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廢少帝

陳留王一見那個濃眉大眼的將軍去抱他,嚇得往閔貢的胳肢窩裏直躲。那個將軍笑了笑,就跟陳留王的馬並著走,一麵安慰他,說:“請放心,我是董卓,特地來保護你們。”大臣當中有人對董卓說:“已經下了詔書,外兵不必進去。”董卓說:“諸公都是國家大臣,自己不能輔助皇室,保衛京師,讓國家亂到這步田地。我董卓見了京師混亂,拚著命趕來保駕,你們倒不讓我進去,像話嗎?”大臣們給他說得啞口無言,隻好懷著疑慮,讓他“保駕”。

曆史追根究底

●外兵

古代指京城之外的軍隊。這裏指董卓掌管的軍隊。

語文活學活用

●諸公

解釋:各位人士。

造句:在場的諸公都沒見過這場麵,不知如何是好。

近義詞:各位。

董卓問了問少帝:“這回的禍亂是怎麽起來的?”少帝連哭帶說地回答了兩句,可是誰也聽不明白。董卓又問了問陳留王,他比少帝說得明白多了。董卓就想:“大的不中用,還是這個小的懂點事。”他們到了離城十幾裏地,才見到尚書盧植帶著朝中幾個大臣迎上來了。董卓的軍隊保護著他們一起進了城。

少帝他們進了皇宮,見了何太後,大家哭了一頓。何太後問少帝:“玉璽(xǐ)是不是帶在身邊?”少帝回答說:“沒有,我還以為太後收著哪。”他們各處亂找,什麽地方都找遍了,可就是找不到。別的珍寶丟了倒無所謂,丟了傳國之寶的玉璽,那就非同小可。可是少帝還在,何太後還在,朝廷還在,玉璽沒了,慢慢兒再找吧。少帝能夠平安回來,何太後還能繼續臨朝,這是不幸中之大幸,是值得慶祝的一件大事。當天就下了詔書,大赦天下。董卓保駕有功,準備給他封賞。

曆史追根究底

●玉璽

專指皇帝使用的玉印,是最高權力的象征。自秦朝開始,隻有天子才有資格使用玉印,稱為玉璽。

董卓到了京師,就打算自己掌握大權。可是兵馬太少,步兵和騎兵合在一起才三千人馬,怎麽能把別人鎮壓住呢?謀士李儒又使了個計:他請董卓吩咐將士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帶領一支兵馬悄悄地出城,到了白日,再帶領這支人馬大張旗鼓地進城,說是西涼調來的兵馬。這麽一來二去地兜了幾趟,人家都摸不清董卓到底調來了多少人馬。有的說五萬,有的說十萬,有的說四城門外都是西涼的兵馬。董卓的聲勢就這麽大起來了。俗語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何進的軍隊因為死了頭兒,還沒整編,他們就紛紛地投到董卓這邊來,連袁紹也害怕了。

語文活學活用

●大張旗鼓

解釋:比喻聲勢和規模很大。

造句:他大張旗鼓地張羅著大家搞宣傳工作。

近義詞:大張聲勢。

騎都尉鮑信從他的本鄉泰山招募新兵回來,知道董卓每天帶著兵馬在京師耀武揚威地進進出出,就去見袁紹,對他說:“董卓這家夥,狂妄自大,目中無人,將來一定謀反作亂。趁他還沒抓住大權,先下手為強,馬上把他拿來辦罪。這事現在還做得到,再下去就不行了。”袁紹說:“他兵馬多,不一定拿得住他。再說,剛殺了宦官,大家希望安定一下,怎麽能再動刀兵呢?”鮑信歎了口氣,帶著自己的人馬回泰山去了。

