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願我們都能成為最好的自己

蘇 亮

我每天回家,都會經過一所小學。

那裏沒有給我留下什麽好印象,因為經常被接送孩子的家長大軍圍得水泄不通,導致道路嚴重擁堵。直到有一天夜晚,我步行經過小學門口的公交車站時,看到一個媽媽背著書包坐在那兒,旁邊放學的女兒趴在她腿上睡著了,媽媽摟著孩子,一臉疲倦、眼神木然地望著遠方。

那幅畫麵在我腦海裏盤旋了很久,最終成為《學爸》這部電影的一個形象種子。

2017年,我開始籌劃自己導演的第一部作品的故事選題,當時我就感覺到中國電影市場僅靠“類型”已經不能滿足觀眾的需求了,更重要的是這背後能傳遞出怎樣的“情緒”。那一年,宣揚教育焦慮的公眾號文章鋪天蓋地,“上學難”這件事也成了我身邊朋友們的話題主體。這種“切膚之痛”讓我下定決心要把一個關於教育的故事搬上銀幕。

我花了近一年的時間采訪身邊的家長、孩子和老師,參觀幼兒園、小學,聽升學宣講會,跟著中介看學區房,跑到課外培訓中心裝作家長報名,甚至潛伏到媽媽群裏偷偷看她們平時的聊天話語。最驚險的是在武漢采風時,我蹲在校門口觀察那些家長,竟險些被家長當作人販子報警……這一年搜集到的故事,有的荒誕搞笑,有的辛酸無奈,也有的觸目驚心。那些家長可以放棄有質量的生活,犧牲健康,更有甚者可以放棄作為一個人的尊嚴,這一切的動力隻有四個字————為了孩子。在寫作的兩年時間裏,每當遇到瓶頸,我就會跑到學校或者培訓班門口去看家長們,去觀察他們的眼神、感受他們的狀態,我不知道這能給我帶來什麽靈感,我隻是想沉浸在他們的世界裏,讓自己能靠他們近一點,再近一點……但其實很多父母都跟我說過相似的話,不親自擁有一個孩子,不真真切切地看著他站在你的麵前,不觸摸到他,你永遠都體會不到父母能為孩子付出一切的決心。

是啊,那到底是一種什麽樣的感受呢?

“學爸”這個念頭誕生已經六年了,我曾不止一次地問自己這個問題。或許現在我依然不能真正地感同身受,但我已用盡一切心力去理解他們。

我所看到的這個教育世界,讓我十分同情那些孩子,因為他們沒有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以至於有一天,他們連自己本該活成什麽樣子都不知道。我一度很想為那些孩子發聲,可隨著逐步感受和理解他們的世界,我的心態發生了改變。現在,那些公眾號文章都在抨擊“雞娃”的父母,主張要還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難道父母不希望孩子快樂嗎?哪一個父母在擁有一個孩子的時候不是真正地隻想給他快樂?其實父母才是這個教育世界裏最糾結、掙紮、困惑、疲累、無奈的群體,他們知道什麽是對的,可所有人都在跑,因此他們不敢停。他們不應該被譴責,他們更需要被理解。那一刻我才明白,《學爸》這個故事不該隻為孩子發聲,而是要讓孩子代替我們去給那些深陷旋渦之中不能自拔的父母們一個擁抱。

生活之難,誰又不是一個可憐人兒呢?

教育是一個多元的話題,一個故事無法解決本質問題,更不能給出答案。我們試圖留下一個理想化的結尾,但那隻是我們美好的願望。在我們看不到的角落裏,依然還有生活中的一地雞毛、人生中的艱難困苦和永不停歇的趕路人。

《學爸》這本小說,能帶給大家的是片刻的快樂和溫暖,在未來的漫長歲月裏,大家都要靠自己走下去。雖然無法改變什麽,但我依然懷揣信念,要做一個在人們身後默默為他們鼓勁的人。若有一天你又一次陷入痛苦掙紮之中,能想起還有這麽一個故事,能讓你感到寬慰一些,那便是對我最大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