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與植物有關的詞語

瓜田李下

瓜,是一種匍匐於地麵的植物,總是拖著長長的莖蔓,有種纏綿的意象。它的種類很多,有西瓜、南瓜、冬瓜、黃瓜。我的家鄉,還有一種北瓜,扁圓形狀,極像南瓜。北瓜是不是南瓜的另一種叫法,我就搞不清了。

現在我們常見的黃瓜,是搭著架的,這是人為的。起初,黃瓜也是匍匐於地麵的,這樣,“瓜田李下”之說才能成立。

再說李。它是一種果樹,種類為落葉小喬木,葉子倒卵形,白色的花。它的果實呈球狀,黃色或紫紅色,俗稱李子。

“瓜田李下”出自漢樂府《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這兩句話的意思是:置身於瓜田,最好不要彎下身體去拔鞋子;站在李子樹下,最好不要伸起手去整理頭上的帽子。彎腰拔鞋,容易被人誤會你在偷瓜。舉手整帽,容易被人懷疑你在摘李。你的身影,就扯長了許多人的目光。那目光表述的意思是:你不懷好意。後來,人們就用“瓜田李下”來暗示某些容易讓人誤會或懷疑的事情或場合。

這個瓜田,按照我的理解,是種植黃瓜的田地。因為西瓜、南瓜、冬瓜的體積太大,偷了以後很難藏匿,而黃瓜往懷裏一揣,就可以遮人眼目了。再說,其它的瓜是不能生吃的。偷了黃瓜以後,正經模樣的走到無人處,從懷裏掏出來一節一節的吃到嘴裏。如此,贓物消失了。

偷吃的感覺,有點恐慌,有點愜意,我小時候經曆過。

有一則古代筆記小說,說的是一個少婦新過門,丈夫還沒有來得及留下血脈,便撒手而去,家裏剩下正當壯年的單身公爹和情竇初開的小叔。一個少婦每天麵對兩個男人,自然不是滋味。然而,依照封建舊俗,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丈夫死了就要守節。少婦想改嫁,自然遭到了家族的強烈反對。為此,他們鬧到了縣衙的公堂之上。少婦訴訟之後,衙役一聲吆喝,氣氛森嚴。麵對“青天大老爺”,少婦問了句:“翁壯叔大,瓜田李下,老爺您說賤婦該嫁不該嫁?”縣官大人倒也明白事理,驚堂木一拍,吐出一個字:“嫁”!

如此少婦,將“瓜田李下”運用的如此恰當,難怪縣官慨然斷案。

曆史上,“瓜田李下”被應用並演繹出的軼聞趣事不少,但故事主人公多半是官員,它甚至成為官員們為官之道、做人原則。

唐文宗在位時,書法家柳公權能言善諫,官職擔任工部侍郎。當時有個叫郭寧的官員把兩個女兒送進宮中,於是文宗皇帝派郭寧到郵寧做官,人們對這件事頗有非議。文宗皇帝就問柳公權:郭寧是太皇太後的繼父,官封大將軍,當官以來沒有什麽過失,現在隻讓他當郵寧這個小小地方的主官,又有什麽不妥呢?柳公權回答說:按照郭寧的貢獻和功績,派他到郵寧去當官,合理合情,沒有什麽好爭議的,可是郭寧是在兩個女兒入宮後,才得到這個官職的,這就不能不讓人有想法。唐文宗說:郭寧的兩個女兒是進宮陪太後的,並不是獻給朕的啊。柳公權回答:瓜田李下的嫌疑,人們哪能都分辨得清呢?

古代不缺廉潔的官吏。北齊時期,有個人叫袁聿修,學識淵博,為官清廉。他做了博陵太守後,外出考察路過兗州,兗州刺史邢邵是他的老朋友,送他一匹當地生產的白色絲綢。他以考察地方官員注意瓜田李下之嫌,婉拒了朋友的好意。

瓜和李,兩種毫不相幹的植物結合在一起,居然成了道德的準繩和為官的標尺,彰顯出中國語言文字的精妙。一方瓜田,一棵李樹,竟然演繹出無數令人叫絕的故事來。

再往深處想,“瓜田李下”宛若一種外部約束機製。一個人在瓜田彎腰提鞋,或在李樹下行走時,周圍無數雙眼睛如千萬根鋼針一般刺向他。這樣,即使鞋掉了乃至腳被磨出了血泡,也不要在瓜田裏彎腰提鞋;即使你氣息喘喘,也要快步走過李樹。否則,由偷瓜、摘李之嫌疑造成了名譽損失,那真的不值得。

