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文姬歸漢

蔡邕有個女兒,叫蔡琰,字文姬(jī),博學多才,又像她父親那樣長於音樂,可惜丈夫死了,年輕守寡,又沒有兒女,就回到娘家,住在那兒。後來蔡邕因為同情董卓,歎了一口氣,被司徒王允殺了。公元194—195年(興平年間),李傕、郭汜、張濟等帶著涼州兵馬和胡人打到中原地區,搶劫陳留、潁川等縣,擄掠青年男女。他們到過的地方,大多成了廢墟。蔡文姬跟著難民各處亂逃,被匈奴兵擄去,做了左賢王的夫人,生了兩個兒子。蔡文姬雖然想念著父母之邦,也隻好留在匈奴。

曆史追根究底

●左賢王

匈奴官名,地位僅次於單於,與左穀蠡王、右賢王、右穀蠡王合稱“四角”,統轄匈奴的四大區域。邊塞詩中常用“左賢王”指稱敵方首領。

語文活學活用

●父母之邦

解釋:父母出生的國家,指祖國。

造句:這裏是他的父母之邦,他當然想回到這裏。

曹操因為南匈奴已經歸順了漢朝,就想起被擄到匈奴的蔡文姬來了。他派使者帶著禮物,一定要把蔡文姬贖回來。一來曹操一向要在外族人麵前顯出自己的威風,連接見匈奴的使者也叫崔琰做他的替身,何況自己朋友的女兒被外族擄去,當然非要把她救回來不可;二來蔡邕已經寫了一部分的漢史,文姬又有才學,要是她能把她父親的著作整理一下,那該多有意思。

語文活學活用

●贖

解釋:用錢換回以前抵押的東西。

造句:劫匪要的贖金實在太多了。

組詞:贖回、贖買、贖金。

左賢王不願意把自己的妻子送走,可是胳膊拗不過大腿,不答應也隻好答應。蔡文姬當然巴不得回到父母之邦,可是做母親的扔了自己的兒子,怎麽也感到悲痛。她回到鄴城,曹操把她再嫁給屯田都尉董祀,做個續弦夫人。沒有多少日子,董祀犯了法,定了死罪。蔡文姬親自跑到曹操那邊去求情。恰巧曹操在家裏請客,朝廷上的大臣、世族名流,還有遠方來的使者都聚在魏王府裏,濟濟一堂。曹操對賓客們說:“蔡中郎的女兒在外多年,現在已經回來了,要是諸君有興頭,叫她來跟諸君見見麵,好不好?”大夥兒都說願意相見。曹操就叫手下人把蔡文姬帶進來。

讀史學古文

●出自《後漢書·列女傳》

公卿名士及遠方使驛坐者滿堂,操謂賓客曰:“蔡伯喈之女在外,今為諸君見之。”

蔡文姬披散了頭發,赤著腳,一進來就跪在曹操跟前,磕頭請罪。話說得那麽傷心,嗓音又是那麽清脆,賓客們聽了,都哭喪著臉,連鼻子都酸了。曹操說:“事情值得同情,可惜文書已經批下去了,追也追不回來,怎麽辦呢?”蔡文姬央告著說:“明公馬房裏的馬,往少裏說,也得有一萬匹,像猛虎那麽勇的武士多得可以成為樹林子。隻要一匹快馬,一員虎將,就可以把垂死的人救回來。”曹操還真寫了赦書,派“飛馬報”送去,免了董祀的死罪。

讀史學古文

●出自《後漢書·列女傳》

操曰:“誠實相矜,然文狀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廄馬萬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騎,而不濟垂死之命乎!”

那時候,正是冷天,曹操特地賜給蔡文姬一頂頭巾、一雙鞋和一雙襪子。蔡文姬穿戴起來,居然像個書生。曹操問她:“聽說夫人家有不少書籍和文稿,現在還都保存著嗎?”蔡文姬很感慨地說:“以前亡父留給我的書就有四千多卷,幾次遭難,不是毀了,就是失散了,現在我還能背得出來的才四百多篇。”曹操聽說還有四百多篇,那也不少,就說:“我派十個文官到夫人家,叫他們把夫人所記得的都寫下來,怎麽樣?”蔡文姬不同意這麽辦,她說:“怕不方便吧。還是懇求明公賞我一些紙筆,我一定遵命把能背出來的都寫下來。”曹操就派人護送她到家裏,讓她去寫那些文章。蔡文姬這才安下心來,細細地把她所記得的文稿都寫了下來,送給曹操,簡直沒有遺漏或錯誤。她把曹娥碑文也抄下來了。

讀史學古文

●出自《後漢書·列女傳》

文姬曰:“昔亡父賜書四千許卷,流離塗炭,罔有存者。今所誦憶,裁四百餘篇耳。”

曆史追根究底

●碑文

刻在石碑上的文字。我國刻碑的習俗曆史悠久,形成了碑石林立的獨特文化。常見的碑文體裁有墓誌銘、功德碑等。

曹娥碑所紀念的是一位姑娘,叫曹娥,會稽上虞人。她父親掉在江裏淹死了,屍首都沒撈著。曹娥才十四歲,日夜不停地哭著,沿江找她父親,找了十七天,還沒見屍首浮上來。鄰居們勸曹娥不必找了。曹娥一個人留在江邊,把衣服扔到江裏,祝告著說:“我父親的屍首在哪兒,就在哪兒沉下去。”衣服漂到一個地方沉下去,曹娥就在那邊投江死了。

