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中原根親文化在固始

讓根親文化揚名固始。2011年仲秋,在天高氣爽、風輕雲淡、丹桂飄香、秋葉靜美的時刻,有著“唐人故裏 閩台祖地”之稱的固始縣迎來了第三屆中原(固始)根親文化節。

作為家鄉一名地稅人員,工作之餘,愛好寫作,不經意間成了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應縣裏安排,我去百裏之外的地方去接兩位從福建來我們這裏參加第三屆根親文化節的作家。這兩位作家是我的文友,經常在同一報刊“露臉”,彼此神交已久。見麵後,我們互道安好,共敘親情友誼,同話鄉梓變遷。

自改革開放以來,海內外數以千萬計的固始遊子,這些當年移民的後代子孫,他們像先輩們那樣深情的眷戀向往著祖根之地——固始。他們或規模組團,或三五結伴,從閩台、從海外踏上漫漫尋根路,走進固始這一片神奇的土地。鄉情,親情,兩地的文化交流活動為閩台和固始搭起了一座堅實的橋梁。

他們是初次到我們這裏來。上車後,我如解說員一般向這兩位遠方來的客人敘說家鄉的曆史和變遷。

固始地處河南省東南端,豫皖兩省交界處,北臨淮河水,南依大別山,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形勝一方,史稱“土地寬廣,峰巒峭拔,控扼荊楚,襟帶史淮,中州之勢,中邑稱首”。古稱蓼國,後為番國、寢丘,東漢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光武帝劉秀取“欲善其終,必固其始”之意,封位列三公的李通為“固始侯”,這一封地因此而得名“固始”,沿襲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悠久曆史。

固始作為曆史上中原地區向皖、蘇、閩、粵、浙、贛,尤其閩台一帶移民的肇始地和集散地。在上自秦漢,下至明清的漫長歲月裏,徙民南方不計其次,難以計數。因為有了曆代移民南國之舉,故閩、台一帶對固始多懷“祖地”之尊,《閔中記》稱:“今閩人皆稱固始人”。鬥轉星移,移民後裔遍播海內外,固始便有了僑鄉的稱謂,名揚天下,被譽為“中原第一僑鄉”。千百年來,朝代的興衰,戰爭的驅逐,災難的逼迫,使固始人多次南遷。早在兩千年前的西漢時期,就有大批的固始先人南下北上。《閩書》載:“永嘉二年(公元308年),中原板**,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唐總章二年(公元669年),陳政、陳元光父子先後率兵三千六百名赴泉潮一帶鎮撫騷亂,屯墾建宅,大興水利、農桑和文化教育,開建漳州。陳政父子所率入閩將士及眷屬數千人,計有八十餘姓,落籍閩地,鎮邊戍守,開啟了固始曆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移民。唐僖宗光啟元年(公元885年),固始王審知兄弟三人,率鄉民五千人隨農民義軍入閩。後梁開平三年(公元909年),王審知皇封閩王,建立了威震一方的閩南王朝,所率將士五十餘姓,亦在閩地落戶。自那以後,固始後裔的足跡跨越千山萬水。北宋末年,欽宗朝廷南遷,固始鄉民為避戰亂,紛紛南徙閩地尋親、投友,多有落戶定居。曆史上四次大遷徙的固始人,為閩地的文明進步做出了寶貴貢獻,其後裔漸次播遷東南亞並及世界各地,固始因之成為閩粵台港同胞及海外僑胞世代縈懷的鄉關祖地。據悉,在台灣,戶數在500戶以上的100個大姓中,有63個族譜上均記載其先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這63個姓氏戶數占台灣總戶數80.9%。豐富的曆史淵源造就固始成為蜚聲海內外的“唐人故裏,閩台祖地”。

曆史的鉛華在歲月中流失。但祖先的膽略、雄才和豐功偉績仍熠熠生輝,不斷的昭示著後人,成為凝聚海內外固始後裔同胞的強大的精神支柱。一脈相承的文化,相近的生活生產方式,相同的遺傳基因,承載著巨大的民族認同感,形成無限的向心力。憑著共同擁有的血脈印記,帶著對祖先的頂禮膜拜,我們齊聚先輩們生息的地方,尋找那熟悉的鄉音,掬一口甘甜的故土水,仔細辨認那似曾相識而又陌生的阡陌小道,不禁讓人感慨萬千,心緒難平。飲水思源,故土尋根,無論身居何處,從事什麽樣的職業,那種尋根求源、究其根本的認祖歸宗意識從來沒有一絲一毫的減弱,反而隨著歲月的更替愈發濃烈。祖上的遠徙南遷,把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方式、優秀的文化和濃鬱的風土人情傳播到了閩南、粵北,繼而漂洋過海,傳播到了台灣、東南亞地區及世界各地。如今,生活在世界各地的華人仍然稱自己為“唐人”,他們集聚的地方被叫做“唐人街”,其直接證據就是固始唐朝兩次大移民的結果。千年時光封存不住曆史的印記,崇山峻嶺隔不斷血脈親情,當文明古國再次崛起、稱雄世界的時候,億萬海外遊子、炎黃子孫紛紛踏上訪祖尋根之旅,再續親情血緣也就成了順理成章之事。曆史的輪回,了卻了祖先魂牽夢繞的心願,同時也將自己的根深深地紮在故土,烙在了子孫後代的心靈。

固始文化的傳承彰顯中原文化的強大生命力,一脈相承的血緣再聚世界華人的團隊精神,形成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無往而不勝的巨大動力。

