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火並幽州

曹操沒有力量把濮陽攻下來,呂布也沒能把曹操轟走。雙方扭打了一百多天,彼此打得筋疲力盡,還不肯拉倒。關東豪強多得很,一個個坐山觀虎鬥,誰也不去幫哪一邊,誰也不去替他們說和。末了,蝗蟲出來了,逼得他們隻好各自收兵。

語文活學活用

●坐山觀虎鬥

解釋:在雙方爭鬥時,不去阻攔或參與,而是旁觀,任由雙方都受到損失時再從中取利。

近義詞:作壁上觀。

為了打仗,老百姓不能好好地種莊稼,禾稻長得差先別說,蝗蟲還特別多,一飛起來,好像暴風雨前的烏雲,把整片的天都遮黑了。它們把病黃色的禾稻全都吃光。曹操軍中斷了糧,眼看夏收毫無希望,隻好退回鄄城。濮陽城內早已十室九空,蝗蟲一到,連樹葉子都沒剩下,呂布也隻好退到山陽找吃的去了。

語文活學活用

●十室九空

解釋:形容戰亂後百姓大量逃亡、房屋都空了的荒涼樣子。

造句:連年遭遇戰亂,整個縣境十室九空。

那一年,從四月到七月,沒下一滴雨,一斛(hú)穀子值錢五十萬,連長安城裏都餓死人,真慘哪。

曆史追根究底

●斛

中國古代的一種計量容器,也是容量單位。古代一斛原本為十鬥,相當於現在的一百升;南宋末年改為五鬥為一斛,相當於現在的五十升。

曹操失去了兗州,正在孤立無援的時候,冀州州牧袁紹派人來勸曹操搬到鄴中,說彼此都有個照應。曹操跟呂布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袁紹沒派一兵一卒去幫曹操,這會兒怎麽又想起他來了呢?原來情況起了變化,袁紹又需要聯絡曹操去對付北邊的公孫瓚了。

公孫瓚本來是幽州州牧劉虞的部下,是劉虞留著他鎮守右北平的,可是兩個人一向麵和心不和。劉虞曾經責備公孫瓚放縱士兵四出搶劫,還向朝廷奏了一本。公孫瓚也有一說,他控訴劉虞克扣軍糧。長安方麵呢,李傕、郭汜不和,自顧不暇,哪兒還有這份心思去管束州郡?公孫瓚就在薊(jì)城東南築了一座城,把軍隊駐紮在那邊。這對劉虞是個很大的威脅。他又是擔心又是恨,接連著請公孫瓚當麵去談談。可是公孫瓚早已不把劉虞當作他的上級了,幹脆不理他。劉虞就征兵十萬去征討公孫瓚。

語文活學活用

●自顧不暇

解釋:照顧自己都來不及,指沒有力量顧及別人。暇:空閑。

造句:眼下他自顧不暇,根本顧不上你。

劉虞的十萬兵馬並沒經過訓練,連隊伍都不整齊。他還有點像春秋時代的宋襄公那樣,打仗要講仁義。他不操練士兵,隻勸誡他們,說他這次出兵隻懲辦公孫瓚一個人,別的人一概不準殺傷。他禁止士兵住民房,打仗的時候,也不準拆毀民房。

語文活學活用

●勸誡

解釋:勸告人們改正缺點錯誤,警惕未來。也作勸戒。

造句:老師勸誡他,不要因為意氣之爭,輕易放棄自己的前途。

●一概

解釋:沒有例外。

造句:對於傳統文化,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全盤接受。

近義詞:一律。

可是公孫瓚不講這些。他先是堅決守城,守了幾天,看見劉虞的軍隊十分散漫,軍營接近民房,他就挑選了幾百名敢死隊員,看好風向,火燒民房和劉虞的營寨。劉虞的士兵慌裏慌張地四散逃跑,死傷了不少人馬。劉虞隻好跑到居庸關,在那邊守了三天,又給公孫瓚攻破了。劉虞被逮住,公孫瓚把他帶到薊城。

