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蜀吳連和

益州郡有個大族的土霸叫雍闓(kǎi),聽說漢主死在永安,就殺了益州郡的太守,結交了東吳南方的太守士燮(xiè),通過他,投靠了東吳。孫權讓雍闓做了永昌太守。士燮做了東吳的大官,拉攏南中酋長孟獲,叫他去聯絡西南各部族起來反抗蜀漢。牂牁(zāng kē)太守朱褒、越嶲(xī)部族的首領高定,都響應了雍闓,同時反對蜀漢。

地理小課堂

●南中

古地區名,相當於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雲南、貴州兩省,因地處蜀漢政權的中心巴蜀之南而得名。

●牂牁、越嶲

古郡名。牂牁轄境相當今貴州大部、廣西西北部和雲南東部,三國蜀漢以後漸小。越嶲轄境相當今四川木裏、石棉、甘洛、雷波以南地區。

諸葛亮因為剛遭了大喪,不便用兵,而且他決定要聯吳抗魏,不願意跟東吳作對,就好言好語地安撫各部族,把他們反抗的事暫時擱在一邊。他專心一意地發展農業,多種糧食,不興土木,不派官差,讓老百姓有個休養的時期。

諸葛亮正在十分困難的日子裏,魏文帝那邊的幾個大臣也算是當時的名士,像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一個又一個地給諸葛亮寫信,說了一些順從天命、適應人事的話,勸他顧全大局,讓魏文帝把益州當作藩屬收下來。諸葛亮不回答他們。

曆史追根究底

●藩屬

封建王朝的屬國或屬地。一般藩屬依附大國,需要提供貢品與錢財,在戰爭時跟隨主國參戰。

可是有的大臣知道了這件事,於是諸葛亮就寫了一篇論文,鼓勵他們抵抗曹魏。那篇論文的大意是這樣的:

“從前項羽不重德行,雖然占據中原,掌了大權,做了霸王,可是終於身敗名裂,給後世做了警誡。現在的魏還不如當年的楚。自身沒遭到禍害,已經夠造化了,子孫可就免不了。如今有幾個人年齡都不小了,居然奉承偽朝廷,稱頌曹魏,這跟陳崇、張竦(sǒng)稱頌王莽的功德,拉攏別人上書,幫著王莽篡位,有什麽兩樣呢?世祖才帶領幾千個裝備不全的士兵,奮發起來,在昆陽郊外消滅了王莽四十多萬強大的軍隊。要知道拿正理去征討強暴不在人數多少。孟德(曹操)憑著他專使詭詐的本領,率領著幾十萬兵馬,到陽平來救張郃,被打得一敗塗地,自己跑得快,才保了一條命。他丟了漢中,逃回鄴城,他倒深深地知道篡奪君位不行,沒多久,就悶悶不樂地死去了。兒子曹桓(就是曹丕)接著篡了位,可是他也長不了。他們這幾個人哪,即使像蘇秦、張儀那樣能說會道,也是枉費心機。有見識的正人君子是不願意這麽幹的。”大臣們聽到了這些議論,都欽佩諸葛亮說得這麽透徹,對敵人的**又拒絕得那麽堅決,大夥兒增加了抵抗曹魏的決心。

語文活學活用

●身敗名裂

解釋:地位喪失,名聲敗壞,指遭到徹底失敗。

造句:因為這條醜聞曝光,他身敗名裂,失去了光鮮的一切。

曆史追根究底

●陳崇、張竦稱頌王莽的功德

漢哀帝死後,王莽專權,陳崇、張竦一起寫文章歌頌王莽的功德,把他比作周公,因此得以升官。這裏指不分是非,溜須拍馬。

●世祖

世祖是帝王的廟號,一般用於開國之君。文中指東漢光武帝劉秀。

尚書鄧芝認為抗魏必須聯吳,諸葛亮就派他去跟東吳重新和好。吳王孫權已經向魏文帝賠了不是,這會兒又來了蜀漢的使者,他怕得罪洛陽,不知道該怎麽辦好。鄧芝等了兩天,吳王還不肯接見他。鄧芝上書,說:“我這次來,不單是為了蜀漢,也是為了東吳。”吳王隻好跟他相見,對他說:“我不是不願意跟蜀聯合,就怕蜀主幼弱,國家小,現在又有困難,沒有勢力,一旦給魏攻打,就保不住了。”鄧芝馬上把他的話駁回,說:“話可不能這麽說。大王,您想想,東吳、蜀漢兩個國家,占領了四個州的土地,大王是當世的英雄,諸葛亮也是當世的俊傑。蜀漢有高山和險要的關口作為鞏固的屏障,東吳有大江、大河作為阻擋敵人的城池,兩個國家聯合起來,唇齒相依,進可以兼並四海,退可以三分天下,這有一定的道理。如果大王甘心做了魏的臣下,那麽,魏必然首先要求大王入朝,其次要求太子去做內侍。要是大王不服從命令,他就可以拿征伐叛逆的名義打過來,到那時候,蜀漢也可以趁著機會順流而下。這麽一來,江南地方可就不再是大王的了。”吳王閉著嘴不作聲,過了好一會兒,才說:“先生的話對,我應當跟蜀聯合。請先生先回去,隨後我就派使者去訂盟約。”

