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坐龍椅6

人生一世, 有些片段當時看著無關緊要, 事實上卻牽動大局。人的一生其實都隻要走兩步路:一步是不斷地產生需要, 另一步是使需要得到滿足, 惟有腳踏實地的智者能夠走到第二步。

149、

劉伯溫把這一切都看在眼裏,暗自佩服朱元璋的高明,他既不同意武將們的意見,卻又能平和地引導他們來按自己的意見去辦。但想到此關係如此大局之戰,朱元璋並不專門來征求自己的意見,不免有些傷感。

“朱元璋勝算已定,自己看來有些多餘。”回到聚賢館,劉伯溫想:自己從小就胸懷大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長大後,苦學苦思,也確是滿腹經綸,文武兼備,不但上通天文,下曉地理,又秉承江南文名。卻不料元朝官場腐敗,政治黑暗,隻好憤然離之遠去。隱居生活,故然寧靜,邀二三知己,拎酒揣棋,爬山涉水,來到深山。藍天作屋,青草當席,一住就是十餘天。可是,一幫子文人墨士,就是與世隔絕,也總能把外麵的情形描繪在心。記得那次到五華山中,與一好友張悅對飲之時,張悅曾說:

“伯溫,你今日如此自在,難道隱跡山林,終老林中真是你平生之誌嗎?”

劉伯溫端著酒杯,送至唇邊,聽張悅此言,不由感慨萬千,“砰”地放下酒杯,十分激動,道:

“知我者,張悅也。我現在虎落平陽,無用武之地啊!”

“可如今外麵群雄爭霸,你何不去擇良主而謀大業。”張悅說。

“好一個群雄爭霸。可是,誰是真正的英雄呢?徐壽輝,庸庸無為;劉福通,無經國之智?張士誠,貪富貴享受之徒……與其下山後跟著這些人,倒不如就此終老於柳林山泉之中了”

“我知你是明珠在匣,待善價而出世。相信這天下之爭,終會引出個真英雄來,一統乾坤;不然,終不就長此以往,窮爭下去?”張悅說。

“唉!”想起以往,劉伯溫不由深深歎了口氣。如今果然是出了位真英雄,一統乾坤,相信他是用不了多久的。自己曾竭盡全力,關鍵時刻,給他以決定性的幫助。可這個人,要用你時,倚重非常,身家性命,也敢斷然全托咐於你,但事過境遷,則又將你撂在一旁,全不當一回事。從前,自己的世界是多麽無邊無際,縱然隱居,也能夠豐富多彩;可如今自己的世界全為朱元璋一人所左右,變得越來越狹窄。作為謀士,也真是可悲,隻能為他人去謀,隻能從他人之命。前之大謀之士,諸葛亮、張良不都是這樣地走完自己的一生。看似風光得很,其中苦澀之味,可又有幾個能知?難怪朱升丟下幾個字,便毅然離去,倒是讓朱元璋敬佩在心,常與人提起!劉伯溫又想到自己的母親,原想接她到南京來住,現在看來,大可不必,自己何去何從,倘在未知。還是去看一看母親。想到這裏,劉伯溫便去了吳王府。

馬秀英與郭麗兒都要同去濠州,因那兒有她們義父與父親的遺骸,是她們的故鄉,所以朱元璋特許她們二人同往。吳王府顯得有點兒忙碌,獨有朱元璋,似與這些都毫不相幹,坐在花園亭中,麵對眼前波光漣漣的湖水,似見非見,劉伯溫走到身邊,也不曾發覺。

“伯溫騷擾吳王了。”劉伯溫久立於朱元璋之側不見他有反應,這才輕聲言道。

“是軍師?!”朱元璋似乎非常高興,說:“來得真好!我正在想,此次討伐張士誠,為爭取民心,激勵士氣之見,是不是要寫一篇‘討伐令’?”

“這個,應該。”

“這樣的文章,除了軍師,恐怕再無人能勝任。”朱元璋說:“就請軍師辛勞,寫一篇‘討伐令’。”

“用什麽年號?”

“還得用龍鳳年號。”

“好罷,我這就回去寫。”

“有勞軍師了,待我拿了濠州回來,再頒‘討伐令’,全麵進攻張士誠。”

“吳王放心,待你凱旋回來,我一定將‘討伐令’交給你審定。”

“好!軍師來,是否有什麽事?”

“沒,隻是想來看看。”劉伯溫獨自一人時感慨了老半天,似有一番話要對朱元璋說,沒想到見了朱元璋,竟然撒了個謊匆匆回去,心中很不是滋味。

150、

劉伯溫匆匆離去,馬秀英在一旁看在眼裏,過來提醒朱元璋說:“軍師這次來,一定是有事找你。”

朱元璋點點頭,問馬秀英:

“他會有什麽事呢?”

“八成是私事。”馬秀英肯定地回答。

“待他寫了這篇‘討伐令’,他的事,我都會答應的。”

“還是留著他好。”馬秀英說。

“你認為他是要離開我?”