我們的官員,手中行使的是公家的權力,而瓜田、李樹卻屬於廣大百姓共同所有。官員是少數,而百姓有億萬之眾。因此,緊盯著官員在瓜田裏、李樹下一舉一動的人們,其數量肯定比古時多得多。

指桑罵槐

桑、槐,都是樹木。

桑樹為落葉喬木,葉子呈卵形,是喂蠶的飼料。它的樹冠豐滿,枝葉茂密,秋葉金黃。枝葉和桑皮,是天然的植物染料。

槐樹屬於豆科、蝶形花亞科喬木植物,是良好的綠化樹種,常用於庭蔭樹和行道樹。它的葉色深,呈墨綠色。遠看,槐樹的樹冠的如同一團墨綠濃雲。夏秋的季節,在它下麵乘涼,它就具備了人文關懷。《周禮》裏記載:周代宮廷外種有三棵槐樹。三公(太師、太傅、太保,是周代三種最高官職的合稱)朝見天子時,站在槐樹下麵。後人因此用三槐喻三公,成為三公宰輔官位的象征。

在漢代,槐樹有“望懷”之意。這種人文解釋,我很喜歡。

如此美好的兩種樹木,卻落下了千古罵名。憂鬱中,我百思不得其解。

如果,樹木具有語言的功能,它定然會鳴冤叫屈,對簿公堂。

“指桑罵槐”源於兵書《三十六計》。本意是指間接地訓誡部下,以使其敬服的謀略。此計還引申為運用政治和外交謀略,“指桑“而“罵槐”,向對手施加輿論壓力以配合軍事行動。對於弱小的對手,可以用警告和利誘的方法,不戰而勝;對於比較強大的對手,則可以旁敲側擊威懾之。

春秋時期,吳王闔廬命孫武訓練美女。這些美女都是吳王的愛妾。孫武把180名美女編成兩隊,並讓吳王的兩個愛姬當隊長。孫武耐心地講解了操練要領,又在校軍場上擺下刑具。隻見旌旗招展,戰鼓鳴奏,美女們以為是做遊戲,東瞅西瞧,笑聲四起。孫武沉下臉說道:“隊長帶隊不力,應先受罰。來人,將兩個隊長推出斬首!”吳王慌了手腳,讓孫武放過他的兩個愛姬。孫武卻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於是,長在吳王寵姬脖子上的兩顆美麗的腦袋被砍了下來。目睹血腥,眾美女魂飛魄散。孫武殺了吳王的兩個寵姬,威信和地位迅速飆升。吳王闔廬心中雖然不悅,但仍然佩服孫武治兵的才能。《史記·孫武列傳》記載:“於是闔廬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為將,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孫武好大的膽子,竟然殺了吳王的愛妾!在敬佩孫武之餘,我也為吳王叫好。如若是個昏君,那孫武又會成為刀下之鬼。孫武以此提醒吳王的治國方略,吳王如夢初醒。

《紅樓夢》第十六回,鳳姐對賈璉道:“咱們家所有的這些管家奶奶,那一個是好纏的?錯一點兒他們就笑話打趣,偏一點兒他們就指桑罵槐的抱怨。”

孫武也罷,鳳姐也好,深諳“指桑罵槐”的妙處。

“指桑罵槐”不同於“瓜田李下”,後者發生於瓜田間、李樹下,多少跟瓜、李有些關係。而前者隻是借用了桑、槐的名字符號罷了,本身與桑、槐毫無關聯。

撇開軍事上的用兵不談,現在我們對“指桑罵槐”的理解隻是局限於語言藝術方麵。民間對此計用得最為嫻熟的是某些喜歡罵街的潑婦,常見的話語有:“昨兒晚不知哪隻母老鼠又把我家門口的煤球給偷了兩塊”。明著罵的是母老鼠,實際上罵的是某個婦人。魯迅的文章裏,指桑罵槐的文字隨處可見。

