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兵不刃血地奪取了政權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是個喜慶的日子,後周的君臣正歡聚一堂朝賀新年時,突然有人來報:

遼國與北漢聯軍前來入侵!

後周,是五代之一,公元951年由郭威所建。公元954年,周太祖郭威病死,因沒有親生兒子,臨終前立囑養子晉王柴榮繼位,為周世宗。

周世宗是五代少有的英明君主,繼位後大敗北漢、進攻南唐、攻擊遼國,奪回燕雲十六州的兩州。公元959年,周世宗親征收複北方失地,接連陷了三關,正當乘勝追擊時卻突然病倒,撤退回開封後便一病嗚呼。臨死前,他封七歲的兒子柴宗訓為梁王,將輔國的任務交給魏仁浦、王溥、範質、韓通等打理。

梁王學齡兒童時即位,稱為恭帝。按照中國朝廷的貫例,幼皇即位,自然是權臣謀逆的最佳時期,趙匡胤毫不客氣並且迅速地抓住這個難得的機遇。事實上,根本就沒有什麽遼國和北漢聯兵入侵,這一切完全都是趙匡胤瞎編的,是他奪取君權的第一步。

然而,七歲的恭帝柴宗訓卻信以為真了,極謙虛地去征求了宰相範質、王溥等輔政大臣的意見,大家絞盡腦汁地考慮之後一致認為:應該趕緊出兵迎敵,否則打到京城來就不好了。於是,皇上下旨,令趙匡胤領禁軍前往迎敵。

心裏樂悠悠的趙匡胤,表麵上還是像以前那樣神色嚴肅地接受了任務,帶領部隊出發。

人的一生,很少有從頭至尾都如意的,反過來亦然。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本是河北省涿縣人,參軍入伍後,五代初時曾率五百騎兵援助後唐莊宗李存勖,把後梁朱溫的軍隊殺了個落花流水,為建立後唐立下赫赫戰功。為此,李存勖很喜愛他,讓他留典禁軍。

926年,李存勖在兵變中被殺,趙弘殷立即受到冷落。第二年(927年),趙弘殷的妻子杜夫人在洛陽夾馬營分娩,生下一個兒子取名趙匡胤。之後,趙弘殷帶著趙匡胤和他的母親四處輾轉於後晉、後漢的軍隊中,雖然仍做軍官,家境卻日益艱難。

公元945年,22歲的趙匡胤與賀氏結婚成家,之後渴望能闖出一番事業,毅然外出打拚。他先去洛陽投奔父親早年的幾位好友,卻沒能從這些有些權勢的前輩那裏得到半點關懷和幫助,而是受了不少的白眼和冷遇。世態如此炎涼,趙匡胤一拍胸膛決定獨闖天下,在高僧順元和尚的指點下,他投奔到郭威的軍中。

武將家庭出身的趙匡胤,從小就愛習武,曾跟順元和尚學拳六年,並經過琢磨苦練創出三十二式長拳。這種拳,架式大而開朗,特別注重手眼身法步的密切配合與展現,打起來豪邁奔放,優美中又不失其威猛的澎湃氣勢,充分表現出北方的豪邁特性,為中國武術界“六大名拳”之一。

趙匡胤多謀善斷,為人寬厚仁慈,加上一身的好武藝,在郭威的軍中做了一名偏將。郭威當時擁兵自立,要取後漢而代之。在接連不斷的戰爭中,趙匡胤高超的武藝和多謀善斷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很快受到郭威的賞識,不久被提拔為東西班行首,做了個中級禁軍軍官。

郭威在位三年便死去,繼位為周世宗的柴榮即刻發動了直接關係了後周存亡興衰的高平大戰,在這次與北漢、契丹聯軍之間的一次關鍵性戰鬥中,後周的右軍被擊潰,情況萬分危急,許多將領開始逃命,周世宗卻臨危不懼,親自出陣,一批有膽識的將領緊跟其後,拚命廝殺,從而轉敗為勝,挽救了岌岌可危的戰局,也挽救了後周。

高平戰後,周世宗斬首了樊愛能、何徽等七十餘名臨危不前的將校,提拔了一批有膽有識敢於拚死的將領。趙匡胤在作戰中表現得智勇雙全,曾建議周世宗將身邊的禁軍分為兩部:一部由張永德指揮,搶占製高點,居高臨下,以密集的箭矢壓住敵人的進攻;另一支由趙匡胤率領,從左翼直撲敵陣。結果,北漢軍隊抵擋不住突如其來的衝擊,紛紛敗退,後周軍隊這才轉敗為勝。

作為五代中罕見有作為的皇帝,周世宗不僅勤於政事,更善於發現和非常大膽地提拔有能力的將領,還十分善於駕馭他們。趙匡胤因高平大戰的出色表現,被周世宗提升為殿前散員都虞侯,領嚴州刺史。

一舉成為後周禁軍中的高級將領後,趙匡胤又跟隨周世宗南下進攻南唐、北上征伐契丹,奪取了南唐的江北,收複了契丹占領的幾個州郡,大大增強了後周的國力,為後來的宋統一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趙匡胤因在攻南唐等戰役中不斷立功,再被周世宗拜為殿前都指揮使,成為皇上的心腹大將。

