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出師表

過了年,就是公元226年,諸葛丞相準備從漢中出兵去進攻北方。為了加強後方,他把前將軍中都護李嚴調到江州,讓護軍陳到鎮守永安,屬李嚴統領。他叫李嚴兼顧後方,再派人去探聽洛陽的消息。

那年五月,魏文帝曹丕住在洛陽宮裏,害了重病,立甄夫人的兒子曹叡為太子。公元221年,魏文帝說甄夫人口出怨言,借個罪名,逼她自殺了,怎麽這會兒又立她兒子為太子呢?原來魏文帝殺了甄夫人,就立郭夫人為皇後,把曹叡交給她撫養。曹叡也知道他母親實際上是死在郭皇後手裏的,他可特別小心,把郭皇後當作親娘。他在十五歲那年,跟著魏文帝打獵。魏文帝瞧見兩隻鹿,一大一小,他一箭射去,射倒了那隻大鹿,就叫曹叡射那隻小鹿。曹叡流著眼淚央告說:“皇上已經殺了它母親,孩兒我怎麽忍心再殺她兒子呢?”這句話戳痛了魏文帝的心,不由得鼻子一酸,扔了弓箭。他想起自己十八歲那年在袁家輕輕地撩開甄氏的頭巾,那會兒見到的這麽一個招人疼的姑娘,今天留下了這麽一隻“小鹿”,心裏很不是滋味。他悶悶不樂地回到宮裏,老想著母鹿和小鹿,沒多久就封曹叡為平原王。從那時候起,他有意要把皇位傳給他。

曆史追根究底

●太子

中國古代帝王、諸侯指定的繼承人。

語文活學活用

●怨言

解釋:抱怨的言論。

造句:他一直辛苦工作,沒有一句怨言。

近義詞:抱怨、怨懟(duì)。

讀史學古文

●出自《魏末傳》

文帝射殺鹿母,使(明)帝射鹿子,帝不從,曰:“陛下已殺其母,臣不忍複殺其子。”因涕泣。

曆史追根究底

●頭巾

包裹在頭上的紡織品,不局限於女子使用,古代男子頭上也常包儒巾,勞動人民則用頭巾來防曬。

魏文帝病重,立平原王曹叡為太子。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征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懿四個人受了遺詔,做了托孤大臣。魏文帝死的時候,才四十歲。太子即位,就是魏明帝。魏明帝拜鍾繇為太傅,曹休為大司馬,曹真為大將軍,華歆為太尉,王朗為司徒,陳群為司空,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

魏文帝病死的消息傳到東吳,吳王孫權乘著魏有喪事,進攻江夏、襄陽和尋陽,兩次發兵都打了敗仗。“偷雞不著蝕把米”不必說了,國內還起了騷亂。丹陽、吳郡、會稽三個郡裏的山民(就是山越部族)趁著東吳對外有戰事,起來攻打縣城。吳王還得發兵去鎮壓,又拿恩德去統治老百姓,恩威並施,山民的反抗才慢慢地緩和下來。

語文活學活用

●偷雞不著蝕把米

解釋:雞沒有偷到,反而損失了一把米;比喻本想占便宜反而吃了虧。

造句:他這次行動失敗,可以說是偷雞不著蝕把米。

就在這一年,東吳鎮守西南方的太守士燮死了。那邊的郡縣離東吳的都城很遠,士燮是蒼梧人,當地的豪強都向著他,勢力很大,差不多已經做了土皇帝。他接受了東吳的封賞,還打發自己的兒子士徽去伺候孫權,也就是作為抵押。士燮一死,吳王讓他的兒子士徽做了安遠將軍,兼任南方一個郡的太守,另外派大臣去接替士燮的職位。士徽不讓別人去占領他家的地盤,發動本族的人馬抗拒東吳派去的官員。他哪兒知道東吳的都城雖然離南方邊緣地區仍舊很遠,但是情況變了。那時候,東吳海上的交通相當方便,能夠出洋的大海船就不少,北邊通到遼東,南邊直通大洋。吳王利用戰船、水兵,派兵遣將,很快地由海道到了海東、海南,打了勝仗,滅了士徽一家,平定了南方。吳王把海南幾個郡劃為一個大行政區,叫廣州。這一大片地區平定下來,南邊就有不少國家和部族派使者來跟東吳來往,彼此贈送禮物。

曆史追根究底

●土皇帝

指稱霸一方的人,在當地就像皇帝一樣擁有絕對的權力。

地理小課堂

●廣州

古代州、路、府名,三國時吳設置,治所在今廣州市。當時轄境相當於今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大部分地區。

魏國、吳國這些大事,諸葛亮都探聽明白。也許他像古人所說的那樣,尊重春秋的道義,不趁著人家有喪事去進攻,也許他還得訓練兵馬,準備糧草,反正他沒在這一年出兵。

過了年,就是公元227年,諸葛亮囑咐中部督向寵,典宿衛兵尚書陳震,侍中郭攸(yōu)之、費禕、董允他們保衛宮中,請長史張裔和參軍蔣琬(wǎn)留在丞相府,統管朝中大事。大軍出發之前,諸葛亮向後主劉禪上了一個奏章,上麵寫著說:

曆史追根究底

●公元227年

魏明帝曹叡太和元年,蜀後主劉禪建興五年,吳大帝孫權黃武六年。這一年距離劉備托孤已過去四年,距離劉備三顧茅廬已過去二十年。

“先帝創立基業還沒完成一半,就中途晏駕,現在天下三分,我們益州(就是蜀漢)又疲勞又軟弱,這真是危急存亡的關頭!但是侍衛的臣下在裏麵不懈怠,忠心的將士在外邊都願意舍生忘死,(為什麽?)就因為他們想念著先帝的特殊恩情,要想來報答陛下。希望陛下廣開視聽,多多采取眾人的意見,來光大先帝的美德,發揚誌士的正氣,不應當妄自菲薄,隻說些淺薄的事情,失去大義,以致阻塞了忠誠規勸的道路。