古往今來,人類的輾轉遷徙標誌著文明的進步與發展。既然我們的先輩們能夠不畏艱辛,毅然決然地走出固始,開辟閩南,創造了燦爛的客家文明,作為他們的後代,一定也可以創造更新、更美的明天。固始人可以開啟別人難以開啟的市場,能夠覓得他人看不見的商機,用鍥而不舍的精神去求索。固始人遍天下,固始兒女誌在四方,固始開放創新意識代代相傳,親情、親緣是固始今後發展與交流的非常寶貴資源,敏思、精明、務實是固始人闖天下的獨門利器,二者珠聯璧合,相得益彰,會產生巨大的能量,創造無法預料的豐碩之果。當和平盛世來臨之際,固始人的聰明才智和吃苦耐勞精神發揮到了極致,兩千九百平方公裏的大地上處處湧動著創業熱潮,一百七十萬人民各顯神通,共建美好家園,新農村景象萬千,氣宇軒昂,勤勞致富奔小康已不再是少數人的事,早已演變成城鄉群眾自發的共同行動。全縣境內,到處是生機勃勃的企業,四通八達寬廣的道路,千姿百態的漂亮民居,鱗次櫛比的高聳的建築,熱鬧非凡的城鄉集市貿易,笑容宛若鮮花般的**漾在每一個人的臉上,外來人一眼就能看到這裏的幸福生活,切身感受到魚米之鄉的溫馨和富饒。且不說從未謀麵的海外遊子,就是一兩年外出回來的當地人,也對道路的改變、建築的變化感到陌生,甚至出現找不到家門、摸不準路線的尷尬。固始城鄉正在發生著巨大變化,而且時刻在發展,時刻在變化,一直處在高速的發展變化之中,其現象耐人尋味,值得深思。

有人說,固始人窮怕了,所以迸發出的幹事創業熱情空前高漲;也有人講,固始自古就是被邊緣化了的地方,曆史上從未經曆過大的戰爭的嚴酷摧殘,養成了精致的幹事風格,練就了爭先創業的本領。無論是到南方打工闖**還是到北方謀生的人,他們骨子裏那種不甘人後的追求精神敢為人先意識、要當老板的意識從未間斷過。敢想才能敢為,從改革開放之初的上世紀八十年代到近期,五十萬勞務大軍創下了豐功偉績,其中相當一部分人完成了自己的原始積累,從單純的“打工仔”一躍成為“小老板”,成為擁有過億元家產的大老板也不在少數,並且逐漸形成了返鄉創業回報家鄉的浪潮,率先實現了勞務經濟向自主經濟的“三級跳”,從而奠定了固始在全省乃至全國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先地位。

曆史的天空,隨處可見固始人閃光的名字,他們或叱吒風雲、安邦定國、靖邊平亂、輔政慰民,或研究科學、治學修史、著書立說、授業解惑,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各個領域,無不留下不朽的業績,為促進社會發展和推動曆史前進立下了蓋世功勳。“百裏不求天灌區”的建設者春秋時期楚相孫叔敖、馳騁疆場百戰定國的固始侯李通、“開閩數十年烽火無驚稱樂土,建漳千百載香煙不絕祀將軍”的“開漳聖王”陳元光、“寧做開門節度使,不做閉門天子”的“八閩人祖”王審知、驅逐倭寇光複台灣的民族英雄鄭成功、複台歸清屢建戰功的靖海侯施琅、“宦跡半天下”的清代狀元吳其濬、愛國華僑陳家庚、盧溝橋打響對日作戰第一槍的民族英雄金振中、“感動中國”新聞人物魏青剛……曠世人傑傳頌著她的神奇,河南第一人口大縣、第一農業大縣、第一勞務大縣,中國柳編之鄉、中國書法之鄉、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全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縣、河南省直管試點縣……眾多名片彰顯著她的不凡。史河、灌河、泉河……眾川滋養著她的生命;安陽山、大佛山、九華山……群峰象征著她的尊嚴;將軍祠、奶奶廟、三王故裏遺址……滄桑古跡透視著她的厚重;尋根樓、根親博物館、中華根親文化博覽園……唐人故裏凝聚著她的獨特;秀水公園、陳元光廣場……閩台祖地展現著她的風範。同時我們這裏又是一塊修身養性的好地方,花木掩映之中,屋宇儼然,良田千疇,古樹巍然,威風翔集。農民耕作往返,遊人或登高望遠,或臨水垂釣,或湖邊漫步,或拍照留念,怡然自樂。臨水而立,天上的白雲、山上的樹木,都倒映在這一派湖光瀲灩裏,頓時覺得天藍山透綠,水清花繁榮。

同根同源,血濃於水。也許曾是固始先人後世子孫的兩位福建作家感歎。

是啊,綿綿不斷的親情和血緣。我深有同感。

我們這裏的天湛藍無比、雲潔白如洗、水自然純淨、人勤勞勇敢。

一處處曆史遺存,如同錯落有致的音符;一條條尋根謁祖之路,恰比五線譜的譜線。車駛入固始城區,我輕輕搖下車窗,遠處飄來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李丹陽為第三屆根親文化節首唱的主題歌——《一家子》:一方喲,水土喲,一呀麽一方音;鄉音喲,土語喲,最呀麽最好聽喲;深情地叫一聲,一家子……歌聲高亢明媚、委婉大氣、清純甜美、悠揚動聽,我和朋友的心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