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從一個同學的死談起

歲月的無情遷移,並未輕易衝淡我腦中的印記。當共和國的日曆重翻到四年前的某一天時,我的心中不禁為他的悲慘結局而顫栗起來,一個年僅23歲的生命竟那樣忍心拋下年邁的慈母,未成年的妹妹,以選擇自殺的道路來解脫困惑的做法,不能不令人沉思一番。

他是我的同學,係莊浪縣南湖中學八七屆高三畢業生。童年時,無情的病魔就奪去了他的父愛,本以貧寒的家境就更悲慘了。

母親一手牽著他,一手攜著啼饑號寒的妹妹,走村串戶,靠乞討度過了他的童年。後來,農村實行生產責任製,體弱的母親和年幼的妹妹就披星戴月,千辛萬苦,竭盡全力供養他從小學讀到中學。無論農活多麽忙,都不許他插手。為了報答慈母的拳拳之心,他十幾年如一日,刻苦努力,狠命拚搏,希冀跳出農門,擺脫困窘的家境。

可是努力並沒有等價的回報,命運之神似乎同他作對,兩年複讀,兩年均差一分多。同學們為他歎惜,老師為他惋惜。第三年,在母親嚴厲的催迫下,他又重振旗鼓、東山再起。可是考試結束後一估計分數,他的希望又落空。自以為“無顏回見江東父老”,鬱鬱悶悶留下“十年寒窗兩茫茫,不思量,徒悲傷,千裏荒郊,無處話淒涼”的訣別書,走上了自殺的道路。豈料,一個月後,送來了一張錄取通知書。悲哉!悲歎之餘,人們不禁發出這樣的慨歎:如今的中學生意誌如此薄弱,經不起一點挫折。

因此加強中學生“挫折教育”勢在必行,這是時代強者的召喚,這是社會的疾呼。改革教育思路和教育方法,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對當代中學生不僅要培養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而且要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實際生存的競爭能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這無論對嬌生慣養的城市孩子還是對知識貧乏的“希望工程”的孩子,都具有不可低估的意義。這也是為振興民族,發憤圖強國家的一條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