語文活學活用

●耀武揚威

解釋:炫耀武力,顯示威風。

造句:仗著有大靠山,他就開始耀武揚威。

近義詞:趾高氣揚。

語文活學活用

●目中無人

解釋:眼裏沒有別人;形容狂妄自大,看不起別人。

造句:這個人一向狂妄,目中無人。

近義詞:目空一切、不可一世。

鮑信一走,袁紹更不敢跟董卓作對了。不但如此,董卓還聽了李儒的話,先去拉攏袁家,利用他們一下再說。董卓還真有一套本領,不但西涼的胡人、羌人、漢人服他,就是何進和何苗的部下,因為受到了優待,也都心悅誠服地歸附了他。他還說要重用名士,讓大家知道他是同情黨人的。他聽說當初蔡邕(yōng)為了反對宦官,差點喪了命,被充軍到邊疆去受苦,後來雖說免了罪,可是這十多年來,一直流落江湖,就派人到各處去找蔡邕來做官。蔡邕推辭,說他有病不能去。董卓可火兒了,第二次派人去請蔡邕,對他說:“我請你做大官,你可別硬要全家滅門!”蔡邕認為自己很有學問,白白地死去未免可惜,就勉勉強強地來了。董卓見了蔡邕,十分尊敬他。三天裏頭,連升三級,蔡邕做了侍中,乖乖地歸順了董卓。

語文活學活用

●心悅誠服

解釋:誠心誠意地表示佩服和順從。

造句:他的真誠使得大家心悅誠服。

近義詞:心服口服。

董卓自己覺得有了力量,就對李儒他們說:“我要廢去少帝,先立陳留王,以後再看情況。你們看,怎麽樣?”李儒說:“袁隗、袁紹、王允他們可能顧全大局,不致多事。盧植、丁原不一定肯依。盧植一個光杆兒,沒什麽了不起。丁原手下的一個部將,厲害得很,我們得留點神。”董卓著急地問:“誰呀?”李儒說:“就是拿著方天畫戟(jǐ),老站在丁原旁邊的那個呂布哇!”

語文活學活用

●顧全大局

解釋:從整體的利益出發,使之不受損害。

造句:她熱愛工作,總是顧全大局,不計較個人的得失。

原來武猛都尉丁原曾經奉了大將軍何進的命令,屯兵河內,威脅何太後。趕到袁紹屠殺宦官、少帝從小平津回到宮裏,丁原也被召到了朝中,做了執金吾。他怕像何進那樣被人暗殺,進進出出總是帶著呂布。

曆史追根究底

●執金吾

古代負責保護京城的官員。金吾是兩端塗金的銅棒,手執此物以示權威。

“呂布?他啊,我知道。你們可以放心。”董卓扭過腦袋一看,那說話的是另一個謀士,叫李肅。李肅挺有把握地說:“我知道呂布。他表字奉先,五原人,跟我是同鄉。呂布這個人哪,八個字可以說明了——‘有勇無謀,見利忘義’。隻要多送些禮物,憑我這一張嘴,準能把他拉過來。”董卓說:“隻要叫他來歸順我,多花些什麽都行。”

曆史追根究底

●表字

也叫字,是古人在姓名之外所起的表現德行品質的名字。古代男子一般在二十歲時舉行成人禮(冠禮)並取字。

董卓就打發李肅去結交呂布,送他一匹千裏馬叫“赤兔”,另外還有許多珍貴的禮物。呂布見了這麽多的珍寶,已經夠高興了,見到了那匹赤兔馬,簡直把董卓看作了大恩人,就是叫他跳到水裏、火裏,也幹。李肅提出了條件,他滿口答應了。呂布趁著丁原沒提防的時候,就把他暗殺了,帶著人頭來投奔董卓。董卓馬上大擺酒席,接待呂布,當麵拜他為騎都尉。呂布萬分感激,情願做董卓的幹兒子。董卓認下了,又送給他不少金銀財寶。打這兒起,董卓的力量就更大了。

董卓很看得起袁紹,特地請他一個人來商議大事。董卓挺客氣地說:“皇帝是天下的主人,應當挑個賢明的才好。我每回想到靈帝那麽昏庸,直叫人生氣。我看陳留王比少帝強,我打算立他,您看,怎麽樣?”袁紹一想:“董卓真要廢去少帝了,叫我怎麽說呢?”他還沒回答,董卓接著說:“其實,劉氏種已經傳不下去了,現在就立劉協吧!您看好不好?”

