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任大總統前後

徐世昌與袁世凱依別時,互道珍重,都盼望著不久就能“平定天下”,雙方再次攜手。令他倆都想不到的是,徐世昌到天津住了剛剛兩個多月,袁世凱就病倒了。

病危中的袁世凱打急電給徐世昌,請他務必來京見最後一麵。徐世昌匆匆來到總統府,見比自己還小四歲的袁世凱已經奄奄一息,由不得潸然淚下。

“菊人,你來了!來了,就好,好啊!”袁世凱斷斷續續地說。

“總統有什麽話,安排了我就去辦。”

袁世凱睜大眼,看了徐世昌很久,才喘息著吐出兩個字:

“約法!”

袁世凱自接過孫中山臨時大總統的桂冠,再到正式大總統,然後稱帝、廢除帝製,最後在一片討伐聲中死去,總共也就是不到五年的時間。可是,這其間卻“約”了兩部“法”。一部是孫中山等人為限製袁世凱的權力製定的舊約法,另一部是袁世凱為取得獨裁統治而製定的新約法。袁世凱生前隻認可新約法,他臨終前說的約法肯定指的也是新約法。

按照新約法規定,新總統由在任總統推薦,提出三個人名,寫下藏於金匱石屋中,待總統去世,取出來由受托取名單的人在這三人中推出一人任總統。

袁世凱去世後,徐世昌與段祺瑞、張鎮芳(袁世凱表弟)、王士珍等四人從金匱石屋中取出袁世凱寫下的預備總統名單,隻見名單上依次寫著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三人的名字。

黎元洪當時實力並不是最強大,他也不是袁世凱的親信,為什麽就能排第一呢?關鍵是黎元洪在西南革命黨人中頗有聲望,而且如果按舊約法辦,總統去世後也應由副總統接任,黎元洪當時是副總統,理應接任總統。

現如今,南北戰事繃得正緊,袁世凱自已生前也無法解決,知道徐世昌自然也無法解決,不能獨掌眼前的危局。袁世凱對徐世昌了解頗深,知道他可做和平年代的總統,卻絕對做不了亂世中的梟雄。既然如此,自己死後由一位在南方中有聲望的人來接任總統,對結束南北戰爭,收拾戰亂的殘局顯然十分有利。

袁世凱就這麽想的,也就這麽安排了,真可謂是費盡了心機!徐世昌想著,沉思著。

在受袁世凱之托同去取遺囑的四人中,徐世昌當時是唯一的平頭百姓,可他的資格最老,聲望也最高,大家便都來請他發表意見。

徐世昌知道:麵前的這幾位,張鎮芳屬袁世凱稱帝的“幫凶”,眼下麻煩正多,能自保就不錯了,根本沒能力來爭總統大位;而一直以來被稱作北洋之“龍”的王士珍,為人做事都是謙讓當先,也不會來強爭這個總統高位;獨有段祺瑞,被稱為北洋之“虎”,做事獨斷專行,野心勃勃,絕對想爭這個總統來做。

就個人感情來說,徐世昌與段祺瑞自然近了許多,但憑徐世昌的經驗看,段祺瑞性格剛烈,與南方一直又有成見,值此南北緊張之時登上大位,隻會把局麵搞得更亂。更何況,還有袁世凱排下的順序放在那兒。

徐世昌把這些都細細地考慮了,最後才緩緩地說道:“現在南方獨立,收拾時局是一件極其艱難的工作,依我的愚見,根據《約法》,應該推舉副總統黎元洪來繼任。”

話說出來之後,徐世昌再不言語,隻靜靜地望著他們三位。

“相國以大局為重,不謀私位。收拾殘局,確實是黃坡(黎元洪)最相適宜。”王士珍首先附合說。

“確實,確實是!”張鎮芳也連忙表態。

段祺瑞此時的心情很複雜,雖然他一直都很敬重徐世昌,認為他的話也有道理,但還是心有不甘,有些留戀總統的高位,隻是此刻已經有兩位都表態了,四人當中,自己隻占其一,要想謀得總統大位,恐怕是不可能了。這麽想著,看徐世昌的目光罩在自己身上等著回話,這才匆忙地說道:“很好,相國說得好,我與相國的意見一致。”

總統一事有了著落後,徐世昌鬆了口氣。此刻他心裏知道,袁世凱這一死,國事更加難為,外麵有南北在相鬥,內部掌控京師的段祺瑞與在南方頗有聲望的黎元洪又一定有院府之爭。世道如此,自己還是再去做閑雲野鶴吧。徐世昌這麽想著,匆匆離開北京,又回水竹村隱居。

黎元洪做了大總統之後,一直受做總理的段祺瑞操縱著,心裏十分地不舒坦。倆人在對南方是和平解決還是武力解決的問題上分歧不能調合,矛盾越來越大。沒有辦法,隻好請他們共同認可的徐世昌出麵調解。

