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上甘嶺》中的“王蘭”向我們走來
《上甘嶺》中的“王蘭”向我們走來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艄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
這支電影《上甘嶺》的插曲,自上世紀50年代始,已被中國人唱了70多年。一代又一代人,每當唱起這支歌,對偉大祖國的摯愛之情油然而生。這哪裏隻是一支歌曲?它包含著多少感人的故事——
一、電影《上甘嶺》劇本的誕生
1952年10月。朝鮮戰場。一場空前殘酷的戰鬥在上甘嶺村附近的五聖山打響——這就是後來被載入史冊的“上甘嶺戰役”。
新中國剛剛建立,美國帝國主義就在朝鮮發動了侵略戰爭將戰火燒到鴨綠江邊。中國人民誌願軍入朝參戰,短短兩年時間就把不可一世的美軍打得苦無退路。為挽救敗局,上甘嶺一役美軍投入兩倍於我軍的兵力,飛機大炮對我陣地狂轟濫炸平均每天向我發射炮彈數萬發,最多時一天發射30萬發,將我軍陣地的兩座山峰削低2米。我軍將士堅守陣地43天,打退敵人一次次進攻,終於取得輝煌勝利,殲敵25000餘人。
硝煙剛剛散去,來自祖國的慰問團便出現在戰士們麵前。其中幾人是中央電影局的創作人員,要求采訪戰鬥英雄們的事跡。
部隊領導安排年輕的編劇林杉和導演沙蒙住進臨時搭起的
草棚裏,讓一位位英雄與他們見麵交談。
英雄連長張計發被請來了。他帶領全連戰士堅守陣地,因食品、飲水的供應被敵人炮火封鎖,戰士們吃牙膏、舔坑道石壁上的水漬解渴。一隻蘋果從全連百餘人手中傳過竟然沒吃完每人隻咬一小口,甚至隻是用舌頭舔一舔。戰鬥結束,全連官兵幸存者隻有8人,但陣地一寸也沒丟失一
17歲的衛生員王清珍被請來了。在上甘嶺坑道裏,她日日夜夜護理傷員,感人事跡數不勝數。一個重傷員小便排泄困難被憋得痛不欲生。王清珍想盡了辦法,先是使用導尿管,接著用注射器向外抽,都無濟於事。眼見傷員大汗淋漓臉色烏青王清珍顧不得少女的羞澀,毅然決然蹲在傷員膝間,用嘴咬住導尿管,一口一口,終於把尿吸了出來——
王清珍出生於鐵路工人家庭,14歲參軍,第一批入朝參戰。戰火的洗禮,使她的青春閃出異樣的光彩。在坑道裏,為鼓舞戰友們的鬥誌,她常在戰鬥間隙給大家唱歌。《南泥灣》、《翻身道情》,一支支動聽的歌如涓涓細水滋潤著戰友們被焰火燒焦的心田,大家親切地稱她為“戰地百靈鳥”。戰鬥結束,她被朝鮮人民共和國授予“二級榮譽戰士“光榮稱號。
英雄們的事跡激發起劇作家林杉強烈的創作**,他一口氣寫出了電影文學劇本《上甘嶺》,將張計發、王清珍全寫進作品。但是,文學創作不同於新聞報道,它要求將生活中的真實人物升華為典型的藝術形象,因此林杉在劇本中將張計發更名為“張連發”,將王清珍更名為“王蘭”。
待《上甘嶺》劇本的初稿經審核通過時,上甘嶺戰役的將士們已回到祖國。林杉、沙蒙二人“跟蹤追擊”,來到河南省駐馬店市部隊駐地,又一次采訪張計發、王清珍等人,使劇本的真實性和藝術感染力修改後得到進一步提高。
二、作曲家劉熾說:“我要讓《一條大河》唱遍全國!”
有了好劇本,還得有一支好插曲。恰好劇本裏有王蘭為傷員們唱歌的情節,插曲與故事情景交融,寫好這支歌尤顯重要。創作任務落在了著名詞作家喬羽和著名曲作家劉熾的肩上。二人仔細研讀劇本,王蘭的形象在眼前栩栩如生,於是一支最能表達“戰地百靈鳥”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戰鬥情懷的歌曲《一條大河》脫穎而出。劉熾拿著散發著墨香的歌單滿懷信心地對演員們講:“我要讓這《一條大河》唱遍全國!”果然,此歌經聲音甜潤的青年歌唱演員郭蘭英一唱,立即風靡全國,成為人人喜愛、百唱不厭的“流行曲”。
三、沙蒙對劉玉茹說:“你就是我要找的王蘭!”
電影籌拍,導演各處物色演員。事有湊巧,剛剛從東北魯迅文藝學院戲劇係畢業,22歲的姑娘劉玉茹到長春電影製片廠姐姐家訪親,被導演沙蒙給碰上了。沙蒙眼睛一亮,立即拉劉玉茹到攝影棚試鏡。他驚喜地說道:“太好了!你就是我要找的王蘭!”
王清珍雖然在劇本中變成了“王蘭”,但編劇和導演心裏都藏著一個願望:物色一位與王清珍長得相像的演員來扮演王蘭。劉玉茹正符合這個條件,不僅相貌酷似王清珍,年齡、性格也極相符。林杉和沙蒙向劉玉茹詳細介紹王清珍的英雄事跡,劉玉茹認真聽著,眼裏湧出熱淚。她不負眾望,成功地創造了“王蘭“這個被全國觀眾爵愛的藝術形象。
從此,王清珍、劉玉茹這兩個“王蘭”也結下了難解的姐妹情緣,鴻雁傳書,心心相連。如今這兩姊妹都已成為退休老人,但依然彼此不忘。1995年年底,劉玉茹在《哈爾濱鐵道報》上發表一篇題為《我在“上甘嶺”演王蘭》的文章,滿懷摯情地向讀者們介紹真實生活中的“王蘭”王清珍的事跡。她在文中寫道:“至於我個人,當然不會忘記那次難得的藝術實踐,……更不會忘記女英雄王清珍。我在祖國北方黑龍江麵向湖北,遙祝我的好姐姐王清珍健康,幸福!”
