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敗降
李廣利出征大宛這件事,知道內情的人都覺得並不光彩,但終歸也是一場勝仗,何況漢武帝給李廣利提供的各種配備就已經夠震懾西域的了,所以大宛破後,西域為之震懼。這年正好匈奴單於去世,新單於初立,漢武帝想要借破大宛的餘威再發動對匈奴的戰爭。於是他找了一個借口,昔年高祖曾被匈奴圍困,呂後曾被匈奴單於所辱,漢武帝表示要為祖先報仇。這個宣告馬上得到了匈奴的回應,單於初立,這時發生戰事會對自己不利,於是他向漢朝表示願意把手中扣留的漢使送還回國。
第二年,即天漢元年(前100 年),漢武帝派蘇武等人帶著被扣留在漢的匈奴使者,到匈奴與之交換,並送了大批禮物,以答謝其善意。可是匈奴的善意並不誠心,漢朝一客氣,他反倒傲慢起來了。這時一位降匈奴的漢將虞常計劃劫持單於的母親,結果東窗事發。本來這事與蘇武無關,但因為虞常曾把這個計劃告訴過蘇武的副手張勝,所以把蘇武也牽連進去了。蘇武自殺不成,被關在一個大窖裏,好幾天就靠飲雪充饑。匈奴把他送到北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沒有人跡的地方去牧羊。19 年後,蘇武才得以返回故鄉。
外交和解至此徹底破裂,漢武帝於天漢二年(前99年)命李廣利以3 萬騎出酒泉擊匈奴右賢王。匈奴的疆域分為中左右三部,所謂左右,是以匈奴麵向南邊為依據,東邊為左,西邊為右。中部由單於直接統轄,左部由左賢王及名銜帶“左”字的屬官(如左大將、左大都尉)統治,右部則由右賢王及名銜帶“右”字的屬官(如右大將、右大都尉)統治。
這時候的匈奴,由於早先受到漢武帝外交攻勢的壓迫,其左部由遼東一帶西遷至內蒙東部;右部亦西遷,而與酒泉、敦煌相對,所以漢武帝命李廣利出酒泉擊右賢王。
與此同時還有給屯駐在張掖的李陵的命令,讓他負責征匈奴大軍的“輜重”。“輜”就是載衣物的車,“重”就是載武器裝備,這等於是後勤支持的任務。李陵出身於軍人世家,既然有李廣之風,自然也遺傳了其“自負其能”
的個性。他在邊地練兵多年,摩拳擦掌,一直沒有機會好好表現一番。而這一年他已經35 歲了,正是體力、智慧各方麵都處在巔峰狀態的時候。前年要他去塞外迎接李廣利“勝利”歸來,這年又要他為這位平庸的將軍做後勤工作,他如何能服氣?
於是,出發前,漢武帝在未央宮武台殿召見李陵時,李陵叩頭請求,說他的兵都是來自荊楚(兩湖及四川東南、貴州東北一帶)的勇士,多的是奇才劍客,力能扼虎,射必命中,希望能夠自成一隊,獨當一麵。他自請出奇兵攻擊匈奴單於,分散其兵力,以配合李廣利的主力軍,達到牽製匈奴的作用。
漢武帝聽了後說:“為將的都討厭隸屬於他人,是吧?
隻是我出兵太多,恐怕分不出騎兵給你!”
李陵說:“用不著騎兵,臣願以少擊眾,隻要步兵五千,就可以直搗匈奴單於的王庭!”
漢武帝覺得他很有氣魄,就答應了他。同時命路博德帶兵於中途接應李陵。可是路博德曾經是伏波將軍,12 年前平南越立了大功,這名老將怎麽會願意為後輩接應?
