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天下第一山
走進泰安,便走近了泰山。
6月的泰山是綠色的,滿眼都是蔥鬱的樹木,掩映著曆史的痕跡。
外表看,看不出山的挺拔和巍峨,也看不出與眾不同的秀色。隻看到遊人如織,簇擁著前行……
但泰山卻是五嶽之尊。尊在哪裏?尊在泰山是禦賜的。
禦賜的泰山享譽了盛名。傳說,古代漢族先民,把雄偉奇特的泰山作為祈求風調雨順的對象來崇拜,而“受命於天”的帝王更把泰山看成是國家統一和權力的象征。以至於曆代帝王為答謝“天恩”,必到泰山封神祭祀。相傳僅秦漢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禪致祭,刻石紀功。自秦漢至明清,曆代皇帝到泰山封禪27次。
秦皇漢武,隋唐宋清,曆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鞏固自己的統治,從而使泰山的神聖地位不可動搖。泰山,是帝王的精神寄托,更是世事變化的晴雨表。一朝一代的更迭,正如經曆不斷演化過程的泰山雜岩,疊加起一個個聳立的故事。泰山,以它至尊的驕傲,不僅巍峨了東方文明,同時磅礴了中華曆史!
泰山的尊,尊在文化。
據說《詩經》最早記述了“泰山”的稱謂,意為“極大、通暢、安寧”的山。而《易·說卦》則進一步闡述成“履而泰,然後安”,這也是泰山腳下的城市之所以稱為“泰安”的由來吧。自遠古時代開始,這裏就成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更有盤古與五嶽的傳說,泰山神、泰山老母、王母娘娘等神話人物,為泰山披上神秘而聖潔的外衣。
廟宇建築,傳遞著佛、道、儒的香火;碑碣石刻,記載著文人雅士的情懷。宋代的壁畫彩塑,演繹成稀世珍品;名家的真草隸篆,匯集了書法精粹。孔子的《丘陵歌》,寫出了登臨泰山的艱難;司馬相如的《封禪書》,揭示出封禪泰山的意義;李白的
《泰山吟》,描繪了泰山地貌的壯美;杜甫的《望嶽》,讚美了泰山巍峨的氣勢……文化的泰山,凝聚著民族的希望和夢想,寄托了壯士的精神和豪情!
泰山的尊,尊在人民的心裏。
古人以“泰山北鬥”來喻指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為眾人所敬仰的人。後來,有人把泰山黃河比作嶽父嶽母,更有人把泰山比作父親,把黃河比作母親。可見,在人們的心裏,泰山是神山,更是國泰民安的象征。因為泰山的挺拔俊秀,因為泰山的磅礴氣勢,還因為對泰山的敬重和推崇,人們便創造了美麗的神話,傳說盤古死後,頭部化為了泰山---由此奠定了泰山“五嶽獨尊”和“天下名山第一”的美譽。
走在攀登泰山的人流裏,我更真切地體會到了泰山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從中天門開始攀登十八盤的路途中,我遇到了一位年過八旬的老太太,身材瘦弱,但精神矍鑠,手拄藤杖,奮力前行,連一些年輕人都走不過她。旁邊陪著她的是已過五旬的兒子,手臂搭著老人的衣服,肩背一個挎包。通過交談得知,老人來自河北農村,一直想看看縈繞在心中的泰山,現在生活比較安逸了,兒子便陪著她來實現這個夙願。那一刻,我的心裏湧起莫名的潮浪---老人不辭辛苦地來攀登泰山,隻是為了完成自己的心願嗎?或許,她在體現一種境界……
登上南天門,我回望曲曲折折的山路,看到那些綿延數裏的登山人流,不禁感歎:泰山是人民的!人民的泰山,是一種精神,也是一種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