桑樹和槐樹,在我的家鄉,是非常普通的樹木。桑葉養蠶,槐樹下乘涼,是鄉親們的日常生活。我在鄉下二十多年,從來就沒有聽見過某個人對它們指手畫腳,出言不遜。它們安靜的生長在鄉親們的情感護理中,是那樣的無憂無慮。

指桑罵槐,那是文人們的嗜好。

望梅止渴

梅,帶著女人的氣息,女人的味道,運行在我的生命體裏,讓我溫馨。

童年時,村子南邊的土坎上,生長著一棵梅樹,家鄉人叫它梅李樹。細細的枝幹,瘦瘦的葉子,弱不禁風的樣子。忘記了它什麽時候結果子,總之,不到成熟的季節,我們就攀援上它的身子,摘了青果子吃。沒有成熟的梅子吃到嘴裏酸酸的,像是在抗議我們的惡作劇。那時,我們總是口渴,哪裏管的上它的什麽情緒。

那時候,我們哪兒懂得“望梅止渴”那樣的成語。上學以後,才看見了它隱藏在書本裏。看是看見了,卻是沒有和曾經吃過的梅子聯係起來,還以為是梅花呢。長大後才曉得,“望梅止渴”裏的梅,不是那種用於觀賞的梅樹、梅花,而是果梅樹結的果。

《香草美人》一書介紹了諸多可以用來保護健康、治療和調整身體狀況的植物。其中一節有介紹梅樹的文字。說梅含有豐富的鈣、鎂、鉀、鈉、磷、鐵、錳、銅、鋅等多樣化礦物質,是一種絕佳的保健水果,具有斂肺止咳、澀腸止瀉、殺蟲安蛔、止痛止血的作用。藥書上也說它能主治久咳、虛熱煩渴、久瘧、久瀉、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嘔吐等病症。家鄉的父老鄉親,喜歡在酷暑天喝梅酒。日本有本古老的醫書《醫心方》,上邊說:梅可斷絕三毒。三毒指的是食、血、水。也就是說,梅子對治療食物中毒、中暑和喝冷水導致的腹瀉很有效。

二月接近三月的當兒,春天剛剛轉過身,梅樹的葉子還沒來得及長出來,但是悄沒聲息的,它的枝頭已經顯示出幾朵五瓣花來。花朵的顏色大多是白色,也有紅色和淺紅色的。花瓣有單瓣,也有重瓣,果實呈球形,上麵有一條溝。到了梅雨季節,果實成熟後變黃,味兒很酸,所以古人稱這個季節為“人梅時節”。

梅子不僅有“望渴”的作用。在鄉下,有許多使用梅子治病的療法。譬如頭疼時,把梅幹貼在太陽穴上;扁桃腺發炎了,喝一點稀釋過的梅肉汁。某個家庭主婦,如果誰能做得一手好梅幹的話,就會受到鄉人的尊敬。日本人發明的“日之丸便當”就是防止飯菜變質的妙法。民間有句說法:“食梅不吃核,核裏有天神”。未成熟的梅核裏含有有毒的苦杏仁苷。如果將梅子用鹽或燒酒醃製一個月的話,苦杏仁苷的毒性就會逐漸分解而消失。梅幹和梅酒就是這樣製作出來的。

思維打了個頓,又回到“望梅止渴”這句成語中來。它出自《世說新語·假譎》。其中的主人公是三國的“梟雄“曹操。

相傳,東漢建安初年的一個春、夏之交,曹操統率軍隊去打南陽軍閥張繡。由於久旱未雨,井河幹涸,走到半道,將士們渴得個個口幹舌燥,走路沒了精神。這時曹操急中生智,用馬鞭指向前方說:“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將士聞之發生條件反射,口皆生津,於是一鼓作氣,徑直打到南陽,取得了討伐張繡的勝利。曹操班師許都,向皇上交旨時述說了望梅止渴的趣事。皇上龍顏大悅,令禦廚宴待群臣。禦廚用荔枝、雞肉做成菜肴,寓意“望梅止渴”,曹營將士品嚐之後,美不可言,齊呼萬歲聖恩。

