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登基做滿清皇帝

皇太極在統一漠南蒙古各部和爭取漢族地主的支持、招降明朝將領的同時,一刻也不忘對明朝發起進攻,以削弱明朝的各方麵力量來發展自已。

1629年設反間計除袁崇煥之後,皇太極又發動了永定門之戰,結果死傷慘重,還是沒能攻破城門。到了1634年, 皇太極再入中原,對宣府、大同一帶大肆擄掠、**,將搶來的糧食來解決國內當年因天災造成的糧荒。情況好轉之後,1635年時,皇太極把女真這個族名改稱滿洲。

據《滿洲源流考》的記載,最早的滿州本作滿珠,是本部族名,起源於曼珠利師佛號,是女真族崇拜的一位菩薩,後來諧音移字,由曼珠衍變為滿住,最後衍生成為滿洲。皇太極將自已的族名由女真改為滿洲,也是基於對那菩薩的祟拜。

改族名的第二年,1636年4月5日,經代善等諸貝勒再三勸進,皇太極準奏,於11日舉行大典,即帝位,尊稱為“寬溫仁聖皇帝”,改國號為清,年號祟德。就是從這時候開始,後金汗國的天聰汗皇太極成了大清帝國的崇德皇帝、太宗皇帝。

大金改成大清,實際上隻是中文的不同,在滿文裏,“金”與“清”就是一個字,發音也是相同。皇太極之所以這麽改,目的是讓他治下的漢民忘了昔日燒殺搶掠的金人,而接受今日的大清統冶。為了證明這一點,皇太極在寫給大明帝國皇帝的信件中,還特意申明自己和當年的大金是兩回事。

在皇太極登基大清皇帝位的整個盛大典禮中,所有外國來賓和使節都很捧場,按對中國皇帝的大禮叩拜,獨朝鮮使臣此時對大明還有感情,宣稱他們隻知道有一個大明皇帝,不知道還有其他皇帝,不肯對皇太極行大禮。為此,皇太極負責禮賓的官員甚至與他們撕扯起來,盡管把這些朝鮮外交官的衣冠扯破,有的被強推倒地,這些朝鮮硬漢卻始終不肯屈腰,這使皇太極恨得咬牙切齒,下決心要再征朝鮮。

皇太極再征朝鮮的戰爭後米打得十分慘烈,蒙漢滿聯軍把朝鮮都城圍困了47天,最後終把京城及附近州城全部踐塌破碎,大城小鎮一律都變成廢墟,通往京城以北各道,死者遍地,房屋也盡毀為灰燼,直到3年之後,方圓百裏才聽得到雞犬的聲音。

更有甚者,城毀之後朝鮮的國王無奈宣布投降後,皇太極還要求朝鮮國王必須舉行投降典禮。在京城郊外的漢江邊築成受降台後,朝鮮國王在滿城痛哭聲中,走出西門,先去受降台下的後金大帳,得到滿清的主降官允許後,才緩步地走向受降台,向高高在上的皇太極行君臣大禮、叩頭謝罪。受降台的兩旁,是數百名身穿豔麗服裝的朝鮮美女,她們淚眼婆娑地注視著自已的國王,遭受著失敗者的奇恥大辱。

投降典禮之後,朝鮮成了大清國名副其實的附屬國。從此以後,原本大明帝國的忠實屬國,轉成了大清帝國的藩屬,一直到辛亥革命前夕被興起的日本人奪去為止。朝鮮的這一轉變,不僅僅使大明帝國失去了一個幫手,而且是實實在在多出一份敵對力量,從那以後,但凡大清對大明的作戰,一定要讓朝鮮出兵、出錢、出糧。

將朝鮮收為藩屬後,皇太極命令漢軍八旗和投降的朝鮮水師圍剿留在朝鮮的大明軍隊。這圍剿的戰爭又打了數月,結果,5萬餘明軍彈盡糧絕,戰死者4萬7千餘人,被俘者約3千人。至此,駐朝明軍全軍覆沒,戰俘不久也全被朝鮮軍隊殺死。

到這時候,皇太極終於爽快地出了一口惡氣,他登基時那些不肯給他施大禮的朝鮮使臣,沒想到一時的硬氣竟會使自已的國家遭受這樣慘烈的打擊。

皇太極在沈陽稱帝之後,開始全力以赴地對明朝發動進攻。就在當年秋天,他命阿濟格統兵入關,掠奪人畜18萬。到1638年,皇太極親率大軍第四次突破長城,入侵中原,這一戰皇太極帶領清軍一直打到了高陽。原明朝的大學士、天啟皇帝的老師孫承宗就是高陽人,他此刻已經退休在家,知道清軍打來,便不顧年邁,親自組織軍民對抗,結果寡不敵眾,高陽城破,孫承宗不幸被俘。皇太極勸承宗投降,孫承宗堅決不降,趁夜自縊而死,年76歲。

1639年,皇太極又命多爾袞、嶽托率軍入關。攻破城池五十多處,虜獲人口四十六萬,搶奪金銀百餘萬兩。以後,為了從正麵打開山海關,從1641年3月開始,皇太極再發動了錦州戰役。明廷派薊遼總督洪承疇率十三萬大軍往援錦州祖大壽。皇太極親臨前線指揮作戰,大敗明軍。1643年2月,皇太極攻陷鬆山城,生俘洪承疇。明朝邊將祖大壽見鬆山城破,忙在錦州投降。到了這時候,明朝的關外,就隻剩下了寧遠一座孤城,大明江山,岌岌可危。

登基大禮之後不久,1636年4月23日,皇太極再次分封了兄弟子侄,基於代善的實力,皇太極不得不封代善為“和碩兄禮親王”、他的兒子嶽托為和碩成親王。

如此,代善除去是惟一的“兄禮親王”外,在僅有的六個和碩親王中,代善父子占了二個,表麵看似乎是深得皇太極信任,其實不然,皇太極對貝勒中獨大的代善,非要一步步把他打得趴下不可。