地理小課堂

●四個州

文中指荊州、揚州、梁州、益州。

曆史追根究底

●內侍

古官名,在皇帝宮廷侍奉,供使喚;在宮中供使喚的人。

過了半年多,在公元224年夏天,吳王才派中郎將張溫為使者到成都去回聘。後主親自接見,諸葛亮更把張溫當作貴賓招待。張溫自以為是大國的使者,談話之中顯著高傲的神氣,過了兩天,就急著要回東吳去。諸葛亮留他不住,率領百官送行。為了表示對東吳的好意,他還在城外擺上酒席。諸葛亮因為還有一個人沒到,連連派人去催。等了好久,那人還是沒來,張溫好像有些不耐煩,就問:“還要等哪一位?”諸葛亮說:“益州學士秦宓。”張溫嘴裏不說,心裏想:“益州能出什麽學士?”趕到秦宓一到,張溫很沒有禮貌地問他:“你也學習嗎?”秦宓生了氣,很嚴肅地回答說:“蜀中五尺兒童都學習,何況像我這樣的人?”張溫接著說:“哦,你既然有學問,必然知道天文,可知道天有頭嗎?”秦宓馬上回答說:“有!”“在哪兒?”“在西方。《詩經》裏有‘乃眷西顧’,可見頭在西方。”張溫又問:“天有姓嗎?”“有!”“姓什麽?”“姓劉!”“你怎麽知道?”秦宓說:“天子姓劉,從這一點推論出來。”張溫有心要說東方的重要,就故意問:“太陽不是從東方出來的嗎?”秦宓說:“是啊,它到了西方就下去了。”說得張溫不敢再問。他隻好說:“益州學士,真有口才,佩服,佩服!”諸葛亮怕他沒法下台階,就把話岔開去,說:“今天喝酒,說說笑笑,很有趣味。來,大夥兒再向中郎將敬一杯!”張溫也回敬一杯,就這麽告別了。諸葛亮再派鄧芝到東吳去回拜,也算是送張溫回去。

讀史學古文

●出自《三國誌·蜀書·秦宓傳》

溫複問曰:“天有頭乎?”宓曰:“有之。”溫曰:“在何方也?”宓曰:“在西方。詩曰:‘乃眷西顧。’以此推之,頭在西方。”

●出自《三國誌·蜀書·秦宓傳》

溫曰:“天有姓乎?”宓曰:“有。”溫曰:“何姓?”宓曰:“姓劉。”溫曰:“何以知之?”答曰:“天子姓劉,故以此知之。”

語文活學活用

●下台階

解釋:指擺脫困難窘迫的處境,多用於否定句。

造句:他這麽說實在讓人沒法下台階。

兩個人到了武昌,張溫先去向吳王孫權報告,接著孫權接見鄧芝,一時高興,捋著胡子,笑嗬嗬地說:“我們兩國通好,同心同意,要是能夠把曹魏滅了,兩個國君分別統治天下,不是很快樂的事嗎?”鄧芝回答說:“天上沒有兩個太陽,一個國家也不能有兩個君王。滅了曹魏之後,還不知道天命歸誰。那時候,戰爭還剛開始呢。必須統一之後,國家才能夠太平。大王您看是不是?”孫權不由得哈哈大笑,說:“你說得對!你真是個君子,實話實說到了這步田地呀!”孫權很尊敬地請鄧芝帶回些禮物送給後主。自從呂蒙襲擊關羽以來,四年了,到了今天才真正恢複了以前諸葛亮和魯肅所主張的孫劉聯盟的局麵。

讀史學古文

●出自《三國誌·蜀書·鄧芝傳》

(鄧)芝對曰:“夫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如並魏之後,大王未深識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盡其忠,將提枹鼓,則戰爭方始耳。”

蜀吳兩國重新聯合,可又惱了魏文帝曹丕,他決定前往征伐。侍中辛毗起來反對,他說眼下應該養民屯田,好好準備,十年之後,兵多糧足,然後出兵,一定能夠馬到成功,統一天下。魏文帝曹丕皺了皺眉頭,說:“照你這麽慢吞吞地去做,難道還要把這些叛亂的人留給子孫後代嗎?”辛毗馬上回答,說:“那怕什麽?從前周文王把紂王留給武王,他就是能知道時間。時間沒到,是勉強不了的。”

曆史追根究底

●周文王把紂王留給武王

周文王為消滅商紂王做足了準備,但並沒有急於求成。在他死後,他的兒子周武王繼承了他的遺誌,完成了滅商的目標。

魏文帝覺得辛毗究竟年老了,說出話來未免有些迂腐。公元224年八月,他親自帶領曹真、曹休、張遼、張郃、文聘、徐晃、許褚、呂虔等得力的將軍,水陸並進,浩浩****地向東吳進軍。

語文活學活用

●迂腐

解釋:(言談、行為)過於陳舊,不適應新時代。

造句:做事有時不能過於迂腐,要勇於突破。

魏文帝這麽禦駕親征,家裏怎麽辦呢?要是內部發生叛變,不是全完了嗎?用不著擔心,他信任了一個人,就是尚書仆射(yè)司馬懿,把他留在許昌,鎮守後方。魏文帝有這麽多的兄弟和子侄,為什麽他不依靠自己人而去依靠一個司馬懿呢?當然,司馬懿有本領,能夠鎮守許昌,可是主要的理由恐怕還不在這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