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殺向大明國

臨危受命的皇太極,開始行使汗的權力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率領諸貝勒大臣祝告天地,他非常誠懇地對天發誓說:

“謹告於皇天後土,今我諸兄弟子侄,以國家人民之重,推我為君。敬紹皇考之業,欽承皇考之心。我若不敬兄長,不愛子弟,不行正道,明知非義之事而故為之;兄弟子侄微有過愆,遂削奪皇考所予戶口,或貶或誅,天地鑒譴,奪其壽算。”

皇太極這樣地對諸貝勒大臣表白了之後,又特別地表達了自己對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三大貝勒推他為汗的謝意和承諾,感謝他們三人的“推戴”,承諾今後一定“不遽以臣禮待之”,還誓言賦予代善與阿敏、莽古爾泰三位大貝勒“訓子弟”的特權,即:他們三位對阿巴泰、阿濟格等十一位“子弟貝勒”,有管教之權、轄束之權,如果這些貝勒藐視或背叛三位大貝勒,投靠皇太極汗,則將短命而亡。

人心總是可以撫慰的,那怕是勃勃的野心。兄弟仨聽了皇太極的謝語和承諾,不平、憤慲和妒忌等種種不好的心情都暫時地消彌了。既然他稱汗以後能遵奉和執行先父製定的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製度,尊敬兄長、熱愛子弟,待我們貝勒以平等,不任意損害我們的利益,我們還有什麽話說呢?眾貝勒這麽想,於是都對天發誓:一定忠於皇太極汗,永不背離。

誓言在江湖中或者有踐行的好漢,但在政治集團中絕對沒有踐行的政客,盡管如此,政治集團中的這種彼此間的發誓還是很有必要的,因為這樣之後至少可以保持集團內部一段時間的穩定。

作為天才的政治家,皇太極當然如代善一樣清楚地看到他從父汗手上接過來的金國所麵臨的所有困境,他太需要內部的團結穩定了,那怕是不太長的一段時間的穩定。當他的這一目的達到後,皇太極立即開始來做衝破諸多困境的工作。

剛上任汗之位的皇太極,他的內部的團結穩定是靠絕對地抬高了代善等三位大貝勒的地位,增強了他們的影響來換取的,這結果,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種以皇太極與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三大貝勒為主,加上阿巴泰等十一位小貝勒,共同治理後金國的這麽一種新的政治權力格局。就連金國舉行的新年朝賀儀式,也是四人並肩端坐殿上,接受群臣叩拜,隻不過皇太極居中,代善與阿敏、莽古爾泰分坐其左右;外藩蒙古貝勒來謁時,也是依照謁汗之禮,來會見三大貝勒。

與大貝勒們平分政權和尊貴,皇太極這時能忍住,也能接受,因為他還剛剛榮領汗的桂冠,更主要的是他要依靠他們,突破金國所麵臨的困境。皇太極上任汗位後立馬在國內大力實行改革,在此同時,他絲毫也並不敢放棄努爾哈赤對外進行的擴張政策。他認為,金國要突破來自蒙古、朝鮮和明朝三方麵的軍事壓力,應該揀軟一些的作為首攻目標,於是他決定先征服蒙古和朝鮮。這樣一來,既可以解除後顧之憂,又可以利用這兩方麵的力量,共同對付明朝。

1628年1月,皇太極對朝鮮不宣而戰,派阿敏、濟爾哈朗、阿濟格等將軍率三萬大軍,進攻朝鮮。朝鮮無力抵抗,被迫與金國簽訂了《江都和約》。8年後的1636年,強大起來的皇太極又以朝鮮“屢敗盟誓”,“助明害我”為由,親率十萬大軍入侵朝鮮,包圍南漢山城。國王李倧被迫投降,稱臣納貢,並允諾與明朝斷絕往來,將王子送沈陽為人質。

對蒙古,皇太極則采取“懾之以兵,懷之以德”的政策,剛即汗位就讓代善與阿敏等八位貝勒一道,帶領一萬精兵,前去攻擊蒙古喀爾喀紮魯特部。他們馬到成功,一舉斬殺了鄂爾塞圖貝勒,生擒蒙古巴克貝勒父子及喇什希布、戴青、桑噶爾寨等十四貝勒,並將他們的子女、人民、牲畜全部掠回。這一仗下來,金國軍威大振。

接下來,皇太極在對朝鮮用兵的同時,又親率大軍,繼續進攻蒙古察哈爾部,結果大獲全勝,俘虜了11000餘人。至此,皇太極沒有趁勝追窮寇,而是很人性地爭取受察哈爾林丹汗欺淩的科爾沁、喀喇沁等部的歸附,到第二年,便與他們達成了共同征討林丹汗的協議。

到1632年時,皇太極再二征蒙古察哈爾部,林丹大汗走死青海打草灘。1635年,皇太極命弟弟多爾袞率領軍隊第三次征蒙古察哈爾部,林丹大汗繼承人額哲率部民千戶歸降後金,並且獻上玉璽投降。從此廣闊的漠南蒙古大地,盡歸於清朝統治。