語文活學活用

●妄自菲薄

解釋:過分輕看自己。“菲”“薄”都是少的意思,“菲薄”引申為“輕視”。

反義詞:妄自尊大。

“宮裏和丞相府裏是一體的,賞善罰惡,不該兩樣。如果有做壞事犯法的,或者有盡忠為善的,應當交給主管的官員依法懲辦、論功行賞,顯示陛下處理(賞罰)公平、明察,不應當有所偏私,不應當讓宮裏和府裏有兩種不同的法令。

“侍中郭攸之、費禕和侍郎董允等,這些人都是善良、誠實,立誌忠正,存心真誠,所以先帝把他們提拔出來留給陛下。愚意以為,皇宮裏的事情,不論大小,都要問問他們,然後施行,這樣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這是大有好處的。將軍向寵,性情和行為善良、公平,又熟悉軍事,當初先帝試用他的時候,就稱讚他有能耐,因此大家公推他總督禦林軍馬。愚意以為,軍營裏的事情,都要先問問他,這樣一定能夠使得行(háng)伍中間和和睦睦,好的差的都能安排恰當。

曆史追根究底

●愚意

謙辭,稱呼自己的意見或見解。“愚”是自古至今常用的自稱的謙辭,如愚意、愚見。

●行伍

泛指軍隊。古代行軍排隊,五人為伍,五伍為行。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前漢興盛起來的因由;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衰落下去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時候,每次跟臣談到這些事情,沒有一次不歎息痛恨桓帝和靈帝的。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都是堅貞不屈、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漢室興隆的日子就會很快地來到。

“臣本來是個平民,在南陽親自耕種,生逢亂世,但求保全性命,並不想在諸侯當中顯露自己。先帝不看我卑賤,反而親自枉屈下顧,三次到草廬之中來看我,向我詢問當時天下大事,我因此非常感激,就答應先帝願意奔走效勞。後來突然遭到顛覆(指當陽長阪坡),在兵敗的時候,在十分危急的關頭,接受了命令(指奉命去東吳求救),到現在已經二十一個年頭了。

語文活學活用

●枉屈

解釋:敬辭,形容對方屈尊做某事。

造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先帝知道臣小心謹慎,所以臨終的時候把國家大事托付給臣。受命以來,早早晚晚都擔著心事,歎息著,恐怕辜負了先帝的托付,損害了先帝的(知人的)英明。所以五月裏就渡過瀘水,深深地向不長草木的曠野地區進軍。現在南方已經平定了,兵強馬壯,足夠使用,應當獎勵三軍,往北去平定中原,臣願意竭盡一切力量,清除奸賊,消滅元凶,重新恢複漢室,回到舊時的都城,這是臣所以報答先帝、忠於陛下的本分。

語文活學活用

●元凶

解釋:帶頭犯罪的人。

造句:他才是這次案件的元凶。

近義詞:罪魁禍首、首惡。

“至於斟酌情理,掌握分寸,多進忠言,這是郭攸之、費禕、董允他們的責任。唯願陛下把討伐奸賊、複興漢室的大事交給臣負責,如果不見效,就治臣的罪,上告先帝的神靈;(要是缺乏立德修身的忠言)那就責備郭攸之、費禕、董允等的疏忽,指出他們的過錯。陛下也應當為自己著想,(多多)詢問治國的大道理,聽取正直的言語,深刻地體念先帝的遺詔,那臣就受恩感激不盡了。如今臣就要遠遠離開陛下,就在寫這份表章的時候,不由得流著眼淚,真不知道自己說的是什麽了。”

曆史追根究底

●立德

樹立德業。《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即三立,也稱三不朽。

諸葛亮上了出師表,率領大軍往北出發,到了沔北陽平關,駐紮下來。他就屯兵漢中,作為進攻祁山的前哨根據地。

警報到了洛陽,說諸葛亮派趙雲、鄧芝為前部先鋒,向邊界進犯。魏明帝準備親自率領大軍從斜穀進攻漢中,或者專打南鄭。散騎常侍太原人孫資攔住他,說:“南鄭、斜穀,地勢險要,路上阻礙重(chóng)重。如果發大軍去征討,就會震動天下,還不一定打得進去,還不如派大將守住關口,就可以擋住敵人。”魏明帝就派大將軍曹真帶領五萬名騎兵和步兵鎮守關右,專門抵擋蜀兵那一頭,再派驃騎大將軍司馬懿鎮守荊州和豫州,屯兵宛城,專門抵擋東吳這一頭。

語文活學活用

●重重

解釋:形容很多層。

造句:他穿過了重重阻礙,終於來到城堡門前。

近義詞:層層。

果然,諸葛亮那一頭還沒發生大戰,新城這邊反倒先出了事啦。新城太守孟達跟諸葛亮有了來往,這跟屯兵宛城的司馬懿有什麽相幹呢?

語文活學活用

●相幹

解釋:相互關聯。

造句:這事與他不相幹,你不要煩他了。

近義詞:相關。

讀史學古文

出師表

諸葛亮給劉禪的表文,最早記載於《三國誌》,後來南朝蕭統將其收錄於《昭明文選》時,取名《出師表》。

這篇文章於情言辭懇切,於理則將出征的必要性、治國之道論述得簡明清晰,令人信服,真不愧南宋詞人陸遊在《書憤》一詩中的評價:“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誌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誌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2),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誌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谘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谘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嚐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谘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複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複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谘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1) 崩殂:死。

(2) 陟罰臧否:獎勵好人,懲罰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