段祺瑞信任徐世昌,是因為他們有頗深的淵源。在小站練兵時徐世昌就是他的師長,在袁世凱當總統後徐世昌又把總理的職位讓給他。而黎元洪之所以也信徐世昌,除了他敬重徐世昌的為人,還因為張鎮芳的一句話。在黎元洪繼任總統後,張鎮芳透露了徐世昌說由副總統來繼任的那句話,還添油加醋地說:“當時老段反對黃陂(黎)繼任,是東海竭力促成的。”

然而,作為總統和總理都信任的人,徐世昌還是調解不了他倆人的矛盾,最後隻好遺憾地再回水竹村。

徐世昌走後不久,黎元洪在得到辮子軍統領張勳的承諾支持後,竟然大膽地罷免了段祺瑞的總理職位。

這一來,親段的北洋軍可炸開了鍋,他們組成北洋督軍團開會,商議要擁戴徐世昌為大元帥,組成臨時政府來與黎元洪的政府對陣。

大元帥一職,於徐世昌來說,顯然是有些文不對題。更何況,真要出山,徐世昌想要做的也是總統,於是便婉言謝絕了。

張勳表麵答應支持黎元洪,實際上是想借機進京複辟帝製。後來果然這麽做了,當然也就失敗了。張勳自己成了臭狗屎不說,拖累得黎元洪也隻好下台謝罪,臨走前匆忙地給段祺瑞官複原職。

黎元洪一時之氣罷了段祺瑞的總理一職,又一念之差地讓張勳的辮子軍進京搞複辟,接連錯了兩步棋,丟掉了自己的總統之位,得利的漁人卻是馮國璋,他以副總統的身份代理大總統一職。這事段祺瑞當然非常的不樂意,但首先卻還是他提出來的。因為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地讓黎元洪下台。

可是,對於段祺瑞來說,他前麵趕走了黎元洪這隻虎,後麵又來了馮國璋這隻狼。相比而言,馮國璋比黎元洪更讓段祺瑞難受。馮國璋有野心,又有兵權,在北洋軍中,威望一點也不比他段祺瑞差。

段祺瑞早知道這些,在把黎元洪剛逼下台時,他曾想授意北方各省軍閥通電擁戴徐世昌為臨時總統,組織臨時政府,隻等召集了新國會後,就可再行選舉徐世昌為正式總統。可是,段祺瑞的計劃還有沒出台,北方的軍人就已經紛紛通電,擁護馮代總統了。

事情發展成這樣,段祺瑞隻好作罷。因為如果他再堅持,勢必引起北洋內部分裂,這在他來說,是不願看見的。還有更主要的是,他知道徐世昌是絕不允許這樣的狀況出現。

作為清廷的遺老、北洋的元老,徐世昌對昔日的恩人還是有情義在的。清室現在隻享有些許優待條件,這是人力所不能扭轉的事情;北洋如今掌權,內部當然不能分裂。

袁世凱死後,徐世昌在北洋中的資曆最老,又淩駕於各派之上,無論是做大元帥、當臨時總統,在他都會損害居各派擁戴的超然地位。更何況,徐世昌最不願意看到袁世凱創就的北洋大業毀在自己手中。因此,當馮國璋就任後向他詢問南北和解一事時,他對馮國璋說:

“當前首要的事情,就是鞏固本派團體,這樣對外才有實力,有實力然後才可言調和。”

徐世昌的話發自肺腑,意思也很明白:北洋內部,必須統一。馮國璋聽了,當時也為之心動,遺憾的是,他與段祺瑞終究還是不能捏到一塊。

爭鬥的根本是段祺瑞本是總理卻要享受總統的權力,而馮國璋身為總統就要擁有總統的權力;爭執的事件還是如何處理南北戰爭。馮國璋想聯合西南勢力,作為外援而強大自己;段祺瑞則想通過與西南的戰爭把自己的勢力滲透到馮國璋掌控的地盤上去。

馮國璋和段祺瑞,一日比一日更加水火不容。在與段祺瑞的鬥法中,馮國璋顯然比黎元洪高明許多。段祺瑞堅持要戰,他就讓他去戰,暗地裏卻唆使範國璋、王汝賢他們撤防,就這麽把長沙給戰掉了。段祺瑞首戰失利,隻剩了下台一條路。

馮國璋棋高一著,拿下段祺瑞,讓王士珍出麵來組建內閣。徐世昌得知此事,對王士珍說:“政見不合,也不能使用陰謀,導致團體破裂,將成北洋罪人。若是立誌要和平,應該開誠公布地去做。”

