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華的生活

在清華的孤獨生活

時光荏苒,如白駒過隙。在南方奔波了5 年之後,朱自清1925 年8 月再度回到闊別已久的北京。他把母親、妻子和個兒女留在白馬湖,隻身來到清華。由於他剛從南方回來無落腳,便暫住在朝陽門附近一個朋友家中。

雖說是重返故地,但是清華對於朱自清而言還是過於生。由於從前他在北大讀書的時候,總是在城圈兒裏待著,4 中雖然去過三五回西山,卻從未到過清華。因此,說起清華,隻覺得很遠很遠而已。

北京西直門外,有一條漫長的馬路,蜿蜒向北而去。穿甸(今海澱區海澱街道)再順路向右轉,過圓明園遺址,才到華學校。因為離北京城還有段不近的距離,所以清華師生城出城都不太方便。不過,也正因為如此,清華園才可以自格局。

清華園原是清王朝某位親王消夏避暑的花園。1907 年底美國總統老羅斯福提出,返還“庚子賠款”中的美國所得款項用以在中國辦一所留美預備學校。1909 年,清政府設立了遊學務處,作為派遣留美學生的主管部門,並規定清華園為學處所屬肄業館的館址。後來,學務處改肄業館為“清華學堂作為正規的留美預備學校。1911 年4 月底,清華學堂正式開學從此開始了清華的曆史。

1912 年,“清華學堂”改名為“清華學校”。由於清華有著優美的校園、第一流的教學設施、圖書儀器設備和充足的經費,因而在度過最初幾年的創辦階段、逐步走上正軌之後,學校當局便不再滿足於中等學校的規模和程度,產生了創辦大學的設想。經過近10 年的籌備,到20 年代中期,隨著清華留美學生的逐年回歸,條件日趨成熟。

這時,中國的文化教育也有了較大發展,全國中小學校及其學生人數有了成倍的增長,教育程度也迅速提高,全國大學也從1912 年的4 所、2000 餘學生發展到47 所、2 萬餘學生。

隨著文化教育的發展,國內掀起收回教育權、爭取教育自主學術獨立的運動。

而一批返校任教的清華留美學生,眼見物質條件不如自己的北京大學辦得有生氣,學生質量、學術水平都較高,對清華的落後狀況深感不滿。因此,從學校的前途著想,為了防止美國返還的“庚子賠款”用完後學校出現難以為繼的局麵,也隻有節省經費、積儲基金,自辦永久性大學。

在學校和社會熱心人土的推動下,1925 年5 月,清華學校增設了大學部和研究院“國學門”,並招收學生。1926 年,大學部又改為4 年學製,並設立了國文學係等17 個係,開始形成了清華大學的初步基礎。

當時清華大學的教務長是張仲述,朱自清不認識他,於是便和自己的朋友商量寫一封信去,約定第三天上午前往拜訪。

朱自清做事一向都很認真,他問朋友,從朝陽門到清華10 時出發能到嗎?朋友也說不清楚,便建議他8 時起身,然後雇洋車到西直門換車,以免老等電車誤事。

可是,第三天是個陰天,朱自清跨出朋友家門口已經是時多了,他心中不免有點著急。車又走得慢,磨磨蹭蹭的。真到達目的地,已經是12 時了。

朱自清坐在客廳等了一會兒,出來一個高個子、長臉、樣很能幹的人,這就是他所要會見的教務長張仲述。張仲述和自清談了一會兒才客氣地分手了。這次簡單的交談後過了天,朱自清便帶著簡便的行李,從朝陽門朋友家搬出,住進了華園古月堂。

清華園很美,但是朱自清孤身一人,初來乍到,沒有什麽友,心裏難免有些寂寞。他平時除了上課之外無處可去,因他便喜歡徜徉於工字廳和校園內外。可是,看著眼前這陌生一切,他總是會想起江南的青山秀水。