“他的才智、學問,是你身邊的人都比不上的,可如今還是個沒有實職的軍師。”

“你道他也想要頭銜?”

“男人,我看是。”馬秀英肯定地說。

“這好辦,待從濠州回來,讀了他的‘討伐令’,我乘勢給他個官就是。”朱元璋說完,心想:這些文人,嘴言清高,骨子裏還是思謀虛名虛利。

去奪回濠州城,朱元璋原是要堅持自己打頭陣,經不住李善長、徐達等人的勸說,還是將這份打頭陣的功勞讓給了常遇春。他帶了李善長、李文忠、沐英隨後。

又到了金槍河邊,往前五十裏,便是濠州城,常遇春正在組織攻城。往右去,隻有十幾裏,繞山沿嶺一條小道盡頭,便是太平鄉,是他朱元璋出生的地方。記得當年郭元帥死後,為了逃避郭天敘的殺害,他與馮國勝、湯和連夜逃到這裏歇息。如今,馮國勝去了;郭天敘在南京被殺;郭天爵在濠州破城時戰死……這些人的死,似乎都與他朱元璋有關。可是,這絕不是我朱元璋的錯。

朱元璋清楚地記得:在這兒,他曾看見一位婦人,後來又看見一位行乞的老漢,他還給了這老漢一些碎銀,那可是當時他身上僅有的碎銀……

“如今天下百姓太苦了,待我當了皇帝,他們一定會過得好些。”朱元璋一時思緒萬千,禁不住勒馬於山前不動。後麵浩浩****的大隊人馬,一時仿佛都凝住了似的。馬秀英掀開轎簾,緩緩地走到朱元璋身邊,說:

“元璋,是不是先回家看看?”

上次到這裏時,家裏除了墳墓,還有少年時的朋友。如今,朋友們都跟隨了自己,有的已戰死沙場,自己家裏剩下的,就隻有了墳墓。可是現在,似乎還不是麵對那些墳墓的時候。

這麽想著,朱元璋搖了搖頭,卻還是一動不動,似乎象是在等待什麽。

山那邊的小路上,終於冒出來一群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小。漸漸地走近了,朱元璋這才發覺他們衣衫襤褸,身背羊皮鼓,手拿破碗,連年紀還剛過二十的,也柱著一根棍子。

總是討飯!這不能怨天、怨地,隻能怨自己,本王不是也討了三年飯,可現在……我靠了什麽,還不就靠自己?!朱元璋想到這裏,便失去了往日裏對這些人的那許多同情與憐憫,開始有些兒反感這些人。他突然縱馬向前,駛向這群人,身邊的李文忠、沐英諸將帥都緊緊地跟隨著。小路上冒出來的這群人,立刻嚇得呆在那兒。

“我們沒錢……我們不是土匪……”一位膽大的中年人,操著濃厚的鳳陽鄉話說。

誰說你們是有錢人?誰說你們是土匪?朱元璋心裏覺著有些好笑,瞧著這中年人說:

“你們為什麽還討飯?”

“打仗,沒法種地。”

是啊,去年風調雨順,應該有個好收成。可是……朱元璋極嚴肅地回過頭來,對李文忠等說:

“聽到了沒有,是戰爭讓他們去乞討,誰能結束戰爭?是我們!我們要盡快結束這場戰爭,要打幾個大的漂亮仗。”

“有吳王的英明神武,我們一定能盡快結束這場戰爭。”李文忠說。

151、

朱元璋領著李文忠等,往濠州方向沒走多遠,有探馬飛馳來報:

“稟吳王,常元帥已拿下濠州城,正在城門口恭迎吳王。”

“好、好、好!這麽快?我們走罷。”朱元璋說著,勒回馬頭,向濠州衝去,一群人緊緊地跟著,浩**而去。

快到濠州城時,便有一隊人馬迎頭趕來,走進一看,原來是常遇春著他的一隊親兵。

“吳王一路辛苦,常遇春迎吳王進濠州。”

“這麽快就拿下濠州。”朱元璋明知常遇春一去,濠州即刻可以攻下,但還是誇讚說:“真不愧我的常將軍。”

朱元璋在眾將帥的簇擁下來到濠州,城外早已候著許多恭迎的文武百官及老百姓。這不由得朱元璋想起自己剛進濠州城時的情景:三個和尚,提了十二顆元軍的腦袋,在城門外,受到守城人的百般刁難,但郭子興還是見了他,而且一直就對他很好。是那十二顆人頭的作用,卻也虧了他能賞識自己,更何況,他還將自己的兩個女兒都給了自己……這麽想著,朱元璋回頭看看馬秀英與郭麗兒,揮一揮手說:

“我們還是先去看看郭元帥!”

郭麗兒聽了,感動得差點要哭出來。馬秀英很鎮定,委婉地勸道:

“吳王一路勞累辛苦,是不是明天再去?”