就在冊封代善的第5個月,皇太極舊招再用,諭令鄭親王濟爾哈朗等集議代善兒子嶽托的過錯。結果這些親王很快議定出代善的五條大罪,為討好皇太極,諸王還建議對嶽托要處以死刑。

皇太極照樣再做好人,下諭:嶽讬免死釋放,革王爵為多羅貝勒,罰銀一千兩。

經過這樣地不斷折騰,本來就服軟的代善為了自已家族能夠生存下去,隻有不斷地討好皇太極,在繼上次偕諸貝勒再三勸進、擁戴皇太極為帝後,又對皇太極立誓表示忠心,對天立誓說:

“代善誓告天地,自今以後,若不克守忠貞,殫心竭力,而言與行違,又或如莽古爾泰、德格類謀逆作亂者,天地譴之,俾代善不得令終。若國中子弟,或如莽古爾泰、德格類謀為不軌,代善聞知,不告於皇上者,亦俾代善不得令終。凡與皇上謀議機密重事,出告於妻妾旁人者,天地譴之,亦俾代善不得令終。”

到這時候,皇太極的權力己得到空前的加強和鞏固,但他還是不肯罷手。1637年6月27日,皇太極又命追論征朝鮮時諸王大臣違犯軍紀的過錯,一下子給代善定了違令多收十二名侍衛、誣稱係吏部車爾格令其多收、明知多收侍衛而說不知,、以戴翎侍衛充當使令下役、違製在朝鮮王京養馬、妄遣家丁私往造船處等六條罪名,諸王貝勒奉皇太極之命展開討論,再次要革去代善親王爵、罰銀一千兩、馬匹人丁入官等懲罰。

皇太極召集王公貝勒大臣,當眾宣布代善罪狀,羞辱他一番以後,斬殺庇護他的屬下戶部參政恩克。到第二年5月13日,再追論3月進攻喀爾喀時代善屬下覺善的罪。當時是在還師的途中宜紮爾,因水草惡劣,大家說軍馬、特別是禦馬疲乏,想休息兩日再走。覺善接話說:“既然這樣,你們就用轎將禦馬抬著走”。

就這麽一句,領隊的大臣競以代善“出言狂慢”向刑部報告。本來這是覺善之過,與遠在千裏之外身居王府的代善沒有什麽關係,可是,統攝刑部的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卻要藉此來株連代善,最後經諸王、貝勒、大臣議定:代善“中懷悖亂,有慢上之心,故所屬之官屢行無狀如此,應削王爵,籍沒所屬人員,覺善應處死籍沒。”

結果還是皇太極出麵替代善說話,說如此株連千裏以外之人,理由不充分,不應處理;而覺善狂言是出於無知,也應從寬免罪。代善此次盡管沒受懲治,但他的把柄已握在皇太極手上,因為八旗王公大臣一致議定代善有“慢君”、“怨君”之心,斷定他對國政不滿,這就使他替自已埋下了禍根,皇太極隨時都可以把這事重新搬出來嚴懲他。

不久又有諸王、貝勒、貝子、固山額真、議政大臣,指責代善對君不敬、自作主張、不服從吏部差遣,皇太極便以代善“年邁顛倒”為辭,“姑赦其罪”。這樣一來, “年邁顛倒”又屢屢犯罪的代善,再也不能治國理政,也不能統軍出征,隻好乖乖退居林下,飴養天年。

皇太極終於把代善徹底打趴在地,再也無力與他抗衡,在對代善一步步打擊的過程中,皇太極之所以每每做好人替代善說話,這正是皇太極政治手段的高明處。代善代善與兄長褚英,均為努爾哈赤的第一位大福晉佟佳氏(名哈哈納劄青)所生,十四五歲時即被尊稱為貝勒。代善一生征戰,屢建奇功,早年因大破烏拉兵時“直衝入營”,“奮勇克敵”, 被努爾哈赤賜“古英巴圖魯”的美號。

“古英”乃滿文音譯,意為“刀把頂上鑲釘的帽子鐵”,巴圖魯意為英勇,即是硬如鋼鐵的勇士。這個尊號,有整個清朝一代,隻屬代善一人所獨有,可見努爾哈赤對代善的英勇,給予至高無尚的嘉獎,也可見代善英雄氣質超出常人。正因為如此,加上代善的智慧,他所掌控的大量軍隊和身後尊貴而厐大的家族,這些都使得皇太極在打擊他時不得不分外小心。

皇太極在1636年3月將文館改為內三院後,將其與六部和都察院以及理藩院合稱三院八衙門,這樣仿照明製建立起來的一套比較完整的國家機構,雖然此時還與八旗製度並存,但已經在逐步取代早先八旗所行使的國家權力。皇太極建立這些機構,為的是便於統治,提高效率,登基不久他卻發現:有些部門“辦事多有缺失”,有些官員“不實心辦事”,更有甚的是,“各部貝勒多在私家理事”。

這些都是皇太極所不能容忍的,為使國家行政機構能有效地發揮職能作用,讓各級官吏勤於職守,提高辦事人員素質,皇太極采取兩項措施:

一是頒布官員升賞、黜罰、考核等法令,譬如製定《功臣襲職例》,讓官員的後人根據先人的功勞大小來襲承職位,對部院各級官吏三年進行一次考績,賞有功者,罰有過者。二是實行科舉製,命令生員參加科舉考試,借此吸收大批漢族知識分子來參與政府工作,由此提高整體官員素質。

事實上,皇太極的這些做法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為他最後擊潰大明王朝、取代大明王朝打下了牢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