公孫瓚把劉虞關在屋子裏,強逼劉虞在來往文書上簽名蓋章。正在這個時候,朝廷派使者段訓到了幽州,詔書下來,加封大司馬劉虞幾個食邑,任命他監督六州,同時拜公孫瓚為前將軍,封為易侯。公孫瓚壓下詔書,誣告劉虞曾經私通袁紹,打算自立為帝。他逼著使者段訓以天子的名義去斬劉虞。段訓不同意。公孫瓚把段訓軟禁,把劉虞綁在街上,準備處死。

那時候正是三伏天,地都幹得開裂了。公孫瓚搭了個祭台,裝模作樣地向天禱告著,說:“如果劉虞應為天子,天就該下雨來救他。”祭了一天,雨沒下,連雲都沒有,公孫瓚就心安理得地把劉虞殺了,還殺了他一家。

曆史追根究底

●三伏

農曆中指一年中最熱的階段,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總稱,也單指末伏。自入伏至出伏相當於陽曆7月中旬至8月下旬。

●祭台

古代為舉行祭禮而建的石台或土台。

一些當地官吏挺身出來把公孫瓚痛罵一頓。公孫瓚挺幹脆,把他們全都殺了。這還不夠,他又把當地的士族豪強殺的殺,沒殺的把他們的家財沒收。有人問他:“您自己也是士族,為什麽不聯絡當地的士族來鞏固自己的地位呢?”公孫瓚說:“你們哪兒知道,有錢有勢的豪強望族,自以為應當做大官,享受富貴,我即使重用他們,他們也不會感激我的。我寧可提拔那些做買賣的下等人,他們做了官,一輩子也忘不了我。”在他跟前的一批人都趴在地上,說:“大人高見!”

公孫瓚兼並了幽州,把段訓扣留著,向朝廷推薦他為幽州刺史,同時把劉虞的人頭送到長安去。劉虞的手下人尾敦約了幾個勇士在半路上埋伏著。他們打敗了公孫瓚的使者,奪到了劉虞的人頭,用棺木埋了。當地的老百姓都替劉虞抱不平,一聽到劉虞的人頭被人奪回來了,大夥兒起來造了一座墳。公孫瓚氣得直翻白眼。他正想派人去刨墳,有人向他報告,說:“田大夫回來了,還像沒事似的在劉虞的墳上祭祀哪!這小子的膽兒可真不小哇。”公孫瓚馬上派人先把田大夫抓了來。

語文活學活用

●抱不平

解釋:為別人受到不公正的對待而氣憤。

造句:看到朋友無端被幾個陌生人辱罵,他抱不平,要報警處理。

曆史追根究底

●大夫

古官名。秦、漢以後,中央要職有禦史大夫,之下還有諫大夫、中大夫、光祿大夫等,明清時期,大夫這一官職名被廢。

這位田大夫,叫田疇,是右北平人,年紀很輕,可是文的武的都有一手。當初幽州州牧劉虞打算派個使者去長安朝貢,就是找不到合適的人。幽州離長安不但路遠,而且道路阻塞,沿路不是有黃巾軍擋住去路,就是有些州郡不讓外地的使者通過。大夥兒都說田疇有能耐,把他推薦給劉虞。那時候田疇才二十二歲,劉虞就派他為使者上長安去。田疇知道往南的大道是走不通的,他就帶著二十幾個能騎馬的人扮作商人模樣,往北繞道,然後往西再轉南,費了兩年多時間,才到了長安。田疇行過了朝貢大禮,漢獻帝下了詔書,要留住他,拜他為騎都尉。田疇堅決辭了官職,回去了。趕到他回到幽州,劉虞已經死了。他就在劉虞的墳頭祭祀一番,把朝廷給劉虞的回文念了一遍,燒了。

公孫瓚氣呼呼地問他:“你為什麽不把朝廷的回文交給我?”田疇挺了挺腰,很嚴肅地回答說:“漢室衰微,人心惶惶,做大臣的各為自己打算,有的甚至存心不良,隻有劉公忠心耿耿,始終不變。朝廷的回文一則是給他老人家的,二則裏麵的話對將軍沒有好處,恐怕將軍也不樂意聽,我才不交上來。再說,將軍既然殺了無辜的上司,也就該算了,要是再把遵守道義的人當作仇人,我怕燕、趙的人士隻好去跳東海,誰還敢跟著將軍?”