路博德越想越不甘心,就上書漢武帝,說目前是秋天,正是匈奴馬肥兵壯的時候,不適宜開戰,不如等到來年春天,由他和李陵從酒泉、張掖各帶5000 騎兵,合擊東西匈奴,必可大獲全勝。
漢武帝看到路博德的奏書非常生氣,他懷疑這是李陵後悔之前的請戰才要路博德寫的。於是就命路博德立刻出兵西河(郡名,在鄂爾多斯高原東麵,因在黃河之西而得名),說是匈奴可能會從西河入侵。同時命李陵九月間出發,出兵到今內蒙古庫倫一帶觀察敵情,如果無所獲,李陵就帶兵回受降城休息。
受降城築於太初元年(前104 年)。築這座城是因為當時的匈奴單於好殺伐,匈奴人不安,匈奴左大都尉派人向漢表示,想殺單於投降,但嫌漢太遠,他說如果有軍隊去迎他,他就敢發動叛亂,漢武帝於是命公孫敖築受降城以應之。受降城在居延(今內蒙古北部居延海附近)以北。
就在漢武帝因為自己的多疑而意氣用事時,李陵率5000 步兵出居延,行軍30 天,到庫倫一帶紮營,他把所經過的山川地形繪製成圖,並派部下先回京城向漢武帝報告。漢武帝聽說李陵很得人心,士兵都願為他效死命,自然非常高興,還重賞了前來報告的士兵。
不久後,李陵的軍隊遇上了匈奴單於。單於軍大約3 萬人,是李陵軍的6 倍,而且都是騎兵。他們居高臨下,在兩山之間以大車為掩護,將李陵的軍隊包圍起來。李陵見狀,立刻集合部隊,在營外擺出陣式,命持戟盾的站在前排,持弓弩的站在後排,下令“聞鼓聲而縱,聞金聲而止”。匈奴軍看漢軍人數不多,想以大吃小,都離開掩蔽物向李陵陣前衝來。
李陵鳴鼓,千弩俱發,前麵的匈奴軍一個個應弦而倒,後麵的見狀紛紛退回山上。漢軍乘機追擊,殺數千人。
單於大驚,又調來八萬多騎加入戰局。李陵一看情勢不妙,開始邊戰邊向南退。後來退到一處山穀中。
經過幾天連續的戰鬥,中箭受傷的士兵越來越多,李陵隻好讓受三處傷的坐車子,受兩處傷的扶著車子走,受一處傷的仍然持兵器作戰。又過了四五天,李陵率軍退到一個長有蘆葦的湖沼地帶,匈奴在上風處放火,李陵索性令兵士把旁邊的草木先燒掉一片,免得匈奴放的火燒過來。
如此南行,又到了一座山下。匈奴單於在山上,命部下率軍攻擊李陵,漢軍在樹林中與匈奴搏鬥,因為林中不適合騎兵作戰,漢軍占優勢,又殺了數千人。李陵命人發連弩(可連續射箭的裝備),單於被迫下山逃走。
這天,李陵抓到一名俘虜,據他說,單於懷疑李陵軍是漢朝誘敵深入的誘餌,正在考慮退兵。但是匈奴的一些部落首領認為,單於親率數萬騎,如果打不過幾千漢軍,日後將如何指揮各部軍隊?那隻會讓漢人更看不起匈奴。他們建議利用山穀地形,和漢軍決戰。
單於的這種心理使得戰事更加激烈起來,李陵的壓力也就越來越大。匈奴軍在數量上占有絕對優勢,可以一天戰數十回合,不過李陵的軍隊也一直頑強地戰鬥,又殺敵兩千。匈奴覺得自己始終占不到便宜,準備撤兵。
眼看著李陵的困境就要解決了,可惜司馬遷說的“軍亦有天幸”,李陵竟一點也沒有得到。孤軍深入而逢敵已經不幸,等到奮勇戰敵並挫其誌,馬上可以勝利班師的時候,偏偏自己內部出了問題。
一位主管偵探敵情的軍官因為被軍中校尉折辱而投降匈奴,他把李陵軍的實情告訴了單於,他說李陵根本沒有後援,箭也快用完了。李陵和校尉韓延年各率800 人為前鋒,分別以黃白旗為幟,他建議單於派精騎射中李陵和韓延年,漢軍必定可破。
單於得到這個情報,如獲至寶。在沒有後顧之憂並深知漢軍底細的情況下,再度發動猛烈攻勢,而且邊戰邊指名大叫:“李陵、韓延年快來投降吧!”
李陵被困在山穀之中,匈奴在山上占盡地形優勢,箭像雨一般從四麵八方射過來,但李陵還是神勇地突圍繼續南下。可是沒突圍出多遠,箭用完了,人也隻剩下三千多。他們棄了軍車,持短刀且戰且退。匈奴十分熟悉這一帶,李陵軍在經過一個峽穀時,匈奴軍繞道抄到李陵前麵,從山上投下石塊,李陵的士兵被打死不少,幾乎無法前進。
黃昏後,李陵一人穿著便衣獨步出營,交代左右的人不要跟隨,說他要一個人把單於抓來。可是過了許久,李陵卻垂頭喪氣地回來,歎息道:“兵敗,死矣!”
部下勸慰著說:“將軍威震匈奴,現在隻不過是運氣不好罷了。以後再想辦法回去就是。當年的趙破奴戰敗後被匈奴所虜,後來逃回,皇上還不是對他很禮遇,何況是將軍您呢?”
雖然沒有明說,部下這是在勸他暫時先投降再做打算。李陵斷然回答:“不要說了,我不死就不是壯士!”
