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被擁舉為後金汗

世上有許多好事,甚至像做皇帝這種事情,有時在選擇對象時,並不是挑最應當做的,而是會落在最相適宜的人身上。所謂的最相適宜,是指有機緣在的人。皇太極能做皇帝,開始就是這麽得到的。

皇太極出生於東北地區的一個古老民族——女真族,這是一個保持著在東北亞森林、苔原、沼澤狩獵生活方式的民族,早在11世紀的時候,這個還很弱的民族曾經向興起的契丹人建立的遼國稱臣。

風水輪流轉,一個民族的發展曆程,似乎也是這樣。

1115年,女真人的領袖完顏阿骨打在1115年統一了女真族各個部落,強大起來後,在很短的時間就打下了曾經視為主子遼國的北方首都上京;然後又揮師漢人建立的宋朝,很快占領了大量土地,使得齊,楚等小國成為他的傀儡政權。不久,興起的女真人用家鄉的黃金河命名,按照漢人的習慣建立起一個叫做金的國家,然後繼續四處擴張。

1126年,金人入侵宋朝,一舉攻克宋朝首都開封,把一個曾經是那樣強大的宋朝逼退到長江以南。完整的宋朝沒了,留下的隻是一個苟活的“南宋”,這全都是因為金人長刀的功勞。

然而,蒙古人興起了!從1189年起,金國在南宋兩作戰時還需要麵對北方蒙古人的攻擊。草原上興起的蒙古人空前的強悍。當森林的狩獵者與草原的放牧人展開戰鬥時,狩獵的金國人敗了,蒙古人占領了他們的首都北京,並在1215年把他們趕到了開封。

野心勃勃的蒙古人,並不以此滿足,1234年,他們向金人發起更大的攻勢,一舉摧毀了金朝。

女真人100多年的征戰所得都歸蒙古人所有,整個女真族似乎又回到了原來分散的部落中去討生活。他們這樣子的足足過了325年,直到1559年,金人中誕生了一個叫努爾哈赤的英雄,女真人的處境,從此開始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努爾哈赤的祖先猛哥帖木兒,曾經是明朝建州的左衛指揮使,但後來家道漸漸衰弱,到努爾哈赤時,就隻剩下了貧困。年青時的努爾哈赤,不得不經常采集鬆子和人參,到漢人的市集去賣。結果,貧窮的努爾哈赤竟因禍得福,他竟因此而逐漸受到漢人文化的影響,還學會了說漢語,並且非常喜愛讀三國演義。

後來的事實證明,《三國演義》對努而哈赤的影響,一點也不比在他近千年後對紅色政權的創建者毛澤東差去絲毫。

1583年,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父塔克世在一次探親的途中被明朝的軍隊妄殺。當時二十五歲的努爾哈赤繼承了父親遺留下來的十三副鎧甲,開始招兵買馬,發展自己的力量。他繼承了祖上的品德,善待士卒、作戰非常勇敢,又因為一部《三國演義》,使他學到了很多與敵鬥爭的謀略。不久,努爾哈赤吞並了女真族的其它部落,又征服了鄰近的幾個部族,勢力空前壯大。1616年,努爾哈赤終於再次重新建立起屬於女真人的國家,並且仍然象早年的女真人領袖完顏阿骨打那樣,還是定國號為金。

為了與1115年完顏阿骨打建立的金國區別開來,曆史上稱努爾哈赤建立的金國為後金。

後金建立後,努爾哈赤亮出利劍,公開與明朝為敵。

1618年,努爾哈赤列舉了對明朝的“七大恨”,向明朝發誓,要報明朝無故殺害祖父父親的仇恨。誓畢,努爾哈赤率領兩萬多軍隊,前去攻打明朝邊關;明朝前來抵抗的軍隊,共有八萬多人。兩軍在薩爾滸相遇,兩萬對八萬,五天的激戰之後,金軍殲滅明軍約六萬,明軍慘敗。

這,就是有名的薩爾滸之役。一仗下來,勝利的努爾哈赤趁勝追擊,接連奪取了遼寧、沈陽的廣大地區。1621年,力量很快壯大起來的努爾哈赤遷都遼陽,興建東京城。1622年,努爾哈赤再大敗遼東經略熊廷弼和遼東巡撫王化貞,奪取明朝的遼西重鎮廣寧。1625年,努爾哈赤遷都沈陽。

