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道福建到達南京
明武宗正德二年(1507 年)夏,王陽明乘船逃到了舟山,不巧遇到了台風。一時海浪滔天,小船往南漂了一天一夜,最終抵達一塊陸地,王陽明上岸一問,才知道是福建北部。
因忠見棄,下獄受罪已令王陽明悲憤,再加上不得不時刻提防被壞人暗害,他完全陷入了一種消沉絕望的情緒之中,因此他也不再想回浙江了。
經過反複思考,王陽明決定先逃到福建去尋找一位朋友,在那裏躲避一段時間,然後拋棄一切,就此出家做道士,擺脫世上的所有煩惱。
王陽明一個人行走在茫茫大山中,眼看天色漸漸暗了下來,他又累又餓。這時,前麵出現了一座古寺,於是他上前敲門。
這座寺裏隻有一個和尚,他看王陽明臉色鐵青,衣衫襤褸,還穿著很不合適的鞋,覺得不像是個好人,就不允許他進寺,並說前麵不遠處有一座空廟可以留宿。
王陽明萬般無奈,隻好繼續走在黑暗的山路上,又走了好幾個時辰,終於找到了一座非常破敗的小廟。此時的王陽明已經筋疲力盡,他爬上供桌,倒頭便睡,不一會兒就進入了夢鄉。
王陽明沒有想到,古寺中的那個和尚用心險惡,故意讓他來這裏睡覺。其實這裏是一個虎穴。很多過路客就是在破廟中安身,結果被老虎吃了,留下了一堆骨頭和金銀財寶。這破廟就是古寺中那個和尚發財的來源。
王陽明睡下不久,一隻出外覓食的老虎就來到了破廟門口。老虎應該已經吃飽了肚子,因此發現破廟裏有人時,並沒有撲過來,隻是大吼了一聲,大概想看看對方驚慌失措的樣子然而王陽明過於勞累,睡得太沉,沒有任何反應。老虎覺得沒趣,就走開了。
第二天黎明時分,那座古寺的和尚來到這座小廟。他想看看昨天那個人是不是已經被老虎吃掉了,可是卻發現王陽明還在呼呼大睡,他情不自禁地驚歎:“此神也,不然,得無恙乎?”
和尚立即把王陽明請回了古寺,並且好生照顧。寺廟的環境其實很差,但是對於曆經磨難的王陽明來說,已經非常不錯了因此,他便在廟裏住了下來,準備躲一段時間再做打算。
有一天,王陽明在遊覽寺廟時,突然看到一個道士坐在空地上,靜如死人。他忽然覺得此人很眼熟,於是走上前仔細打量。這一打量不要緊,他幾乎驚叫出聲。原來,這個人就是當初他在洞房之夜時在鐵柱宮遇到的那個道士。
道士等王陽明走上前,突然睜開眼睛,像詐屍一樣跳了起來,抓住王陽明的手說:“我等你多時了!”
王陽明大驚說:“世人都說我跳河了,你為何等我?”
道士哈哈一笑,拿出早已經作好的詩,其中有一句:二十年前曾見君,今來消息我先聞。
王陽明也一笑說他也有詩:
移家便住煙霞壑,綠水青山長對吟。
道士問:“你是想遠離塵世嗎?”