1996年上海電視台舉辦過一次“兩個’王蘭’見麵”節目。劉玉茹先被請到了上海。但王清珍在哪裏?上海台不知曉一時聯係不上。情急之中,上海台臨時請來一位也曾在朝鮮戰場當過衛生員的女同誌代替了王清珍。劉玉茹甚覺遺憾,她告訴上海台的同誌們:另一位“王蘭”現定居於湖北孝感市。
四、王清珍的新詩篇
王清珍怎麽到了孝感?原因很簡單:她和丈夫劉煥傑所在的英雄部隊後來改編成空降兵,駐地在孝感。劉煥傑和王清珍可稱得上是親密戰友。上甘嶺戰役中,劉是師部醫政股股長不久擔任衛生所所長。兩個人的姻緣是由領導做主撮合的,結婚儀式在戰壕裏舉行。雖然是“包辦婚姻”,但夫妻二人幾十年來相敬相愛。是共同的戰鬥經曆連著兩顆心。
如今都已鬢染白霜,仍常在一起回憶那如火如荼的戰爭年代,緬懷犧牲的戰友們,百倍珍惜今天的一切。今年“七一”前夕,為迎接香港回歸,老夫婦二人合寫了這樣一首詩——
—百多年前,英帝施霸權,
本是華夏土,硬把米旗懸。
國家不強盛,有理也枉然!
香港回歸日,神州鑼鼓喧,
舞醒一聲吼,雄威震大幹!
五、王清珍的“民政情”
1982年王清珍從師部衛生處副處長的崗位上退休住進孝感
軍休所。她並未因退休而賦閑,反而顯得更忙碌了。她四處奔波義務為群眾巡診。她運用嫻熟的中醫針灸、推拿按摩技術曾使一位臥床多年的60歲的婆婆重新走路,又使一位因車禍受傷被判定為“植物人”的18歲的姑娘恢複生機。孝感師專一位特困學生身患胃下垂病無錢醫治,他慕名來到軍休所向王消珍求助。王灑珍一邊給他治病,一邊向他講英雄的故事,鼓勵他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病愈後,這位學生送來感謝信,慶幸自己是“心身雙豐收”。
軍休幹部是民政部門的服務對象。王清珍和丈夫因此與“民政”結下了深厚情感。他們看到民政幹部發揚“孺子牛”精神熱心為群眾服務深受感動,因此也把自己當作“民政人”。1996年夏季孝感地區遭遇洪水災害,王清珍立即在軍休幹部中帶頭捐款捐物,並和民政幹部們一起奔赴災區慰問災民。她來到革命老區大悟縣,將3500元現金捐給縣一中,為“希望工程”獻出“老兵的一顆心”。她家生活儉樸,節衣縮食,卻處處關心他人。1994年間,她得知在電影《英雄兒女》中扮演王芳的解秀梅同誌退休後生活困難,住進醫院因欠費不能及時做手術,便立即將150元錢寄往天津解秀梅家中。錢雖不多,但戰友的情意無價。解秀梅夫婦寫來感謝信,王清珍夫婦將來信當作最珍貴的物品收藏。
六、新時代的尋找
《上甘嶺》已被搬上銀幕40多年。使王清珍欣喜的是,人們沒有忘記過去,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精神文明建設的不斷深入,全國人民對曾經一度被淡忘的許多美好事物開始了越來越熱忱地呼喚和尋找。當《上甘嶺》重新在屏幕上與觀眾見麵時,中、老年人感到無比親切,而新一代的觀眾則猶如發現了“家傳珍寶”,驚歎英雄們的事跡太感人了。
英雄在哪裏,“王蘭”在哪裏?孝感地區的年輕人們得天獨厚,“王蘭”就在他們身邊。王清珍被學校、機關、工廠、部隊請去作報告。僅是在孝感高中,就有上千名學生聽她講過上甘嶺的戰鬥故事。從孩子們激動的淚水中,王清珍看到了偉大祖國美好的未來。畢竟是血濃於水,市場經濟的潮水,衝不淡偉大民族的鮮紅血液。王清珍深知自己的報告意義非同尋常是獻給黨的事業的一份餘熱。因此,當聽報告的年輕人們請求王清珍唱《上甘嶺》插曲時,年過花甲的她從未拒絕過。“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雖說嗓音有些嘶啞,但聽眾們仍然深受感動。有時候,台上台下一片合唱聲:“姑娘好像花一樣,小夥心胸多寬廣,為了開辟新天地,喚醒了沉睡的高山讓那河流改變了模樣……”
讓我們尋找,尋找美好的品格美好的傳統,尋找民族的信心和力量!不久前,中央電視台舉辦了一次“尋找英雄”的專題節目,請王清珍在屏幕上與全國觀眾見麵。近幾年,《解放軍畫報》、《湖北日報》、《長江日報》等報刊也陸續介紹了王清珍的近況。王清珍和丈夫劉煥傑,被民政部和解放軍總政治部授予“全國先進軍隊退休幹部“光榮稱號。
神州大地百花爭豔春風常駐。看,上甘嶺的英雄們向我們走來,那動情婉轉的歌聲,將一代一代伴隨我們去創造更美好的未來:“這是美麗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處都有青春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