可是,在接下來的一年,1626年1月的寧遠之戰中,努爾哈赤卻遇上了明朝守將袁崇煥的新“玩藝”——葡萄牙製的紅夷大炮。當努爾哈赤的鐵騎正勇猛向前時,一顆顆炮彈從天而降,鐵騎們在炸雷般的巨響中驚慌失措了,他們頓時就沒有了往昔的自信和勇氣,很快在隨之而來的滾滾濃煙中作鳥獸散。袁崇煥趁勢發起衝鋒,終取得了與後金人交戰史上最輝煌的第一次勝利

戰無不勝努爾哈赤敗了,在這次戰鬥中他受了重傷,而受傷最重的,還是一顆高傲的心。戰後他不得不兵退兵盛京,與他一樣熟讀《三國演義》的袁崇煥並不就此放過他,而是派來使臣,帶著禮物來向努爾哈赤“致歉”說:“老將橫行天下久矣,今日見敗於小子,豈其數耶!”

麵對袁祟煥的諷刺,身受重傷的努爾哈赤想到了《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三氣周瑜”,他想不上當,盡量克製自己,備好禮物和名馬回謝,並約定再戰的日期。表麵雖做得比周瑜好,但心裏的懣恚,還是讓努爾哈赤很快為之而付出了生命。重傷加之整日地悒悒不自得,在肉體和精神受到雙重創傷的慘況下,這位繼完顏阿骨打之後的又一位女真人大英雄、沙場老將努爾哈赤,終於鬱鬱而終。

這是1626年8月11日,努爾哈赤雖然死去,他建立的後金國仍然安在,誰來繼承統治呢?

早在4年前,1622年3月,努爾哈赤對此就作了安排,他發布了一個八大貝勒共治國政的“汗諭”, 定下了他死後的後金要實行八和碩貝勒來共治理國家的政策方針。規定以後推舉的共主稱國主,不稱汗;八旗貝勒稱王,而且對國主擁有立廢的權力。在努爾哈赤生前,他強調一切必須聽從汗的命令;卻規定他死後,國主必須聽從八王的意見,如不聽從,八王可以更換。在努爾哈赤生前,朝中的大臣,是由汗來任命;卻規定他死後,這事要倒過來,即由八大王共同議定朝中大臣的任命。

“貝勒”是女真貴族的爵位名稱,這一詞在女真人中出現,是在努爾哈赤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之後的1593 年,當時擁有“貝勒”稱謂的除了他本人就隻有他胞弟舒爾哈齊。此後,“和碩貝勒”就呼之而出了。和碩在滿語中為“隅、角”的意思,在蒙語中有“纛頂”的意思,引申為以軍旗為標幟的一級軍政組織,正因為如此,清初和碩貝勒又被稱作旗主貝勒,級別在親王、郡王之下,排第三等;但是在後金國初期,和碩貝勒卻是最尊貴的稱號。

努爾哈赤安排共治國政的八和碩貝勒,指的是當時的八旗八個旗主。這樣的安排,拋開其強烈的血緣色彩和利益分配,倒是有著很鮮明的“集體領導”性質。努爾哈赤之所以對他死後金國的統治者會作如此安排,完全是由於他生前看到的代善、皇太極、多爾袞、多鐸等爭奪汗位的現實所至。

努爾哈赤為此費盡心血地設計出這麽一種政治體製,其最主要的好處就是想自己死後能避免大汗的繼位者可意運用至高無尚的權力,來殺戮自家兄弟,同時也可以避免家族內部的自相殘殺。八大貝勒共治國政的體製,采用八旗旗主聯合主政的形式,強調“同心謀國”,共議國事。在政治上,國主與八和碩貝勒處於平等的地位,國家大事的決策,軍事義務的承擔,掠獲品的分配,司法權的行使,都要經過八家共議才能決定。而經濟上的一切利益,也要堅持“八分”的分配原則,即:“八家但得一物,八家均分公用,毋得分外私取;凡軍中所獲之物,毋隱匿而不明分於眾,當重義輕財。”

如此一來,似乎後金國隻能是集體領導了,在這當時,自然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過來的曆史己經演繹得很清楚:誰的實力最大,誰就來做主人,包括努爾哈赤自己。他集體領導的規定,似乎有些像一個小偷教他兒子要拾金不昧一樣,這顯然很難辦到,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可由誰來做努爾哈赤後的金國統治者呢?當時有勢力來爭奪國主之位的,主要就是四大貝勒。

