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鹽道

01“金張掖”最初印記

2000年夏日,我第一次踏上河西走廊的廣袤土地,到達河西腹地張掖。所行之處,滿眼都是綠油油的小麥、玉米、水稻,金黃的油菜花,香甜的哈密瓜,秀美的山川,豐美的水草,新鮮的空氣……我腦海中曾經對張掖大漠風沙的印象,一掃而光。行走在街頭巷陌,那些洋溢著的笑臉,淳樸的民風,使我對處於絲綢古道的張掖,更是增添了諸多好感。黑達格是我在張掖出差時結識的回族朋友,閑聊之時,他告訴我,張掖有著極為豐富的《西遊記》文化資源。通天河、流沙河、高老莊、火焰山、牛魔王洞、晾經台遺跡……這些都是傳說中《西遊記》的印記。他並且自告奮勇地表示,如果我有空,他可以抽空陪我逛逛。對他的盛情和豪爽,我很是感動,但因為有工作在身,隻是匆匆地來,亦匆匆地別離。但張掖那些與《西遊記》相關的景點、地名、傳說的取經故事,卻成了我心中的牽念。2008年,終於有閑暇,我拋開煩勞的紅塵俗務,過黃河,越烏鞘嶺,再次來到處於河西走廊中部的張掖,對張掖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全新的認識。

張掖,古稱甘州。境內有巍峨的崇山峻嶺,也有廣闊浩瀚的大漠戈壁;有如畫似錦的綠洲,也有壯觀的冰川雪峰;有茂密的原始森林,也有碧綠的草原牧場;既具有南國風韻,又兼具塞上風情。“不忘祁連山頂雪,錯將甘州當江南。”這樣絕佳的詩句,是對張掖最好的讚美。它是古絲綢之路上商賈雲集的重鎮,也是新亞歐大陸橋的要道,並且是甘肅省“甘”字的由來地。

張騫、班超、法顯、玄奘等人,曾經踏著河西這塊富饒的土地,走向陌生的國度。他們是中外文化傳播的使者、友好往來的信使,為古老的中原大地打開了一扇又一扇傳播文明的窗口。來自西域的商人、學者、僧侶,也是披星戴月奔波於這條連綿數千裏的寥寂古道,為我們的祖先帶來具有異國情調的物質和精神文化。

這些顯赫的人物中,最最有名的當屬玄奘。這位佛教唯識宗創派大師,從京都長安出發,經過涼州(今武威市),沿河西走廊出玉門關後一路西行。地處河西中隘的古甘州,自然是玄奘西行求法的必經之所。接著,玄奘又取道哈密,沿天山南麓,經新疆庫車、阿克蘇、翻越穆素爾嶺,穿過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阿富汗,曆盡艱難抵達天竺,即今天的印度。前後經曆17年,行程5萬裏,於公元645年返回長安。

玄奘取經回到長安後,他取經的故事,便在河西走廊張掖地區的民間不斷流傳、衍變。玄奘行程所經地域,從此便融入了更多的神奇和鮮明的地域色彩。自然,河西百姓的民俗文化、宗教理念、審美情趣、傳說故事,也是層出不窮。張掖大佛寺殿內的牆壁上所繪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連環畫,便是明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