“望梅止渴”的字麵意思很好理解,比喻用空想、假想來安慰自己,具有典型的心理暗示作用。事實上,它道出了一個非常有趣而又十分常見的心理現象:聯覺。聯覺是指由一種感覺引起另一種感覺的心理活動。具體到“望梅止渴”這個典故,就是由聽覺引起了味覺。除味聽聯覺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有這樣的體驗:看到紅的、橙的、黃的顏色會產生溫暖的感覺,而看到藍的、青的、綠的顏色會產生寒冷、涼快或清爽的感覺,因而前者稱為暖色,後者稱為冷色。這是由視覺引起溫度覺的結果。

有些時候,人是需要心理安慰的,就如望梅止渴。

柳暗花明

柳樹的葉子下垂,溫順低調,是為“陰柔“這樣的詞語而生的。柳貴於垂,不垂則可無柳。柳條貴長,不長則無嫋娜之致。所以,它是女人的替身,比喻美女。在古代,多用以指歌姬、娼妓。如:柳夭桃豔(形容女子貌美)、柳陰子(方言。幼女)、柳弱花嬌(形容女子苗條妍美)。後來人們又把它引申為色情相關,如柳戶花門(舊時稱妓院)、柳市花街(舊指妓院密集之處)、柳巷花街(柳陌花街。舊指妓院或妓院聚集之處)。還有一種令人聞之驚恐的病症:花柳病。

《詩經》中如此寫柳:“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說的是一個出征人在春天離別了家鄉。古人最傷離別,暮春三月,草長鶯飛,在柔媚的春光中卻要揮淚依依惜別,此情此景令人感傷。從此,柳就與詩歌結下了依依之情。堤邊垂柳,惟其千枝百條,絆惹春風,隨風依依,如簾似幕,猶如萬千愁緒,縈人心懷。於是乎,詩人們或詠柳喻人,或借柳送別,或緣柳抒情,或以柳歎人生……李商隱一生的愛情生活撲朔迷離,精致婉轉。晚年罷職後回到故鄉閑居,他模仿陶淵明的風格寫作田園詩歌,以柳命題的詩就有二十首之多。坐在庭院的柳樹下,他搖頭晃腦,自言自語著:枝葉繁冗,不漏月光。這便是暗啊。

在所有寫柳的詩句中,我尤喜歡清人周誌蕙的那句:絲絲愁緒隨風亂。我以為,它是最好的句子。

花,當然是泛指了,隨便理解成什麽花都可以。柳樹的葉子覆蓋著地麵,而各種各樣的花卻鮮豔的盛開在人們的視野裏。明暗相襯,陰陽得當。如此的景象,恐怕就是田園精神了。

尋找“柳暗花明”的出處,最早好像是唐代詩人王維用過的。他的《早朝》詩之二有這樣兩句:“柳暗百花明,春深五鳳城。”四十歲以後,王維就在長安東南的藍田輞川營造了別墅,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這一“暗”一“明”,仿佛是他人生的寫照。

其後,武元衡在《摩河池送李侍禦之鳳翔》中也寫道:“柳暗花明池上山,高樓歌灑換離顏。”武元衡早年曾落第失意,詩作或抒寫報國豪情,或寄托羈旅行役之思,真切感人。這個清雅、俊逸如鶴一般的男子,性格卻倔強剛烈,是朝廷裏最為強硬的主戰派。得憲宗信任拜相之後,所有兵事都由武元衡主持,平定浙西節度李錡之亂,又力主征討淮西吳元濟叛亂。時強藩相互勾結,又重金賄賂朝廷大臣,互為呼應,武元衡承受著極重的壓力,卻從不為所動,一力主戰,聲色俱厲,決不對強藩退讓半步。元和十年,武元衡被藩鎮派遣的刺客刺殺身亡。武元衡之死,極為慘烈悲壯。對此,《唐書》裏有詳盡的描述。像武元衡這樣的人,竟然也會有“柳暗花明”之聯想,可見人生之詭異。

陸遊的人生境界顯然較之王維、武元衡要高出一籌。他的《一壺歌》,彰顯出對人生的大徹大悟:“看盡人間興廢,不曾富貴不曾窮!”作為智者,當他洞穿人生的真相之後,對得失自然就不太放在心中了。這,大概就是陸放翁的淡泊情懷吧。前人的柳暗花明,在他筆下卻一反其意。他在《遊山西村》詩中給後人留下名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樣的句子,注定成為人生的嶄新境界。

山窮水盡之時,前麵忽然柳暗花明。

絕處逢生。這是貴人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