959年5月,周世宗統兵北伐途中病危﹐對張永德產生懷疑,解除了他的兵權後,任命趙匡胤繼任殿前都點檢。作為皇帝親軍的最高將領,這時的趙匡胤實際上己掌握了後周的軍權。

6月,周世宗去世後,七歲的獨生子柴宗訓即位,朝中出現“主少國疑”的局麵,至使人心惶惶、謠言四起,一些忠於後周的官吏,都敏銳地感覺到趙匡胤是最可能謀逆的人。於是有人提出趙匡胤不應再執掌禁軍,更激烈的人甚至主張先發製人,及早將趙匡胤這個可能顛覆皇朝的人殺掉。可是,七歲的周恭帝隻不過改任趙匡胤為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軍權仍然握在趙匡胤的手中。

趙匡胤瓜田李下,有些騎虎難下了!

早在高平戰之後,周世宗就發覺了禁軍的弱點,在殺一些、破格提拔一些將領的同時,對禁軍進行了整頓,並且把這個重任具體交給剛提拔為殿前都指揮使的趙匡胤,由他來親自主持後周禁軍的汰除老弱、調選精壯和組建殿前司諸軍的工作。

這是個天賜良機,趙匡胤有了這樣的人事權立刻充分地利用了,他緊緊地抓住了這次主持整頓禁軍的機會,在軍隊中安插親信,形成自己的勢力。羅彥環、郭延斌、田重進、潘美、米信、張瓊、王彥升等這些趙匡胤昔日麾下的心腹之人,都通過這次整頓被安排在殿前司諸軍任中基層將領。與此同時,趙匡胤還不忘了以高級將領的身份,不恥下顧,主動與其他中高級將領聯絡感情、交朋結友。

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趙匡胤挑選了能與自己肝膽相照的石守信、王審琦、韓重斌、李繼勳、劉慶義、劉守忠、劉廷讓、王政忠、楊光義等高級將領結拜義社十兄弟,形成一個以趙匡胤為核心的勢力圈子。在周世宗去世後的半年時間裏,再經過趙匡胤的一番刻意安排,整個殿前司係統所有高級將領的職務,己經都換成趙匡胤的親信擔任了。

成功總是降臨於那些早有準備、並準備得很充分的人。趙匡胤準備好了,正好周世宗也去了!

天下不是誰家的天下,更不是哪一個人的天下!這是所有想做皇帝的人最冠冕堂皇、最豪邁、也最有說服力的話。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話,才有了風水輪流轉、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諸如此類的中國曆史現狀,以至於1000多年後,還有韶山衝裏一個農民兒子大聲喊著革命無罪、造反有理的口號最終奪取了政權。

趙匡胤的時代,是個天下大亂的時代。從早一點說,唐朝安史之亂前後直到五代十國,其間數百年時間在中國多是處在軍事將領割據一方、擁兵自重的狀況。唐朝中期以來所設立的節度使一職,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變成了一方大權在握諸侯的職位。

經過755年安史之亂的唐帝國,早已是江河日下,苟延殘喘地延續了100多年,到天祐四年(907年),最終還是被一方諸侯的梁王朱溫篡位滅亡。

其後的五代十國,在53年中,更是十分頻繁也上演著一幕又一幕功高蓋主、權傾朝野的軍事將領們兵變奪位的鬧劇。就是後周的創建者郭威,原本也隻是鄴都留守,皇帝劉承祐派他去鎮壓起義,他卻聯合起義的軍隊起兵攻陷開封,砍死後漢最後一位皇帝——年僅21歲的隱帝劉承祐,然後自己做了皇帝,建立後周。

“夢裏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在有槍便是草頭王這樣的曆史過程與背景下,手握重兵的趙匡胤有心過一把皇帝的癮,應該也屬英雄之常情。與中國曆史中其他篡位者相比,讓人欣慰的是趙匡胤似乎是最善良的,他沒有血流成河、也沒有濫殺無辜,甚至連奪權的對象也放了一碼。

按照當時的力量,趙匡胤要從後周孤兒寡母手中取得帝位,並不是件很難的事情,可如果就在京城直接動手,必然兵戎相見,一定會死很多人。趙匡胤想到了這一點,他想當皇帝,又想盡量地少死人,於是使出了謊報遼國和北漢聯兵入侵這招。

要抵禦外敵,當然得帶兵外出,兵都攥在趙匡胤手裏,趙匡胤帶走了,京城自然也就空虛了,篡位就可以兵不刃血了,這是趙匡胤的設想。為此他把周朝的部隊帶到離京城汴梁東北50多裏的陳橋驛駐紮下來,開始布崗、派巡邏隊,一派準備迎接大戰的態勢。他的親信、心腹之人、結拜的義社十兄弟,暗地裏開始緊張地活動起來。

不久,軍隊中普遍就傳開了這樣的疑問:“如今主上年幼,又未親政,我們這些人出生入死地為國家打仗,到時他能得到犒賞嗎?”

