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任命牧伯

王芬和許攸派個心腹到京師去見他們的朋友曹操,請他作為內應。濟南相曹操不是在濟南嗎?怎麽會在京師呢?

原來曹操到濟南上任以後,就發現濟南郡裏有十多個縣的上級官吏都是仗著權貴撐腰,貪汙勒索,無惡不作。他憑著一股子闖勁兒,連著上了幾道奏章,還真被他免去了八個官吏。這且不提。濟南一個地區就有六百多個祠堂供奉著邪神。商人、地痞借著迷信尋歡作樂,欺詐人民。老百姓除了忍受一般的剝削以外,還飽受迷信的毒害。曹操下了個命令,搗毀所有的祠堂,禁止官吏和人民祭祀邪神。他不怕權貴,整頓人事,要憑個人的願望去做一番移風易俗的大事。後來他自己體會到,這叫作“初生牛犢(dú)兒不怕虎”。趕到他碰了幾回釘子以後,自己一合計,才明白過來:在權貴專權、豺狼當道的情況下,抹殺良心去討別人的好吧,實在不樂意;見義勇為地去反抗一下吧,又怕全家遭到橫禍。他這麽一琢磨,官也不做了。朝廷下了詔書,叫他去做東郡太守,他拒絕了,說是身患疾病,隻能回鄉休養。

語文活學活用

●無惡不作

解釋:任何壞事都幹。

造句:這人無惡不作,去年被繩之以法了。

反義詞:樂善好施。

●移風易俗

解釋:改變舊的風俗習慣。

造句:推廣高雅書籍的目的在於移風易俗,提高居民文化水平。

反義詞:墨守成規。

●初生犢兒不怕虎

解釋:新生的小牛犢不知道老虎的厲害,不怕老虎;比喻年輕人顧慮少,敢作敢為。

近義詞:敢作敢為。

曹操原來是做大官的,又是個地主,有的是錢,就在城外蓋了一所別墅,照他自己的心願能夠做到“春天、夏天看看書,秋天、冬天打獵玩兒”,這一輩子就不算白活了。可是,世上哪有這麽容易的事,曹操終於被征到京師做了議郎。

讀史學古文

●出自《魏武故事》

故以四時歸鄉裏,於譙東五十裏築精舍,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

這會兒他一聽到王芬的使者傳達他主人的話,立刻拒絕了。他認為王芬他們的行動對國家、對自己都是有弊(bì)無利的。他再三叮囑那個使者替他去勸告那幾個朋友千萬不可魯莽。

語文活學活用

●有弊無利

解釋:隻有壞處,沒有好處。弊:壞處、害處。

造句:做事情三心二意,養成這樣的習慣有弊無利。

事情也真來得邪,王芬的使者回去沒多久,北方出現了像火燒雲那樣的火光,從東到西一大條,又像一條虹,半夜裏更加明顯。管天象的太史說:“火光是凶兆,皇上不宜出去巡遊。”漢靈帝就取消了往河間去的打算。這就叫他想起王芬的奏章來了。他下了命令,叫王芬不可招兵買馬,接著又下了道詔書,召王芬到京師。

語文活學活用

●凶兆

解釋:不好的征兆。古人認為大事發生之前會有征兆,通常指異常天象、夢、動物的反常行為等。

反義詞:吉兆。

王芬連想都不想,就認為謀反的秘密被泄露(lòu)了。他慌裏慌張地自殺了事。其實,朝廷壓根兒不知道。陳逸、襄楷、許攸、周旌、曹操全沒有事,就隻王芬一個人斷送了一條命。

漢靈帝因為北方這麽亂,正想派個重要的大臣去,剛巧太常劉焉上了個奏章。他說四方盜賊興兵作亂,由於刺史、太守沒有威望,他們大多靠著行賄得官,自己隻打算剝削老百姓,逼得他們反抗官府,哪兒還能鎮得住叛亂呢?他建議把朝廷中像公卿、尚書那樣的大臣放到地方去做牧伯。由於他們名望大,一麵安撫人民,一麵剿滅盜賊,天下才能太平。漢靈帝認為劉焉的話倒不錯,可是派誰去呢?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劉家的人。他想到有兩個人很合適:一個是劉焉,一個是前幽州刺史劉虞。漢靈帝打算先派劉焉到北方去,可是劉焉另有打算。

曆史追根究底

●牧伯

州牧的別稱,一個州的軍政長官。商朝的一州之長稱為伯,夏朝、周朝、漢朝的一州之長稱為牧或州牧。夏、商、周一方諸侯的首領又稱方伯。

劉焉有個朋友叫董扶,是個侍中。他私底下對劉焉說:“京師準出亂子,聽說益州有天子氣,不知道將來應在誰身上。”劉焉嘴裏不說,心裏直癢癢,巴不得到益州去。恰巧益州來了警報,說黃巾軍的一個首領叫馬相,殺了益州刺史,自己做了皇帝,正擾亂著巴蜀。劉焉就又上了個奏章。漢靈帝就拜他為益州牧,封為陽城侯,叫他去征伐馬相。劉焉時來福湊,他還沒到蜀郡,馬相就給人殺了。趕到他到了益州,董扶請求朝廷把他也派到蜀郡去。漢靈帝同意了。董扶到了益州,做了劉焉手下的參謀。劉焉就這麽在益州建立了自己的地盤。