王士珍聽了徐世昌的話,再無心去組閣。

段祺瑞1917年11月19日辭去國務總理一職後,更加積極地策動督軍團,致使軍中高呼主戰。馮國璋無奈,隻好於12月18日再次請出段祺瑞,特派他督辦參戰事宜。

段祺瑞有了督辦戰事的權力,卻並沒有放棄對馮國璋的進攻,而是更加猛烈。因為有了一次被迫下野的經曆,這次段祺瑞準備用和平選舉的方式使馮國璋下台。

為達此目的,段祺瑞通過一番努力弄成一個由他把持、官僚政客組成的“安福係”,準備通過這個派係來把持今後的國會選舉,把馮國璋選掉。而眼下,段祺瑞需要重掌內閣。比較而言,這事還不太難,在上竄下連活動一番後,到3月19日,以曹錕(直)、張作霖(奉)、倪嗣衝(皖)等為首,十五省聯電請求段祺瑞來重新組建內閣。

徐世昌了解這事之後,命令田文烈去勸告馮國璋:一定要以團結為重,此時若不讓段祺瑞重出組建內閣,一定會引發兵變。

馮國璋聽了,無可奈何,隻好在23日請出段祺瑞,複任他為國務總理。五天以後,段祺瑞的第二次內閣組建完成。到8月20日,新的國會成立,段祺瑞把持的安福係為第一大派係。

1918年,在選舉民國第二屆總統的時候,段祺瑞與馮國璋互不相讓,矛盾越來越尖銳,爭鬥越來越激烈,徐世昌兩麵勸說:“不要自己把北洋弄得四分五裂,讓別人鑽了空子。”

可此時的段祺瑞與馮國璋都鬥紅了眼,誰也聽不進去,仍然猛鬥不已。北洋團體實,已經四分五裂。徐世昌再也忍耐不住,站了出來,指責段祺瑞與馮國璋說:“事情弄到這般田地,危害了北洋團體,你倆都有推卸不掉的責任,都應該作出犧牲了。”

徐世昌的話很明白:馮國璋與段祺瑞使北洋分裂,雙方矛盾又無法解決,為維護大統,雙方都得退下,至於誰來接掌他倆退後的空位,徐世昌沒有往下說。這在別人心裏,已經是很明白的事。

段祺瑞與馮國璋鬥來鬥去,都是平手,此時他也知道取代不了馮國璋,唯一的願望是拉馮國璋一道下台,於是公開表示:徐世昌做了總統,自己不做副總統,如果馮國璋也同意不做副總統,他願與馮國璋一同下台。

馮國璋是不甘心被段祺瑞拉下水的,可情況如此,讓北洋的精神領袖徐世昌來做總統,已是人心所向、軍心所向。段祺瑞這股龐大的勢力都持這樣的觀點,新疆督軍楊增新也曾發出了軍人的心聲說:“武戲演幾出,文戲亦應演幾出。若盡演武戲,則人人皆不欲觀之矣。”

就是北洋的錢老板梁士詒,他就任參議院議長的第一個條件,就是選徐世昌來做大總統。而參議院副議長朱啟鈐,就更是徐世昌的影子了。就是不太容易服人的奉係勢力頭目張作霖,對徐世昌來做總統一事也吹棒得十分利害。

有兵權的總統們爭鬥得太久,讓大家都煩透了、厭膩了,渴望讓一個無兵權的徐世昌來做總統,這已是大勢所趨。馮國璋明白了這一點,隻能長歎一聲說:“新國會選舉的總統,如果是東海(徐世昌),我竭力讚成……退職以後,我不住京城,也不留天津,將歸河間故鄉,耕種自活。”

如此表態之後,1918年10月7日,馮國璋辭職。第三天,段祺瑞也遞交了辭呈。而在此之前,徐世昌已經在出席總統選舉大會的436名議員中以425票獲選。

1918年10月10日,徐世昌這個文人,終於正式登上了亂世民國的總統寶座,當日即任命如同自己影子的舊屬錢能訓代理國務總理。至此,民國政府與國務院大權,統統掌握在徐世昌手中。

徐世昌當上了總統,他必須處理好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要謀求南北的和解,結束內戰。為此,他使出了渾身解救,卻都沒什麽效果。在位近三年後,直奉大戰暴發。在獲勝的曹錕一再逼宮之下,徐世昌隻好離開總統府,遷居英租界,結束了近四年的總統生涯,也結束了40餘年的從政曆程。

徐世昌出身翰林,博學多才,文章詩詞書畫,樣樣精通。退隱後,他創作質量上乘的詩詞5000餘首,楹聯一萬餘對。在北京班大人胡同,他還設立“徐東海編書處”,編輯《清儒學案》208卷。為此,除了政治家,國學大師的稱謂,徐世昌也是當之無愧的。

徐世昌退隱之後,名聲依在,1933年,日寇想借徐世昌的名聲,請他出來組織偽政權,被斷然拒絕。1939年春,徐世昌患**炎,需去北京治療,因怕被日人劫持,徐世昌堅持不去,不久病逝,終年8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