在對朝鮮與蒙古都進行了第一次打擊,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來自東西兩方麵的威脅後。接下來劍指何處!皇太極請來八旗貝勒、大臣以及外藩蒙古貝勒共同商議,是刺向明朝還是繼續砍向蒙古人呢?最後集中到這兩個目標時,因為人多嘴雜,各說各,很難以統一。代善、莽古爾泰等認為,此時攻打明朝,危險太大,主張還是先打蒙古

早在努爾哈赤受重傷剛死去皇太極剛接汗位時,明朝大將袁崇煥為了探聽後金的動靜虛實,就特派使者到沈陽來吊喪。皇太極對袁崇煥雖然憤恨不已,但想到當時金國所麵臨的困境需要一點和平的環境來解決,同時也想試探一下明朝對金國的態度,他便令自己強吞下了恨,不但接待了袁崇煥的使者,還派使者到寧遠去答謝袁祟煥。

雙方雖然隻是表麵上緩和下來,卻給了皇太極一點點時間,正是利用了這點時間,他同時出擊,既打擊了朝鮮,也攻擊了蒙古,使他們雙方一個與金國結盟,一個在短期內也不可能開戰。與此同時,皇太極花大力氣著手解決父汗留下的士氣不振,民眾強烈反抗,物價騰貴等方麵的嚴重社會問題。

與整軍優軍同步,皇太極提出了“治國之要,莫先安民”的總方針,安民的重點從安撫人口最多的漢人入手,采取“編戶為民”的政策,讓原本戰爭中的俘虜和搶來的百姓而當作的奴隸,重新編為農戶,恢複他們的自由,讓他們成為個體農民。同時,把漢人從滿人中分開,自立一莊,讓漢人自己管理,以減少或杜絕滿族貴族的壓迫剝奪。

1627年,皇太極還頒發了第一道關於加強農業生產的諭旨,下令停止各種非生產性工程,以便讓農民把主要精力用於農業生產。皇太極在諭旨中說:“村莊土地,各旗分撥已定,從今以後不要隨便更改,可使百姓士卒各安本業,不要荒廢耕種……對於濫用民夫,致妨農務者,該管牛錄章京等俱治罪。 ”這樣一來,既緩和了矛盾又促進了生產。

對於商業活動,皇太極在積極支持的同時,他牢牢地控製了主要的商品交換渠道和價格,允許糧食等農副產品進行市場交易,卻不允許哄抬物價。為打擊投機商,皇太極自己帶頭,讓八旗旗主每年各出一百石糧食拿到市場上平價出售,以平抑糧食價格。由於戰爭,金與明的官方貿易中斷了,皇太極卻想方設法與明邊境官員開展地方貿易。派人帶上後金出產的明珠、人參和黑狐、元狐、赤狐、貂等毛皮特產,去張家口等地換回金、銀、綾、緞等急缺物品。

因為時間太短,這一切還剛剛開始,所以收效還並不怎麽明顯,金國還沒有因此就己經強大起來。可是,皇太極心裏很清楚,要使金國迅速強大,徹底改變衰弱的國運,就隻有去攻打明朝,否則的話,還不如幹脆放棄已經占領的遼東漢人居住區,帶著戰利品——財富和人口,退回沈陽東部和北部地區修養生息,以圖日後東山再起。

這是一條絕對安全的路,可它與皇太極的需要大相徑庭。我怎麽能就這樣放棄了父汗率領眾將士征戰了十餘年的勝利成果,放棄八旗將士們浴血奮戰、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一座座城池?更何況,自己初登汗位,政局潛在的變數還很大,如果貿然提出撤退,一定會引起諸貝勒大臣的爭議,進而影響到政權的穩定。

基於這樣的想法,皇太極決定冒險,提出與代善等不同的主張:攻打明朝!

代善對此心裏並不同意,可是皇太極在其他事情上對他遷就己經很多,而這事卻一味地堅持,這次也就隻好遷就一回了。

於是,皇太極把後金軍隊分成三路,自己親率中路大軍,浩**南下,很快包圍了錦州城。老對手袁崇煥料定皇太極包圍錦州不過是為奪寧遠,於是派部將帶領四千騎兵去援救錦州,自己則留在寧遠守株待兔。果不其然,袁祟煥的援兵還剛出發,皇太極就令另兩路軍隊來攻打寧遠。

大喜過望的袁崇煥,親自來到城頭,一麵督率將士堅守不出,隻用大炮猛轟後金軍隊;一麵派快馬追趕城外的援軍,讓他們掉轉頭來,與守城的軍隊內外夾擊金軍。結果,皇太極的金兵被城裏的火炮轟得暈頭轉向時,袁祟煥的援軍回頭殺來,城裏的守軍也趁勢殺出。

