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文人的酸
大家把我歸入文人的行列後,才理會對文人的忽悠:一天的風花雪月,四季的風流韻事,文人,美得狠!接著亦真亦假又神神秘秘地說:曆來文人真酸,你可別酸!
我調侃道:常人能酸,文人為何不能酸?文人不是人?友故做神秘地說:常人的酸隻是一點醋意,不如人又不服人,貽笑大方;文人的酸可酸掉大牙,酸亂人心;或者含沙射影,迂回曲折,迂腐窮酸。
現在大家說的文人和酸主要與窮有關,與社會地位低有關。一個老百姓可以窮酸,文人有一點“文”的功底或基礎,你就不應該窮——“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學藝不精,自命清高,沒有自知之明,不適應社會,自己都改造不了,還叫喊著改造社會、改造世界,能不酸麽?
窮酸主要在物質層麵,比如:衣不蔽體或衣著落魄,食不果腹或飲食簡單,房無半間或僅能立錐,囊中羞澀或生活窘迫,無車接待或出行繁瑣等等。實際上,酸不酸主要與說話或其表現的精神層麵密切相關:滿口“之乎者也”是一種老酸,言必稱老莊是一種迂酸,滿口髒話是一種臭酸,一張口離不開男女之間、明星八卦是一種俗酸,還有事事都趕時髦那是一種瘋酸靜下心來細想,文人之酸有諸多況味:
一曰窮酸。文人大多不會偷機鑽營,君子固窮,在任何時代往往傾向於有才售予帝王家,賣的是才華,與武將賣命、商人謀利達到的目的略有差別。但是文人境界若低、聲望不高、不能成為高士,或成為中樞支配權力,往往被武力和財力貶低,窮酸是必然的事。這與手無寸鐵、不名一文的窮酸表象相同。而在社會發展到不尚武、不重德、道德滑坡、精神倫落、隻重物質的時候,老百姓的訴求是無法上達的,於是他們把期待寄托於文人——用筆上達天庭,隻要傳達上去,高層必然接受?!——文人又寄托了一種舍身取義的使命,如果完不成,老百姓必然排斥,完成了大家認為這是應該;而官僚們又嫌文人無事找事,於是文人就成了風箱裏的老鼠兩麵受氣。
二曰迂腐。文人如果讀書不化,不能活學活用,實踐又不足,思維必然被書本之理所約束,往往固執又囉嗦,認死理強迫別人接受,唯恐別人不明白,隻有自己是先知。或者暫時成功了,沾沾自喜,驕傲自滿,要是有人忽悠一下,甚至不知道自己姓什麽了,不小心落入“坑”中,必然成為一些人泄私憤圖報複的對象——這種人太多,死在“腐”上。要是及時刹車,止住下滑,保住了麵子但免不了落入俗套,徹底離開了文人的良心道路。
三曰辛酸。古往今來,文人留下的是名,或者是一種精神,而這種精神裏麵充滿了辛酸,從屈原到李白杜甫到文天祥到近代的仁人誌士,太多了無法一一列舉。這種辛酸中成長壯大的精神是文人的一種氣節、一種憂國憂民並報國為家的精神。在精神的大旗感召下,他們對個人安危幾乎不放在心上,要麽成仁,要麽成名,要麽成文,要麽取義。中國的曆史因為儒家治國的理念貫穿古今,實際上是文人的曆史,文人曆史中最大的弱項就是尚武精神缺失,文化發達的時代比如兩宋,就是一段委曲求全的曆史。文治武功同時彪炳千古的兩漢、唐元、明清時代的前期,那是中華民族根基紮穩的時代。我們從曆史的風光中看到了輝煌,但很少有人關注文人的辛酸。
四曰心酸。在科舉時代,“十年寒窗博取功成名就”成為文人理想,文人治國有治理得很好的、文章做得也很好,有文人治國治理得很糟的、文章卻做得好,有幹什麽什麽不成的。儒學治國的後遺症,就是現代社會文化對古代文人治國的批判接受。平常層次的人們對文人又忌又服,私下裏開個玩笑,有用處時照樣禮儀有加。官場裏麵對文人做官可是同仇敵愾,用文人的目的是錦上添花,或者為其參謀助手,而不是由文人執政,文人在官場被排擠被打壓,形成了上下共同排斥文人的氛圍,文人在這種氛圍中,路子就越走越窄。那些看起來狂放不稽的文人,實際上內心極為彷徨,以外在的強硬排斥庸俗化的社會,讓人看來自命清高、卓而不群,做得太過的,心理上排斥生存的社會,行為上表現為偏僻乖張,讓任何人看起來都反感,這種文人因太特殊但是直接影響了世人對文人的看法。
五曰情酸。就是煽情,本來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事,他卻大肆渲染,或者把沒有的事煽動成有,或把含蓄美好的事兒煽動得感覺不好了,大家都說酸得掉渣;情酸還有一種是太超前,就是別人還沒有感受,你卻進入角色——麵對美麗山川,你狂放,你吟唱,感染大家,大家叫你酸得給力;本來眾人皆醉,而你一人獨醒;本來心裏想極,應該直接了當,你卻反其道行之,或繞來繞去,最後露出真相,假得情酸,這能不令人生厭嗎?