先是有問,立馬又有答了:“他一定不會犒賞我們,他還是個什麽都不懂的小孩。我們的點檢為人仗義,英武蓋世,不如先策點檢為天子,然後再去北征!”

當這些問答吸引了很多人,大家開始議論紛紛時,有威信的將軍們登高振臂大呼了:“策點檢為天子,咱們一塊去!”

於是乎,群情激昂,先是有些人這麽喊著、叫嚷著,然後是許多人,最後差不多是全部。他們像一股洶湧的江流,高聲地叫喊著、澎湃地向趙匡胤的大帳湧去。

正是旭日東升的時刻,趙匡胤仿佛剛被呼聲吵醒,睡眼蒙朧地披衣走出大帳,見一群將校個個手執兵器,列隊於廳前齊聲在喊:“諸將無主,願策點檢為天子!”

趙匡胤好像是驚駭不己,張了張嘴,卻沒能說出一個字來。士兵們擁上前來,簇擁著他,一直到了廳堂,不知是誰,竟把一件早準備好的黃袍罩在趙匡胤身上,然後眾口高呼“萬歲!”

完了有人在趙匡胤麵前跪下了,於是大家都跟著拜跪在地上。

“你們,這是要做什麽?”趙匡胤明知故問。

好友趙普雙手一揖大聲說:“主帥素來愛兵如子,此次擁立如不應允,我們這些將校兵士都將落下個大逆不道的罪名,死無葬身之地,請主帥還是應允了吧!”

“應允了吧!請應允了吧!”全體將帥齊聲呼喊,氣壯山河。

情況既然這樣,素來愛兵如子的趙匡胤隻得無可奈何地點點頭。眾人如釋負重,歡欣雀躍,又見趙匡胤擺擺手,於是大家安靜下來,睜目伸脖地聽他要說什麽。

“你們,既然要立我為天子,就必須答應我一件事,從今往後,一切聽從我的命令,有違抗的,大家共同誅之!”

這是理所當然的,眾將士異口同聲地喊:“我們願意聽點檢的命令,有違抗的,大家共同誅之!”

“好,很好!眾將士能如此,今後有榮華富貴我們共享。現在,我宣布兩條紀律:一、返回京城之後,不得搶掠,擾亂百姓;二,少帝和太後都是我之前所侍奉的,朝中的公卿大臣都是我的同事,你們不能對他們有所傷害,有違反的,一律處死!”

這兩條紀律入情入理,眾人深為感動,在一片歡呼聲中,將士們拔營而起,掉頭返回汴梁。京城中,早有石守信、王審琦等內應放出陳橋兵變的消息,而且繪聲繪色、而且還能把當時的情況講得非常詳盡。既然是將士們都己經反叛,而且又會不傷害朝中文武百官,更主要的抵抗無疑送死,大家便隻能順時而動了。

結果,待趙匡胤兵進京城時,城中實際上隻剩下副都指揮使韓通想要抗衡,隻因太過勢單力薄,讓王彥升沒費多大勁兒就殺死了他們全家,這是趙匡胤兵變中塗上的後周忠臣唯一的幾滴鮮血。就因為這,趙匡胤遺憾不己,且由遺憾遷怒王彥升,使他終身沒能再升官發財。

因為石守信、王審琦等內應的“消息”發布得很到位,文武百官都知道趙匡胤來了除了換去皇帝再也不傷及誰,於是便早早列於殿前,歡迎新皇帝登基。趙匡胤雖然搞陰謀設計時就曾想到會有這樣的結果,但這結果真來時,他還是有些驚喜,一看到範質、王溥他們那種突然間在他麵前低眉順眼的樣子,強壓住心裏的驚喜十分無奈地說:“世宗待我恩義深重,可現在將士們這麽逼我,你們說該怎麽辦?”

範質、王溥聽了,一時不知所措,正茫茫然然相互對望著,有個聲大將領聲色俱厲地叫起來:“我們沒有主人,今天大家一定要請點檢當天子!”

範質和王溥,嚇得趕快下拜主動出麵舉行禪讓儀式。人很快到齊了,卻沒有禪讓詔書,翰林承旨陶穀競順手從袖子中就掏出一份。就這樣,通過一番精心的陰謀策劃,聰明、陰險而又善良的趙匡胤,在陳橋演一出了“擁戴”戲後,收兵回營、兵不刃血地通過一種極不光彩的手段,從後周皇室的孤兒寡母手中奪取了政權。

因為趙匡胤原來所統領的軍隊駐紮地為宋州,做了皇帝的趙匡胤便改國號為宋。曆史上稱為北宋,趙匡胤轉眼從後周點檢成了宋太祖。至此,中國曆史上極不穩定、將領動輒就篡位奪權、殺得血飛肉濺的五代政治結束了,一個被趙匡胤改變了的中國封建王朝相對穩定的政治體製——中國曆史上的大宋王朝出現了。

趙匡胤是怎樣來經營這個王朝,而這又是怎樣的一個王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