袁紹回答說:“漢朝有天下,已經四百多年了。現在少帝剛即位,年紀輕,天下人沒聽到過他有什麽不好,您要是廢了嫡子,立個庶子,這是違反製度的。我怕天下人不能心服,還是請您三思而行。”董卓沒料到袁紹會駛頂風船。他說:“天下大權在我手裏,我要怎麽著就怎麽著,誰敢反對?”為了加重語氣,他拔出寶劍來,說:“您看,董卓的刀不夠快嗎?”袁紹又頂他一句,說:“天下強大的人難道隻有您董公一個嗎?”他一麵說著,一麵橫著刀向董卓作個揖,出去了。他怕董卓不能放過他,就匆匆忙忙地逃到冀州。

曆史追根究底

●嫡子、庶子

封建社會為了維護宗法製度和以父係為主的血緣關係形成了嫡庶有別的親屬製度。嫡子是正妻之子,庶子為妾室之子。嫡子地位高於庶子。

讀史學古文

●出自《獻帝春秋》

卓謂紹曰:“我今為之,誰敢不從?爾謂董卓刀為不利乎!”紹曰:“天下健者,豈唯董公?”引佩刀橫揖而出。

董卓還不願意拉倒,他召集文武百官,對他們說:“我們這個皇上不中用。我要學伊尹、霍光的樣,把他廢了,改立陳留王。你們想必都同意吧!”大臣們一聽,愣了。大夥兒你看看我,我瞧瞧你,誰也不敢回答,就瞧見尚書盧植出來反對,說:“伊尹、霍光由於大臣們的要求,才把昏君廢了。我們的皇上並沒做錯什麽事,不能把他當作昏君,再說了,你怎麽能跟伊尹、霍光比呢?”董卓聽了,氣得瞪眼睛,吹胡子。他拔出寶劍來要斬盧植。侍中蔡邕慌忙把董卓攔住,勸他別這麽容不得人。董卓對蔡邕有好感,就聽了他的話,免了盧植的死罪,把他革了職。盧植還怕董卓派人去暗殺,就急急忙忙地繞道逃到本鄉,從此不再出來了。

曆史追根究底

●伊尹、霍光

兩位因規勸皇帝而知名的大臣。商朝大臣伊尹教育大甲,令其為父守墓三年,終成明君;漢代霍光直接廢黜(chù)了昏君劉賀。

盧植革了職,誰還再敢反對?這麽著,董卓逼著何太後下道詔書,立陳留王劉協為帝,就是漢獻帝。少帝劉辯退位,改封為弘農王。董卓逼著弘農王立刻離開皇宮,同時派人叫何太後搬到永安宮去。何太後哭得死去活來,口口聲聲罵著董卓。董卓就派人送給太後一杯毒酒。這時候,何太後巴不得快點死,一口就喝下去了。

語文活學活用

●死去活來

解釋:昏過去又蘇醒過來,形容人十分悲傷的樣子。

造句:至親去世後,他哭得死去活來。近義詞:要死要活、痛不欲生。

董卓立了漢獻帝,自己做了太尉,把自己封為郿侯。

為了重用名士,優待黨人,董卓先替幾個已經死了的人申了冤。他把陳蕃、竇武等不少人的案子重新審理,恢複他們生前的爵位,修理墳墓,派使者去祭奠,有意識地提拔他們的子孫,讓他們做了官。這麽一來,就有一批人向著董卓,說他辦事公道。他就趁著人家對他滿意的時候,再把重要的官職調整一下。他拜司徒黃琬為太尉,司空楊彪為司徒,光祿勳荀爽為司空。他自己做了相國。大家都升了職,都很滿意,不向著董卓才怪。他們連忙請求皇上給他上朝時候的三種特權,就是“入朝不趨,讚拜不名,劍履上殿”:上朝可以不必快步走;拜見皇上可以不報自己的名字;上朝的時候,可以不摘下寶劍,不脫去靴子。

語文活學活用

●口口聲聲

解釋:經常把某件事掛在嘴邊(行為卻和自己的言論不符)。

造句:他口口聲聲地說自己沒有錯。

曆史追根究底

●入朝不趨,讚拜不名,劍履上殿

古代帝王賜予大臣的特殊待遇。第一個獲得這項殊榮的是西漢開國功臣蕭何,其他獲得者基本上都獨攬大權,挾製皇帝,比如董卓、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