語文活學活用

●時來福湊

解釋:時運來了,福氣就大。

造句:司馬懿被火圍在山穀裏麵,時來福湊,突然下了一場大雨,及時救了他。

劉焉做了益州牧,漢靈帝隻好派劉虞到北方去,拜他為幽州牧,叫他去征伐張純和張舉。張純和張舉已經給騎都尉公孫瓚打敗了好幾陣。劉虞到了幽州,官兵的力量就更大了。

公孫瓚原來是盧植的門生,跟劉備算是同學。他在遼西做個小官,並不怎麽出名。遼西太守見他長得一表人才,相貌堂堂,就把他的女兒嫁給了他。公孫瓚從此發了跡,步步高升,做了騎都尉。這會兒他正跟張純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來了個幫手,他的同學兼好友劉備帶著關羽、張飛來投奔他。公孫瓚見了,高興得說不出話來,不但同學好友又在一起,而且來了生力軍,打仗更精神了。公孫瓚親自上陣殺敵,連著打了勝仗,逼得張純他們扔了妻子逃到塞外去了。公孫瓚不顧前後地一直追到遼西管子城,反倒被烏桓人的頭子丘力居的人馬包圍了。丘力居沒能把管子城打下來,公孫瓚沒能把烏桓人轟走。雙方相持了兩百多天,直到官兵短了糧,烏桓短了草。雙方正在萬分為難的時候,突然下了一場大雪,烏桓人和張純的手下人沒法再受凍挨餓下去。丘力居隻好撤兵回去,公孫瓚才趕緊帶著軍隊回來了。

語文活學活用

●堂堂

解釋:容貌莊嚴大方;有誌氣,有氣魄;陣容或力量壯大。文中取義第一種。

造句:他儀表堂堂,給人留下的印象很好。

●不可開交

解釋:處於糾纏、爭鬥的狀態,難以分開或擺脫。

造句:大家應該多寬容、忍讓,別為一點小事吵得不可開交。

曆史追根究底

●妻子

在古代漢語中,“妻”指“妻子”,“子”指兒女,“妻子”則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妻子和兒女”。

●烏桓

部落名,又稱烏丸,是古代遊牧民族東胡族的一支,因後來遷居到烏桓山一代而得名。從漢武帝時期開始,烏桓逐漸依附漢朝。

公孫瓚就這麽轟走了張純和張舉,抵抗了烏桓,立了大功,拜為中郎將,封為都亭侯。可是冬天一過去,丘力居幫著張純和張舉又侵犯了。正好幽州州牧劉虞上了任。劉虞原來做過幽州刺史,很得人心,連烏桓人都服他。他很快就把張純和張舉打敗。烏桓也投降了。不久,張純被殺,張舉自殺身亡。這一來,漁陽的叛亂就平息了。劉虞向漢靈帝報告經過,又把劉備的功勞報上去,朝廷免了他鞭打督郵的過錯,讓他做了縣一級的官吏。公孫瓚又推薦他為別部司馬。漢靈帝認為劉虞的功勞大,拜他為太尉。太尉的地位跟丞相相等,太尉兼任幽州州牧,幽州就更顯得重要了。

之後沒幾天,三十四歲的漢靈帝就害了重病死了。說起來也真怪,死了這麽一個皇帝,皇室就更亂了。漢靈帝有兩個兒子,一個叫劉辯,十四歲,是大將軍何進的妹妹何皇後生的;一個叫劉協,九歲,是王美人生的。王美人生了劉協不久,就被何皇後毒死了。劉協由他的祖母董太後養著。董太後眼看著漢靈帝喜愛小兒子劉協,就勸他立劉協為太子。可是漢靈帝怕大臣們反對,尤其是何皇後的哥哥何進不好對付,那麽,立何皇後的兒子劉辯為太子吧,他又不樂意。

中常侍蹇碩知道了漢靈帝左右為難的心思,曾經獻了個“調虎離山”計,請漢靈帝派使老虎離開原來的山岡,比喻使用計謀使對方離開原來的有利位置。調虎離山是古代常用的一個用兵策略,這一策略最早見於《三十六計》。