皇太極隻好令人馬撤離定遠,一起來圍攻錦州。可是,錦州被守得嚴嚴實實,剛在定遠吃過敗仗的後金軍隊士氣又很低落,根本攻不下來,皇太極隻好退兵。

打了一個大勝仗的袁崇煥卻得不到應有的獎賞,非但如此,魏忠賢還把功勞記在自己名下,在明熹宗麵前指責袁崇煥沒有親往救援錦州是為失職。昏庸的明熹宗不分青紅皂白,竟然讓袁崇煥辭去軍職。

皇太極回到沈陽,加緊完善安民工作,他規定每戶享有一定的土地,然後派人去丈量,把多出來的土地先歸公,再分給那些無地的壯丁編成的農戶,並恢複了這些壯丁自由農民的身份。這樣一來,既緩和了民族矛盾,又解放了生產力。

與此同時,皇太極對朝鮮和蒙古采取了軟硬兼施的策略,在短短的三年中,他打敗了朝鮮,擊敗了蒙古紮魯特部,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東邊朝鮮及西邊蒙古的威脅,改變了他做汗之始後金“四境敵國”的孤立和被包圍局麵。處境剛有些好轉,皇太極又要把利劍刺向明王朝。

差不多還是與上次一樣,老誠持重的代善還是持反對態度,又由於皇太極的堅持他再次讓步了。可是,當皇太極親自率領的大軍浩**南下到達喀喇沁的青城時,一直心存疑慮的代善與莽古爾泰由於還是堅信此次進攻明朝危險太大,便在夜間來到汗幄,對皇太極說:

“現在我軍要去深入敵境,勞師襲遠,倘若不能得手,到時糧匱馬疲,恐怕就難回家了。就是攻下一兩座成池,若明朝調集各路軍隊來攻,我們也會寡不敵眾。敵人趁此斷了我們的退路,金國就會很危險了。”

代善的話發自肺腑,而且句句實情。金國自三年前兵敗寧遠以後,雖然連敗朝鮮、蒙古,但僅有5萬軍隊的金兵在數量上卻遠少於明朝軍隊的數倍,力量對比太過懸殊。並且,金兵從沈陽千裏跋涉深入明地,人地生疏、糧草短缺,明軍隻要按常例堅壁清野,憑城死守,然後調集援兵四麵包圍,截斷退路。到那時,八旗軍恐怕全軍覆沒的危險也很大,金國土崩瓦解的厄運也存在。

皇太極聽後,內心鬥爭十分激烈,考慮良久,在充分肯定了代善的擔心很有根據後,輕輕地問道:“如果,此次出征半途而廢,在精神上給八旗官兵打擊,將會是非常沉重的。那時,在經過這麽一次長明朝威風,滅金軍誌氣的撤退後,後果實在不堪設想。反之,如果冒險進取,趁一股勇氣,打個大勝仗,就會徹底扭轉金國在軍事上的被動局麵。”

皇太極說得顯然也在理,代善沉思起來。皇太極於是趁熱打鐵,用一種非常自信的聲音說:“現在的種種跡象己經表明,大明王朝己經腐敗,隻剩下過去的軀殼,裏麵早爛了,早沒了盛世時的強雄,如今明朝的軍隊缺糧欠餉、兵士虛弱,情況遠沒有我們金國好。如果明金開戰,就好比雙方都站在懸崖上,誰軟先掉下去的就一定是誰。”

代善聽了,再次被皇太極說服,隨他一道統率部下,殺向大明國。

早在2年前,公元1627年時,昏庸的明熹宗病死,皇位上換成了他的弟弟朱由檢,也就是崇禎帝。所謂旁觀者清,這麽些年來,作為皇弟的朱由檢對朝中的文武大臣看得很清楚,他一即位,就把魏忠賢充軍到鳳陽,又把在家呆著的袁崇煥召回到朝廷來,還提拔他為兵部尚書,薊遼督師,負責指揮整個河北、遼東的軍事。

崇禎帝召見袁崇煥時問他做了尚書有什麽想法,袁崇煥坦誠地說:“隻要給我指揮權,朝廷各部一致配合,不出五年,我一定可以恢複遼東。”

崇禎帝聽了很是興奮,他也想光複祖業,於是就給了袁崇煥一口尚方寶劍,允許他憑劍全權行事。

袁崇煥感激萬分,精神大振,容光煥發地重新回到寧遠,立刻整頓軍隊,選拔將才,懲辦不力者。東江總兵毛文龍首當其衝,他不僅作戰不力,還虛報軍功,袁崇煥尚方劍一揮,就把這個倒黴偽毛文龍給斬殺了。

德才兼備,頗有治軍才能的袁祟煥,憑著對崇禎皇帝滿腔的感恩之情,不久便調理出一支軍紀嚴明,士氣振奮的寧遠守軍。

如果,女真人中沒有一個皇太極;如果,皇太極沒能那麽奏巧就做了金國的汗,或許袁祟煥可以報答崇禎帝的知遇之恩,恢複遼東,光複明朝的祖業。

可是,兩個如果都隻是假設,皇太極此刻己經帶著他的女真鐵騎殺來了,而且是殺得這麽出人意料,殺得這麽狠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