李陵當下把所有的旌旗折斷,連同隨軍所帶的貴重東西全部埋到地下,然後感慨地歎道:隻要再得幾十支箭就足夠我們突圍,可惜我們現在一支箭也沒有!天亮之後,恐怕隻有束手待斃了!我看現在大家不如作鳥獸散,能逃出去的,還可以回去向皇上報信。
於是他發給每個士兵一些幹糧,要他們帶一大塊冰,以備饑渴,並約定如果逃出去在受降城會合。
夜半時分,李陵準備率軍突圍。鳴鼓時,鼓卻不響,這似乎不是好兆頭。李陵和韓延年上馬,後麵跟隨著僅剩的五百多人。剛剛突圍就有數千匈奴騎兵追趕而來,沒多久韓延年戰死。李陵歎一聲“沒臉見天子”,隻好投降。
主將被擒,匈奴大概也沒有再徹底搜尋殘兵,因此有四百多人逃回了邊塞。
這就是李陵投降匈奴的經過。我們暫且不說這件事發生後,司馬遷在漢武帝麵前為李陵辯解及因此而遭受酷刑的悲慘境遇!我們先就客觀立場分析一下造成李陵投降匈奴這個結果的原因。
有人說李陵之所以兵敗被俘,是因為他的個人英雄主義,隻以5000 步兵孤軍深入,犯了兵法上“輕兵逐利”
的毛病。又說在沙漠中作戰,竟以步兵對騎兵,肯定會吃虧,李陵出身將門而明知故犯,當然要敗。
這個說法不能說一點道理沒有,但是攻打匈奴不是李陵的家事,而是整個漢朝的一件大事,持這種觀點的人不免求全責備,大大地冤枉了李陵。不錯,“五千步兵”“孤軍深入”都是李陵自己惹的,他為什麽要惹這個麻煩、冒這個險?說他是個人英雄主義,也沒錯,他是不甘做李廣利的副手。可是站在李陵的角度,他一個有誌向有才能的名將之後,又憑什麽屈居李廣利這樣蹩腳的將軍之下?
李陵之所以會從“願自當一隊”變成“五千步兵”,是因為漢武帝表示“出兵太多,無騎兵可派”,李陵何嚐不知道對付匈奴自然是騎兵最合適。如果一聽漢武帝說沒有騎兵就退卻,那豈是李廣之孫所為!隻怕祖父在九泉之下也要氣得不能瞑目。
漢武帝的“出兵太多,無騎兵可派”,是不是屬實呢?
這一年是天漢二年(前99 年),這時候的漢朝當然無法像20 年前那樣,“大將軍青、驃騎將軍去病各將5 萬騎,私負從馬(私人自行裝備,非政府發的)複4 萬匹,步兵轉者踵軍後又數十萬人”,可是也不至於派了3 萬騎兵給李廣利做主力,就派不出騎兵奇襲了吧。
這件事發生在秋天,而天漢四年(前97 年)春,也就是隻隔一年多一點的時間,漢武帝又出兵匈奴,共派出七八萬騎兵,難道多出來的四五萬都是在這一年之內突然冒出來的?可見漢武帝說發不出騎兵並不是實話。何況李陵自負其能,要求不會多,而且既然言明是出奇兵,隻求牽製對方,也不可能要太多,分明是漢武帝故意不給。
當李陵的豪言壯語獲得了漢武帝的讚許,讓漢武帝賦予他任務時,漢武帝還知道要路博德在中途接應李陵,後來因為路博德不願意,上奏書而引起漢武帝的誤會,漢武帝竟馬上把路博德調到距離李陵預定回軍路線很遠的地方,仍然要李陵孤軍深入敵境。漢武帝在誤會、盛怒之下,撤銷了所有的後援部署,根本就是要李陵“好看”:“你說你行,我倒要看看你有多行!這並非沒有可能。”從漢武帝的性格來看,他做得出來這樣的事。
《漢書》中敘述完李陵敗降後,記載了當時漢朝內部的情形。李陵兵敗處距邊塞百餘裏,邊塞把這消息向漢武帝報告。漢武帝聽了,心裏希望李陵能夠死戰,但又不知李陵會不會戰死,就把他的母親和妻子召來,叫算命的為她們看相,算命的說看不出有“死喪”之色。後來果然傳來李陵投降的消息,漢武帝甚怒,就責問之前前來報信的士兵,士兵驚嚇之後自殺了。從這段記載中可以看出李陵敗降之前,漢武帝就已經知道他一定會陷入苦戰,也知道戰場離塞外隻有一百多裏,一百多裏對騎兵來說隻能算是短距離作戰。可是他不但沒有馬上派兵馳援,反而有閑工夫叫算命的來看看李陵會不會死,這種一開始就預備他死,最後又巴不得他戰死的“死亡任務”,李陵實在無法一路英雄到底。
前麵我們說過,在一種偏差的地域觀念下,關西軍人的一生大都以悲劇收場。在這個悲劇中,皇帝可以為了捧一個外戚,花一年多的時間為他籌集出征所需的“行頭”,弄得天下**;敗軍回來也隻是不許入關,然後又讓他風風光光再度出征;出征時早就有十幾萬部隊放在邊地為他做預備隊;出征後,都已經快回到國門了,還要派兵出去支援。可是卻不肯為一個關西名將之後發騎兵、囑後援,或死或降,李陵無論怎樣選擇都注定是一個悲劇。
漢武帝真是這樣逼得李陵兵敗異域嗎?《漢書》記道“久之,上悔陵無救。”“悔”指該做而沒做所造成的懊惱。
漢武帝後悔當時沒有派兵救援李陵!但是這個後悔根本無濟於事,漢武帝的多疑使這個悲劇愈演愈烈,最後李陵流落北地,永不複為漢人。而在這個後悔之前,漢武帝還因為同一件事製造了另一個悲劇人物,那就是我們的主人公司馬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