秋日的一個下午,朱自清獨居無聊,便一個人進城逛了圈。返校時在海甸下了汽車,信步走進仁和酒店。他選了一臨街的方桌,要了一碟苜蓿肉、兩張家常餅和二兩此店聞名茵陳酒蓮花白,自斟自飲起來。幾杯酒下肚,往事一幕幕襲心頭。

朱自清想到自從畢業離開腳下的這座古城後,便馬不停地在江浙一帶奔波,前後換了7 個學校,如今又回到了這座城,然而時光卻已流過了5 年。5 年的風塵漂泊,5 年的甜酸辣,都留在了那令人魂夢縈繞的南方。酒入愁腸,不知不覺,自清信口吟出一首小詩《我的南方》:我的南方,

我的南方,

那兒是山鄉水鄉!

那兒是醉鄉夢鄉!

五年來的彷徨,

羽毛般地飛揚!

朱自清怎能忘了南方的山山水水、鄉土人情?那裏有他的親朋故友,有他年老的父母和弱妻稚子。在那裏,他有過快樂,也有過痛苦,南方畢竟是他耕耘過的土地,汗水灑過的地方啊!

最叫朱自清難割難舍的就是這世界上最親近的幾個人,父親、母親、妻子和幾個孩子,都還住在那遙遠的南方。幾年來,自己東奔西跑、常常把妻子扔在家裏,讓她瘦削的肩膀去獨自支撐家庭的重擔。直到現在,這種局麵依然沒有改變。

遙想妻子所承受的孤立無助的痛苦和排遣不去的離情別怨,朱自清就會泛起一種難以言說的歉疚和思念。一年多後,他寫下一首《虞美人》來表達此時他的離情別緒:煙塵千裏愁何極,鎮日無消息。可憐弱絮不禁風,幾度拋家傍路各西東。

一身匏係長安道,歸思空縈繞。夢魂應不隔關山,卻又衾寒燈灺漏聲殘。

10 月的一天,他接到南方來的一封信,是父親寄的,其中寫道:

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得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看到這裏,朱自清不禁悲從中來,淚如泉湧,想到父親待自己種種好處,特別是8 年前料理完祖母喪事後,父子同車北上,浦口車站分別的情景,猶如電影鏡頭一樣曆曆在目。他似乎次看到父親為了給自己買橘子,蹣跚地走過鐵道,兩手上攀,腳上縮,肥胖的身子顯出努力樣子的背影。

想起當時的一切,朱自清十分後悔自己那時年輕無知,能體察父親的愛子之情,心中還老嫌老人說話不漂亮,暗地笑他的迂腐。他又想到,父親少年出外謀生,東奔西走,以致在身體早已垮掉。哀傷和想念之情如滔滔潮水,鋪天蓋地而來在晶瑩的淚光中,朱自清仿佛又看見父親肥胖的、穿著青布袍黑布馬褂的背影!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是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背影。”後來,朱自清含著淚伏案疾書,以樸實的筆調細致地寫那次和父親別離的情景,透過父親的一言一動,揭示了他兒子的無限憐惜、體貼、依依難舍的深情。

22 年後,當《文藝知識》編者問朱自清寫作這篇《背影》情況時,他答道:“我寫這篇文章隻寫實,似乎說不到意境上去著名文學家、教育家李廣田曾經評價《背影》說:《背影》一篇,寥寥數十行,不過千五百言,它之所能曆久傳誦,隻是憑了他的老實,憑了其中所表達的真情這種從表麵上看起來簡單樸素,而實際上卻能發出極大感動力的文章,最可以作為朱先生的代表作品,因為這的作品,正好代表了作者的為人。由於這篇短文被選為學國文教材,在中學生心中“朱自清”這三個字已經和《背影》成為不可分的一體了。

1928 年冬天,散文集《背影》出版後,朱自清把書寄回了揚州。弟弟國華從郵差手中接過書,奔上樓,送到父親手中。父親戴上老花眼鏡,仔細讀起了這篇散文,老人神采飛揚,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背影》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現代散文史上的一篇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