六曰骨氣。文人為理想而生,為理想而奮鬥,文人有其真性情和骨氣,不是僅為官位而奮鬥。文人在理想實現的過程中,大多不善於變通,此氣節和骨氣在政客的眼裏就是一種酸。文人的理想往往是一種高尚而純樸的社會責任感,是一種以天下為已任的宏闊情懷和使命。但因其高尚,往往為社會或世俗所不容。政客們要謀權,武客們要武功,商人要取利,百姓要謀生,好象就你文人能,誰知道你的皮袍下麵壓著什麽小東西,我就不讓你得逞。考驗來了:有人一路使壞層層設障,有人明裏抬舉使用暗中偷梁換柱,有人壓著使用其實為達到自己的目標,有人用其策殺其身,有人表麵大用實際自己坐享其成。如此等等,萬分可怕。文人有才無力,有著深刻的憂患意識,自己沒有一片天地但是仍然以天下為己任,天真地巴望著明君,憂時濟世,牽掛天下,以為自己赤膽忠心可昭日月,文人生命中的自覺正是書生意氣的一部分。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但是他叫喊的卻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範仲淹站在嶽陽樓上,吟詠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在困厄的途中,高唱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於謙都說“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明朝的東林黨人寧死都不造反……真正的文人,忠君愛國之心可昭日月!
想想文人事,發現照著過去的標準,現在的人多是文人,隻不過層次有別,幾乎沒有武夫。世代不同了,尤其是科技發達了,人的素質提高了,文人從泛指變成了確指,現在的文人範疇就就是從事文化教育、擺弄琴棋書畫、從事新聞演藝、唱歌跳舞、進行文學作品創作的人群。其中有暴富的演藝界的人,明星們生活奢侈甚至糜爛,什麽風光享受都得到了而且天天鬧緋聞,主要是圖個熱鬧,把那些崇尚此種生活的人惹得又嫉又妒又無可奈何,於是開始從製造他們的行業入手批判——文人啊,如此如此等等等等。實際上,對於上述的圈子裏“暴發戶”,早就不屑於與其他“窮人”為伍,但是其他文人們一廂情願地與他們套近乎——我家也有個富親戚。哈哈!
現在社會流行“傍文化”,許多人一門心思希望借助捷徑實現個人目標,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想傍的人、不得不傍的人、認為傍是正常現象的人越來越多”。人們形成一種經驗印象,要想過上好日子,就得想法傍:美女傍大款,百姓傍富親,小官傍大官,資本傍權力,低權傍高權等等,如此循環往複,青春汗水難敵權錢雨露滋潤,奔跑不停卻總輸他人的“終南捷徑”。我當時看到《黨員文摘》上的這句話覺得說得真好,就錄了下來,以為這正是部分文人無法自我實現的環境因素。文人啊,要靠自己的才華自己開辟出路,要靠其它方法,就看你的智慧和環境了!有點才幹和能力的“傍”,文氣一點叫借勢!
真正地酸了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