首先是大貝勒代善。他是努爾哈赤第一個大福金佟佳氏所生,長年統兵作戰,是個智勇雙全、屢建奇功、叱吒風雲的英雄,位列四大貝勒之首,轄有正紅、鑲紅二旗,佐父治國理政,並且,他還有五個能征慣戰的兒子和親侄子,一個個都是英勇善戰的猛將。在當時的八旗貝勒中,代善的勢力最大,沒人可以與他抗衡。

二貝勒阿敏,作為為鑲藍旗旗主,勒阿敏在建立後金國過程中,南征北戰,屢建功勳,作用巨大,他的弟弟齋桑古和濟爾哈朗,都是統兵轄民的“執政貝勒”,勢力很不小。勒阿敏本人,野心勃勃,素有割地自立為國主的想法,很不願意屈居於諸弟之下。

三貝勒莽古爾泰是努爾哈赤第二個大福金富察氏之子,是正藍旗旗主,同母之弟德格類也是有權有勢的“執政貝勒”,加之他生性魯莽,愛生事端,有很強的爭當國君願望。

四貝勒皇太極競爭實力也不容小覷,他智勇雙全、機警聰睿、善用權術、功勳卓著、人緣極好,除了把持著的正白旗,與嶽托、濟爾哈朗、齋桑古、德格類等貝勒和額爾德尼巴克什、烏爾古岱督堂等八旗高級官將,都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然而,從另方麵說:大貝勒代善與大妃納喇氏有曖昧關係,這種欺君蔑父的行為,使他在諸王中威信大降,為此努爾哈赤生前已廢除了他的繼承權。二貝勒阿敏,隻是努爾哈赤的侄子,按製非嫡子是不能繼承汗位的,何況他又參予過父親舒爾哈齊的分裂叛逃的活動。三貝勒莽古爾泰,生母繼妃富察氏由於“竊藏金帛”得罪而死,因生母一事在政治上受到嚴重影響,加上他本人性情粗野,擁護的人也很少。從這方麵一比,又似乎隻有四貝勒皇太極綜合實力最強,無論是政治眼光、軍事才能和個人威望都在眾貝勒之上。

可是,軍勢力量可以改變一切,僅有這方麵的優勢,皇太極還是很難成為新汗,因為代善這時的勢力最強、威望最高、年齡最大,他要來爭汗位,其他貝勒是反對不動的。何況,在這樣的爭奪大位中,手段、陰謀、心計,有時也會起很大的作用。

然而,一切對皇太極不好的可能都被聰明透頂的代善替他化解了。對幾個弟弟的性格、抱負、才幹、勢力和當時的國情,代善都太過清楚。

阿敏素有野心,莽古爾泰桀傲不馴,皇太極胸懷大誌,還有其他的小貝勒,阿濟格剛強好鬥,多爾袞不願甘為人下……這些家夥,都是很難製服的。

在代善看來,如果自己來做汗,是無法使他們如同汗父在世那樣聽從國主管轄的。還有更麻煩的是,金國半年前兵敗於寧遠城下,士氣不振,汗父晚年的弊政又激起遼民強烈反抗,“叛逃不絕”,田園荒蕪,百業凋敝,糧食奇缺,物價騰貴。現如今的金國,麵臨的是四麵強敵虎視眈眈,明朝遼東的巡撫袁崇煥正利用寧遠大捷,廣修城池,趕造軍械,訓練士卒,欲圖乘機反攻,收複失地。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領取明帝上百萬兩銀子,聯明反金。朝鮮久欲助明反擊,支持明平遼總兵官毛文龍。

這種內外交困的艱難重任,代善深感自已是擔當不起的。更何況,還有汗父確定的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方針,這樣來治國,到時候大家遇事意見相佐,怎麽能迅速反應,做出決策!

明白了這一些棘手的事,勢力最大、最有可能繼承汗位的大貝勒代善,作出了一個讓人始料不及、但又十分明智的、唯一正確的決定:他想讓自己在這矛盾錯綜複雜、形勢十分緊張、人心惶惶的時期中做一個旁觀者,於是莊重提議:請大家推舉四貝勒皇太極為新汗。

在諸貝勒大臣齊聚於朝堂,商討立汗一事時,代善首先發言,對諸貝勒大臣說出了他擁戴皇太極的原因,稱讚皇太極不但“深契先帝聖心”,而且“才德冠世”,然後 對皇太極說:“你的智勇遠勝於我,你應該做汗。”

有身為長兄的代善的鼎力支持,眾貝勒當然齊聲讚同。就這樣,皇太極被擁舉為後金汗,開始行使汗的權力,主持金國的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