王陽明點點頭。
道士搖頭說:“你父親如今仍在朝中,你遠走不要緊,可劉瑾會把你老父親抓起來。你是隱於深山了,可劉瑾會說你叛逃北胡,或者南投海盜了。這樣,完全可以給你定個叛國投敵的罪名,你王家就算徹底完了。”
王陽明自然知道道士的話很對。可是,經曆了這麽多事,他為國出力的理想已經徹底破滅了,他將來的命運如何,隻有天知道了。道士說王陽明雖然會有短暫的災禍,但是前途無比光明,並建議王陽明到貴州龍場上任。
聽了道人的話,王陽明有了信心和勇氣。他非常感激道人的指教,於是不再迷茫。他還寫下了一首詩,題寫在大殿的牆壁上,以表達自己的胸襟。詩中寫道: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
夜靜海濤三萬裏,月明飛錫下天風。
這首詩前兩句說,在狂風巨浪中,詩人乘一葉扁舟在大海上漂泊。人世的一切艱難挫折,詩人原本就不放在心中。萬物的變化隻不過如同浮雲掠過天空一樣,在心中留不下任何痕跡。盡管海上風雲變色、巨浪滔天,但是隻要自己的心不為所動,這大浪又算得了什麽呢?這兩句詩充分表現了王陽明堅毅無畏的品質,同時也反映了他的哲學觀:“戒慎不睹,恐懼不聞,養得此心純是天理”。在詩歌的三、四兩句中,詩人更進一步地描寫了自己心中此時的感受。在這靜謐而遼闊的大海上,自己就好像手拿著高僧的法器錫杖,駕著天風,在月光下飛越大海。“夜靜”
與“月明”正是詩人充滿禪理的心所幻化出的光風霽月的世界。
在王陽明的詩中,實景與虛景、心學與禪理、詩人灑脫的心胸豪邁的情懷以及沉毅的個性都融為一體,創構出情思意蘊極其豐富的詩境。
道士看了看這首詩,並稱王陽明不是世外之人,其成就必然要在世內才可以達到。
王陽明與道士閑談多日,最終決定出發去南京。此時的王陽明當然不敢肯定是否已經僥幸逃過了追殺,心裏難免恐慌在回程中,他顯得很謹慎,他沒有走捷徑,而是繞了一個大彎子,先橫穿福建一省進入江西,再由水路轉往南京。在半路上他遊覽了武夷山。
武夷山是三教名山,位於福建和江西的交界。傳說神仙武夷君曾在此山居住,此山故名武夷山。自秦漢以來,武夷山就為禪家棲息之地,留下了不少宮觀、道院和庵堂。
武夷山還曾是儒家學者倡道講學的地方。朱熹曾經在武夷山九曲溪畔的隱屏峰下,親手創建了武夷精舍。全國各處的學者紛至遝來於此,他們中的許多人後來都成為著名的理學家,如遊九言、蔡沈、劉爚、黃幹、真德秀等。
王陽明在武夷山盤桓期間,還在武夷宮向那些莘莘學子傳授義理之學。武夷宮又名會仙觀、衝佑觀、萬年宮,位於武夷山大王峰南麓,前臨九曲溪口,它是曆代帝王祭祀武夷神君的地方。南宋詞人辛棄疾、詩人陸遊、理學家劉子軍、朱熹等都主管過武夷宮。
在武夷山短暫停留後,王陽明向江西進發。出發前,他在岩壁上題了一首詩,描述了自己的一路曆程:肩輿飛渡萬峰雲,回首滄波月下聞。
海上真為滄水使,山中又遇武夷君。
溪流九曲初諳路,精舍千年始及門。
歸去高堂慰垂白,細探更擬在春分。
進入江西之後,王陽明又輾轉到了南昌府一帶。他的嶽父諸讓老先生曾經在這裏做官。王陽明年輕的時候曾來這裏迎娶夫人,並住過很長一段時間,因此對這裏非常熟悉。在南昌稍事休息後,王陽明來到鄱陽湖,準備由此出章江,入長江,從水路東下南京。
這一路上風餐露宿,冷暖寒薄無人問津,對王陽明這位公子哥兒來說真是滿腹辛酸,一言難盡。在這逃難的路上,他不得不第一次直麵人生,學著照顧自己。
在這一段日子中,王陽明流落江湖,同販夫走卒打交道,事事親力親為。雖然日子過得辛苦,但是他也長了不少見識,學了很多經驗,也放下了身上的官二代的架子。這些經曆對於他後來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