語文活學活用

●左右為難

解釋:在兩者之間十分糾結,無法做出決定的樣子。

造句:一邊是喜歡的城市,一邊是滿意的工作,他左右為難。

曆史追根究底

●調虎離山

何進往西邊去征討韓遂。何進料到皇上把他調出去絕無好意,就用種種借口磨蹭著,慢慢吞吞地準備準備這個,準備準備那個,就是不動身。

漢靈帝臨死,把劉協托付給蹇碩。蹇碩就下了詔書,召何進進宮。何進急急忙忙地往宮裏去,他到了宮門口,迎麵遇到蹇碩手下的司馬潘隱向他擺手。何進慌忙回到營裏,潘隱隨著也趕到了。何進這才知道漢靈帝已經死了,蹇碩壓著消息,準備殺了何進,再立劉協。何進立刻布置軍隊,召集大臣商議後事。蹇碩一看自己的秘密計劃吹了,馬上見風使舵,依著何進立十四歲的劉辯為皇帝,封九歲的劉協為渤海王,拜後將軍袁隗為太傅,和大將軍何進一同管理朝政,尊何皇後為皇太後。少帝才十四歲,由何太後替他臨朝。

語文活學活用

●見風使舵

解釋:根據形勢轉變態度或做法,形容會看眼色行事,含有貶義。

造句:他遇事反應很快,懂得見風使舵。

何進掌了權,又得到袁隗的侄兒袁紹做助手,就決定除滅宦官。那袁紹,字本初,是汝南汝陽人,祖宗四代都做過三公一級的大官,所以袁家稱為“四世三公”,又因為四代當中有五個人做了“公”一級的大官,所以也稱為“四世五公”。袁紹的異母兄弟袁術,字公路,也很出名。他們哥兒倆是當時豪門大族的頭兒。他們能夠站在何進這邊來,何進的膽子就更大了。正好蹇碩跟趙忠他們偷偷地商量,打算先動手,不料被他們自己的人告發了。何進就拿住蹇碩,接收他帶領的禁軍,把他定了罪,砍了。袁紹勸何進趁熱打鐵把中常侍都逮起來,殺他個一幹二淨,宦官的禍患才能消滅。這件事可太重大了,何進不敢做主,他得先向太後請示一下。

曆史追根究底

●三公

文中是指古代三種最高的官位的統稱,不同時期所指不同。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

語文活學活用

●趁熱打鐵

解釋:比喻做事要抓住時機和有利條件,趕快去做。

造句:時機已到,我們要趁熱打鐵,盡快把這件事辦成。

太後那邊也正為這件事鬧著。張讓、趙忠他們正在她跟前哭訴著委屈。他們說:“發動謀害大將軍的,隻是蹇碩一個人,我們全不知道,連聽都沒聽說過。聽說大將軍聽了別人的話,不分青紅皂白,要把我們全殺了。太後千萬可憐可憐我們,救救我們吧!”太後說:“沒有的話。你們放心,有我哪!”他們下跪磕頭,謝了又謝,抹著鼻涕溜出去了。

語文活學活用

●不分青紅皂白

解釋:不分是非對錯,胡亂采取行動。皂:黑色。

造句:老師教導我們遇事要冷靜,不能不分青紅皂白就做判斷。

何進見了太後,還沒開口,太後就責備他,說:“我和你出身微賤,要是沒有張讓他們,哪兒能有今天?蹇碩謀反,已經辦了罪,你怎麽能聽信別人,把所有的宦官全殺了呢?先帝還沒安葬,你就屠殺大臣,人家能服咱們嗎?”何進隻能點頭哈腰地連著說:“是,是!”他出來對大夥兒說:“蹇碩謀反,應當滅門,別的人不必驚慌。”袁紹再要說話,也沒有用了。

語文活學活用

●點頭哈腰

解釋:形容過分客氣、討好的樣子,含貶義。

造句:他一見富商急忙點頭哈腰。

近義詞:卑躬屈膝。

何進一想起蹇碩原來要殺害他這件事,就很害怕。他處處留神,防備被人暗殺,輕易不敢離開軍營。漢靈帝的靈柩(jiù)在宮裏,他不進去守靈,出喪的時候,他也不敢出去送喪。他知道宦官跟外戚勢不兩立。可是太後不點頭,他不敢動手殺宦官。袁紹見他老是愁眉苦臉的,就再一次對他說:“從前竇(dòu)武和陳蕃也曾經準備除滅宦官,因為沒下決心,夜長夢多,走漏了風聲,反倒被宦官殺了。這會兒將軍帶著軍隊,大家又都肯聽將軍的命令。將軍應當痛下決心,替天下除害。”何進說:“我再去向太後請示一下。”第二天,袁紹又去看何進。何進皺著眉頭,說:“太後就是不同意,怎麽辦?”袁紹自作聰明,說:“不如召外麵的兵馬進來嚇唬她一下,她準能聽將軍的。要是再不想辦法,我怕竇武和陳蕃的下場就要輪到咱們了。”何進這才下了決心,說:“好,就這麽辦。”

曆史追根究底

●靈柩

裝有屍體的棺材。古代帝王死後,靈柩會在宮中停放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