相傳曹娥背著她父親,兩個屍首一同浮到水麵上。當地的老百姓大受感動,都說曹娥是個孝女,很小心地把屍首埋了。過了三年,上虞縣長度尚把曹娥改葬在江南大路旁邊,給她立了個碑,叫縣吏魏朗的弟子邯鄲淳——那時候才二十來歲——寫了一篇碑文,刻在石碑上。後來蔡邕到南方去遊曆,到了江邊,見了碑文,就題了“黃絹幼婦外孫齏(jī)臼”八個字,刻在背麵,可是誰也說不上這八個字是什麽意思。

曆史追根究底

●邯鄲

文中指古代複姓之一,現已不常見了。春秋時期趙氏貴族趙穿被封到邯鄲城(今河北省邯鄲市),稱邯鄲君,他的後代有以邯鄲為姓氏的。

地理小課堂

●江邊

後人把那條江叫曹娥江,在浙江省東部,源出金華市磐安縣齊公嶺,支流眾多,曲折北流,在紹興市三江口入杭州灣。

據說,有一回,曹操和楊修見到了曹娥碑上這八個字,曹操琢磨了一下,猜不透。他問楊修:“你知道嗎?”楊修說:“知道了。”曹操說:“你別說,讓我仔細想想。”兩個人上了馬,走了。走了十裏地,曹操完全明白了。原來“黃絹”是有顏色的絲,“絲”旁加“色”,是個“絕”字;“幼婦”就是少女,“女”旁加“少”,是個“妙”字;“外孫”是女兒的兒子,“女”旁加“子”,是個“好”字;“齏”是切細了的薑、蒜等調味品,味辣,古人就用“辛”字;“臼”是搗薑、蒜的容器,是接受的“受”的意思;“受”旁加“辛”,是個“辤”字,就是現在的“辭”字。這樣,“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就是“絕妙好辭”的意思。可是楊修究竟比曹操早知道,他在這方麵的才能要比曹操高。曹操說:“你真是個才子!我比你呀,差了十裏。”話雖如此,曹操對他多少有點不大舒服。

曆史追根究底

●辛

“辛”有“辣味”之意,也指蔥蒜等有刺激味道的菜蔬。

蔡文姬把她能背得出來的幾百篇文章寫完了以後,又感覺到人生的空虛和悲哀來了。她怎麽也忘不了留在匈奴的兩個兒子。曹操費了很大的心思,把朋友的女兒贖了回來。蔡文姬又是高興又是難受。“樹高千丈,葉落歸根”,能夠回到家鄉總是好的;可是母親的愛、對兩個孩子的傷心,恐怕不是別人所能完全體會得到的。蔡文姬的被擄終究是個悲劇。後來有人借著她的遭遇,作了一首很出名的歌,叫《胡笳十八拍》。也有人說,那首歌是蔡文姬自己寫的。

地理小課堂

●胡笳

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種樂器,形似笛子,常為流落邊塞的人或駐守邊疆的將士們所吹奏,因此在我國古詩文中,“胡笳”具有悲涼的色彩。

曹操收服了南匈奴,讓他們雜居在並州各郡以後,就要再去征伐孫權。那年冬天十月裏,曹操就加緊練兵。轉過年,就是公元217年,曹操的大軍到了居巢,準備進攻濡須。孫權還想把曹軍打回去,可這一次就難說了。

曆史追根究底

●居巢

古縣名,治所在今安徽省巢湖市東北,東漢時期屬於廬江郡。

讀史聽故事

楊修之死

楊修是個人才,但為什麽最終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呢?問題就出在“為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了。《三國演義》中,直接導致他丟掉性命的便是雞肋事件。

話說曹操攻打漢中之地,劉備據險固守。曹操攻不下,想要收兵,又擔心被蜀兵恥笑。他正猶豫該如何是好時,廚師送來雞湯,夏侯惇此時也正好進入營帳來請示夜間口令。曹操看著雞湯,隨口說道:“雞肋。”這二字傳到主簿楊修耳裏,隻見他二話不說就開始收拾行李。夏侯惇問他這是為什麽,楊修卻說:“主公準備要收兵了,可不得趕緊收拾行李?雞肋,吃吧,沒什麽肉;扔掉吧,畢竟還有肉味,又覺得可惜。”曹操的話雖不經意,卻暴露了所思所想。夏侯惇聽完之後覺得很有道理,也馬上回到營帳,開始收拾行李。

當夜,曹操心煩意亂睡不著,一個人在軍營裏走著,走到營帳,卻見士兵們一個個不睡覺,都在收拾行李,頓時勃然大怒。審問後才發現,這竟然是楊修的主意。曹操最忌諱別人看透自己的心思,於是怒斥楊修胡言亂語擾亂軍心,叫人將楊修推出去斬了。

楊修雖然聰明卻太過張揚,正因為如此,後世提到楊修時總會給他加一個定語——“恃才傲物”的楊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