外麵沒事兒,事兒出在這兒。主公殺了關羽父子,劉備怎肯甘休?目前他占領西蜀,得了漢中,兵精糧足,聲勢浩大,加上諸葛亮、法正、許靖這班謀士,張飛、馬超、趙雲、黃忠這些大將,他們一得到關羽被殺的消息,必然發兵來報仇。劉備為了急於報仇,他很可能會跟曹操暫時和解。要是他們聯合起來,東吳怎麽抵擋得了?”孫權連連頓著腳,說:“哎呀!我真是顧前不顧後,沒想得這麽周全。可怎麽辦哪?”張昭說:“我說,主公不如把關羽的人頭獻給曹操,算是交了差,讓劉備知道東吳殺關羽是曹操主使的。這樣,他必然痛恨曹操。他要報仇,就該發兵去打曹操,不會到這邊來了。”孫權馬上叫人把關羽的人頭裝在木匣子裏,連夜派使者趕路送到曹操那邊去。

語文活學活用

●心驚肉跳

解釋:形容擔心禍患臨頭,非常恐懼。

造句:他早先做了壞事,現在風聲緊了,自然每天心驚肉跳。

●甘休

解釋:情願罷休;罷手。

造句:沒有一個合理的解釋,我絕不會善罷甘休。

近義詞:罷休。

這時候,曹操已經回到洛陽。他一知道孫權打敗了關羽,奪取了荊州,就叫徐晃退兵回來,同時表薦孫權為驃(piào)騎將軍,領荊州州牧,封南昌侯。這會兒見孫權派使者獻上關羽的人頭,他看了看,又是高興又是難受。他原來害怕關羽,關羽一死,他可以安心了;可是他對關羽本來有點好感,現在關羽被殺,自己也老了,近來又是多病多痛的,心中覺得空空洞洞的,不踏實。他半閉著眼睛,想了想,說:“孫權這小子要我承擔殺害雲長的名義,去跟玄德結怨。”他就故意對關羽的被殺表示同情,叫工匠用木頭雕了個身子,穿上壽衣,跟人頭縫在一起,用安葬諸侯的儀式把他葬在洛陽南門外,叫大小官員送殯(bìn),自己還親自祭奠。

曆史追根究底

●壽衣

人死後入殮(liàn)時穿的衣服。古代常用“壽”委婉表達與死亡相關,如壽材(棺材)。

●洛陽南門外

就是現在洛陽市關林。

魏王曹操這麽隆重地安葬關羽,不但叫孫權莫名其妙,也叫劉備發愣。關羽的失敗固然由於自己太大意,平日剛愎自用,心高氣傲,跟手下的部將不能很好地合作共事,可是不能說跟漢中王劉備和軍師諸葛亮毫不相幹。水淹七軍的捷報傳到成都的時候,劉備是高興的。後來又聽說關羽把重兵留在後方鎮守荊州,還在江邊設置烽火台,防備周密,劉備更放心了。直到馬良、伊籍到了成都,說麋芳、傅士仁投降了東吳,關羽兵敗,失了荊州,大夥兒都震動起來。麋芳的哥哥麋竺脫去上衣,叫左右把他倆手反綁了,跪到劉備跟前,請他處罰。劉備親自給他鬆綁,安慰他說:“你兄弟的事跟你不相幹,你不必介意。”劉備待他跟以前一樣,可是麋竺自己覺得很害臊,悶悶不樂地害了病。沒多久,廖化也趕到了,報告劉封、孟達不肯發兵相救。劉備憤恨地說:“這一來,雲長難保了。”他當即派人到閬中去通知張飛會集人馬等候命令。可是遠水救不了近火,隻能幹著急。趕到消息傳來,關羽父子同時被害,荊州九郡全部失去,劉備聽了,差點暈過去。他不但流著眼淚,還不時地哭出聲來。諸葛亮和別的文武百官再三勸慰,他還是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劉備十分氣憤地說:“我跟東吳絕不兩立!”正在這時候,探子來報,說東吳把關羽的人頭獻給曹操,曹操用安葬諸侯的大禮厚葬關羽。劉備不由得發愣。他問諸葛亮:“這是什麽意思?”諸葛亮說:“孫權要叫大王恨曹操,曹操厚葬雲長好叫大王專恨孫權,不去怪他。”劉備說:“這個仇非報不可,我一定得發兵去征伐東吳。”諸葛亮苦口婆心地勸劉備別這麽心急。他說:“目前東吳盼望我們去打曹操,曹操又盼望我們去打東吳,他們各有各的鬼主意。大王最好按兵不動,先給雲長發喪。等到孫權和曹操彼此不和,我們才能出兵。”大夥兒全都同意軍師的意見,再三勸告劉備暫時忍耐一下。劉備下了命令,叫大小將士掛孝三天,還拿著關羽的衣冠招魂,在成都城外萬裏橋邊做了一座墳,叫衣冠塚(zhǒng)。劉備又讓關羽的兒子關興繼承他父親的爵位。

語文活學活用

●遠水救不了近火

解釋:緩慢的辦法無法解決眼下的急難。

近義詞:遠水解不了近渴。

●兩立

解釋:兩方勢力同時存在。

組詞:勢不兩立。

造句:我與犯罪團夥勢不兩立。

曆史追根究底

●衣冠塚

塚是墳墓的意思,衣冠塚指沒有屍骨,隻有死者衣帽等遺物的墳墓。

劉備給關羽發喪以後,又叨念著要發兵去打東吳。可是諸葛亮以下所有的將軍和謀士都認為必須先去探聽孫權和曹操兩家的情況,然後才能決定發兵去打哪一家。消息傳來,孫權不但沒有反抗曹操的意思,反倒派使者向曹操進貢。劉備隻好壓住心頭之火,等候機會。

孫權不但向曹操進貢,還上書稱臣,勸魏王曹操順從天命,早日稱帝。曹操拿著孫權的信給大夥兒看,自己理著胡子笑嘻嘻地說:“這小子要把我擱在爐火上烤嗎?”曹操的心腹左右都說:“漢朝的壽命已經完了,大王功德這麽大,天下的人都仰著頭等著大王做天子,所以孫權遙遠地自稱為臣下。上合天意,下順民情,大王就該登基,難道還有什麽可以懷疑的嗎?”

讀史學古文

●出自《魏略》

孫權上書稱臣,稱說天命。王以權書示外曰:“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

朝廷大權在曹操手裏,而且他有大功於天下,自己也並不是不想做皇帝,可是他知道漢室雖然衰落,正統的名義還在。他不怕別的,就怕名義不正,人們不會心服。自己要是冒天下之大不韙(wěi),篡了位,必然會像羽毛擱在爐火上,一燎就完。在他看來,孫權稱臣,請他登基,實際上是成心害他。曹操可不上這個當,他說:“如果天命真臨到了我,那我就是文王了。”

語文活學活用

●冒天下之大不韙

解釋:不顧天下人的反對,公然去做罪大惡極的錯事。韙:對的。

造句:袁世凱竟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複辟稱帝。

曆史追根究底

●文王

文中指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還做著殷朝的臣下,他兒子周武王滅了殷朝做了王。

轉眼就是公元220年正月,自命為周文王的曹操舊病複發,腦袋疼痛,請醫服藥,沒有多大的用處。這時候,他後悔前幾年不該殺了華佗,現在這些專治頭痛的醫生一個也比不上華佗。他幹脆把這些醫生都轟出去,還是自己安心休養休養的好。

曆史追根究底

●華佗

東漢末年醫學家,公元208年因不服從曹操的征召而被曹操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