語文活學活用

●衰微

解釋:形容(國家、民族等)衰弱的樣子。

造句:東漢末年國力衰微,綿延四百多年的漢王朝逐漸走向滅亡。

●人心惶惶

解釋:眾人內心慌亂不安的樣子。

造句:聽說台風要來了,一時間人心惶惶。

近義詞:惶惶不安、人人自危。

公孫瓚為了自己打算,勉勉強強地顯著寬大,把他放了,就是劉虞的那座墳,做了也就算了。他火並了幽州,勢力更加強大,貼鄰的冀州馬上變成了他擴張地盤的目標。袁紹已經防到這一著,他才派使者去聯絡曹操,請他搬到鄴城去,可以互相接應。

曹操這邊呢,剛失了兗州,又怕軍中糧食不夠,他想答應,又不想答應,一時決定不下。謀士程昱聽到這個消息,立刻跑到曹操跟前,問他:“聽說將軍要搬家,準備到袁紹那邊去,有沒有這回事?”曹操點了點頭。程昱眉頭一皺,說:“我想,這大概是由於將軍碰到了一些困難,有點害怕了吧?要不然,怎麽能考慮得這麽不周到呢?”曹操豎起耳朵要聽聽他的看法。

程昱說:“袁紹占據著燕、趙,有並吞天下的心思,可是他能力有限,智謀不足。將軍智勇雙全,難道願意向袁紹磕頭稱臣嗎?”曹操眼珠子盯住程昱,慢吞吞地說:“並不是非伺候他不可,但是兗州已經失去了一大半,這兒很難存身,我打算暫時搬了去,將來再作道理。”程昱反對,說:“兗州雖說破了,究竟還有三座城,能打仗的將士不下一萬人。拿將軍的聰明英武來說,隻要您能搜羅人才,重用謀士,荀彧和我都願意替將軍出力效勞,霸主的事業是能夠成功的。請將軍再思再想!”

語文活學活用

●稱臣

解釋:自稱臣子,接受對方統治。

造句:東吳一邊向曹魏稱臣,一邊與曹魏分庭抗禮。

拓展:俯首稱臣。

曆史追根究底

●存身

《易·係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這是“存身”一詞早期的用法,意思是保全身體。後來,“存身”意為安身。

曹操哪兒能向袁紹磕頭稱臣呢?可是他也不願意得罪袁紹。他聽了程昱的話,就把袁紹的使者請來,好言好語地回絕了他,請他向袁紹表示感謝,將來有機會再報答袁紹的恩情。曹操就拿那三個城做根據地,招賢納士,招兵買馬,一心要奪回兗州,休養一個時期以後,再跟呂布較量較量。

語文活學活用

●招賢納士

解釋:廣泛網羅有才德有才幹的人。

造句:小王剛剛開始創業,要招賢納士,組建自己的團隊。

反義詞:緩賢忘士。

●招兵買馬

解釋:組織或擴充武裝力量,也泛指招攬人才,擴大組織或擴充人員。

造句:這家新公司正在招兵買馬。

典故大講堂

尊崇周禮的宋襄公

劉虞率領十萬大軍攻打公孫瓚,在實力上有絕對的優勢,卻因為遵循“仁義”反被公孫瓚打敗,令人歎息。

曆史上還有一次相似的事件。春秋時期,宋國國君宋襄公也因為“仁義”丟掉了性命。

宋國和楚國在泓水邊上開戰。當時,宋軍已做好戰鬥準備,楚軍的大部隊卻還在渡河。宋襄公的哥哥目夷諫言,應該趁楚軍還在渡河時進行偷襲。宋襄公卻認為這樣違背周禮,堅決不同意。

等楚軍上了岸,目夷又再次諫言,趁楚軍還沒有排好兵布好陣,進行偷襲。宋襄公卻再次拒絕,說一定要等楚軍列好陣再開戰,這樣才算公平。目夷眼見錯失良機,大勢已去,焦急不已。果然,楚軍列好陣後,勢如破竹,把宋軍打得落花流水。宋襄公在這次戰爭中身受重傷,第二年就死了,宋國也從此衰落下去。

宋襄公所尊崇的周禮,是周朝的一套禮儀道德規範。但到了宋襄公所在的春秋時期,戰爭頻繁,很多諸侯已經摒棄了周禮,隻追求利益。而堅持禮儀和仁義的宋襄公,終究被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拋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