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薪滅形碎,唯舌不壞

離開皇娘娘台遺址,接著,我們到鳩摩羅什寺參觀。

鳩摩羅什寺位於涼州區北大街大什字北側,始建於東晉後涼時期,它是中國佛經翻譯大家鳩摩羅什進入內地時曾羈留過近17年的地方。

進入寺院,高高矗立的羅什寺塔隨即映入眼簾。1600多年前,佛學高僧鳩摩羅什,他的堅韌、執著、博學、神秘,令人浮想聯翩。

寺內香火繚繞,擊缽誦經之聲在寺院輕輕飄**。輕輕漫步其間,內心忽然變得明澈、純淨,充滿了對鳩摩羅什的敬重。鳩摩羅什的詩句:“心山育明德,流熏萬由延。哀鸞孤桐上,清音徹九天。?”也瞬間從腦海湧出。這首五言詩見載於《高僧傳》,據說是鳩摩羅什寫給法和法師的,“哀鸞孤桐”似有悲傷之意,有人說“哀鸞”並非“悲鳴的鸞鳥”,是猶如杜鵑一類有美妙歌喉的吉祥鳥的譯名,被用來形容佛的聲音,是佛的32相之一。

我們在大雄寶殿門口偶遇鳩摩羅什寺現任主持理方法師。理方法師於百忙中,為我們介紹了鳩摩羅什寺概況。

鳩摩羅什寺,是我國唯一以羅什命名的寺院,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羅什寺塔及寺院在唐時即大力擴建,在明、清皆有修葺。多劫多難的羅什寺曆經滄桑。2000年,又一次立項開始修複,目前,大雄寶殿、大經堂、觀音殿、禪堂、客堂、念佛堂、鳩摩羅什圖書館、般若講堂、僧房等寺院主體建築已經修建完畢。

鳩摩羅什在公元344年出生於古代西域龜茲國(今新疆庫車),父親鳩摩羅炎為天竺(印度)人,母親是龜茲王之妹。他7歲時隨母親一同出家,初學小乘。9歲隨母沿塔克拉瑪幹沙漠西緣跋涉,攀越帕米爾高原,渡過辛頭河,遊學天竺諸國,遍訪名師大德。12歲改習大乘,20歲被龜茲王迎接返國。

鳩摩羅什為人開朗,秉性坦率,善於辨析義理,獨具神解。羅什回龜茲後,廣習大乘佛法,成為中觀大師,名聲遠播西域,並東傳至中原。

其時,各路諸侯為了爭奪佛教宗師的戰爭絡繹不絕。公元382年,前秦王苻堅為得到鳩摩羅什,令驍騎將軍呂光率兵進軍西域。公元385年呂光破龜茲,征服西域諸國,劫持鳩摩羅什至涼州時,方知苻堅在與東晉軍隊進行的“淝水之戰”中遭到大敗,被部將姚萇所殺,呂光便在武威建立了後涼國。鳩摩羅什也隨之留在武威。

公元401年,姚興攻伐後涼,親迎鳩摩羅什入長安,尊為國師。此後10多年時間,鳩摩羅什在長安悉心從事譯經和說法,直至去世。他的譯經,質樸流暢,成為後世流傳最廣的佛教經典。羅什祖師一生翻譯經典70餘部,384卷,被稱為譯經泰鬥,他與義淨、玄奘並稱為佛教三大翻譯家。羅什祖師所譯的經、律、論既能做到不失原意,又保存有原本語趣,誦讀中使人感覺到文辭優美,朗朗上口。因而一直為人們所樂誦,至今不衰。

公元413年,鳩摩羅什在長安圓寂,享年70歲。相傳鳩摩羅什在圓寂前曾起誓:“若所傳無謬者,當使焚身之後舌不燋爛”,大師圓寂焚身之後,果然“薪滅形碎,唯舌不壞”,眾弟子奉羅什祖師生前遺願,遂將舌舍利奉歸武威羅什寺修塔供養,即現存寺內鳩摩羅什祖師舌舍利塔。

關於羅什塔,唐朝碑記如此記載“羅什地基,四址臨街,敬德記”。此碑至今保存完好,可為一段曆史明證。

史載,大唐貞觀年間,尉遲敬德統兵遠征西域,至涼州地界時,忽見城內一座古塔頂上金光四射,恍若千佛降世。尉遲敬德確信這是一種神示,於是前往羅什寺塔拜謁。出於對羅什法師功德的無限敬仰,敬德隨下撥餉銀,修塔並立此石碣記之。

回憶羅什一生,他從龜茲到涼州,再到長安,其一生的足跡,緊緊地沿著絲綢之路展開。羅什的成名,應該說也是緣於絲綢之路。他給故鄉亦帶去無盡榮耀,克孜爾千佛洞乃是庫車最大的石窟群,顯眼位置,為羅什安設蓮花台座。這也算是故鄉對他的一種回報吧。

其實,除了古涼州,鳩摩羅什“薪滅形碎,唯舌不壞”的神奇傳說,最為風靡的就屬他的故鄉龜茲。【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