“到了濠州,我不去見見他,這心裏……”朱元璋指指自己的心,顯得非常痛苦,說:

“郭元帥對我有知遇之恩,又把你們兩位給了我……走罷,先去看看他們。”

李文忠、沐英等一幹武將,聽了都非常動心。大家掉轉馬頭,跟在朱元璋身後,沿著城牆往西北,來到一座荒涼的山丘。這裏並排著兩個小小的土包,這便是郭子興夫婦的墳墓。

朱元璋注視良久,下馬近前,雙膝跪下。

“郭元帥、郭夫人,我朱元璋來看你們啦。”朱元璋說罷淚如雨下。眾將帥跟著跪在朱元璋的後麵,也都紛紛落淚。郭麗兒忍不住,撲上墳頭,哭喊起來。馬秀英上前勸說,想起郭子興夫婦對自己的種種好處,也禁不住哭起來。李善長見了,上前說:

“兩位夫人節哀,吳王一路勞頓……”

馬秀英與郭麗兒止了哭聲,回頭看看朱元璋,雙雙轉身將朱元璋扶起。郭麗兒淚眼望著朱元璋說:

“我想在這裏給天敘、天爵各造一墓,讓我的兩位哥哥守在父母身邊。”

提起這兄弟倆,朱元璋有些不高興,但他們畢竟都是因他朱元璋而死的,如果不是誘導天敘去攻南京城,如果能派出支部隊去增援濠州城,他們是不會死的。可是,他們如果都不死……

“我這裏有天敘給我的一個鐲子,天爵給我的一個金釵。”郭麗兒見朱元璋久久不吭聲,隻當他是在考慮葬個什麽東西好,便從身上拿出兩位哥哥在她出嫁時給她的禮物說。

“好吧,就把它們葬在這兒。”朱元璋說完,匆匆地轉身上馬,對沐英說:

“你給我把郭元帥的墳墓好好整一整,到時我還會再來祭拜,眾將士們都辛苦了,跟我回去罷。”

馬秀英去扶郭麗兒,說:

“我們走吧。”

“我等安葬好天敘和天爵的墳墓再走。”郭麗兒說。

馬秀英去看朱元璋,想讓他勸勸郭麗兒。

“他們兄妹情深,就讓他呆會兒再回來。”朱元璋說完,扭轉馬頭,往濠州城奔去,眾將帥忙著跟上,簇擁在朱元璋身後。縷縷塵埃揚起,又漸漸地落下,一切歸於平靜,人已沒個影兒。

從濠州回來,朱元璋趕緊召集文武百官,商討剿滅張士誠之事。他原以為劉伯溫恨張士誠,會寫出很出色的‘討伐令’,看了之後,感到不是很理想,而自己一時又無法修改,隻好默認了,在商議對張士誠的討伐之前,朱元璋讓劉伯溫先念念這篇將在全軍將士麵前宣讀的“討伐令”。

“張士誠不仁不忠,無情無義……”劉伯溫宣讀道:“其罪孽深重,主要有八條:為民之時,凶殺富豪,行劫於江湖,聚凶徒於海島,壟斷鹽貨,牟取暴利,此為不仁,其罪一也;被我圍於杭州,詐降於元,又實叛之,此為不忠,其罪二也;趁我與陳友諒交戰之際,掠我城池,擴其領地,此為無情,其罪三也;以一鹽販身份趁亂起事,竟然稱王,此為無義,其罪四也……”

152、

李善長聽劉伯溫的“討伐令”,心裏暗自吃驚,心想:那罪二,不是在替元朝抱屈嗎?他張士誠叛元,作為罪狀,朱元璋能接受嗎?尤其是罪四,鹽販子身份不能稱王,那吳王又……

想當初,就是反擊陳友諒之前,吳王以農民起義領袖自居,但攻打的也是農民領袖,不免未能自圓其說,於是以一統天下為口號,這樣不僅靠了窮人,更靠了地主、豪紳的支持,這才有了今天的局麵。可是,也不至於替元朝抱屈,更不至於譏諷鹽販子稱王之事啊!這吳王能讚同麽?

李善長這麽想著,抬眼去看朱元璋。朱元璋滿臉帶笑,用鼓勵的目光看著自己。李善長明白,這是在告訴自己,朱元璋完全讚成劉伯溫的‘討伐令’,讓李善長帶頭支持。

“依微臣之見……”李善長苦苦地思考著說:“‘討伐令’訴說了張士誠的罪狀,有利於激發士氣,尤其是‘付伐令’最後強調,張士誠罪孽深重,隻在他一人,其部下文武官員,願意投降者便有官做,這可以瓦解其軍心,爭取張士誠部下投降,減少我軍的傷亡……軍師的‘討伐令’,不愧是大儒者之手筆,令微臣佩服不已。”

李善長說完這些話,已是額上冒汗,他去看朱元璋,朱元璋朗聲哈哈大笑。

“大儒者之手筆,丞相評價得妥當。”朱元璋說:“本王令,此討伐令即刻發往三軍,以激勵士氣,同時,從今日起,全麵出擊張士誠,將他徹底消滅。”

“吳王深謀遠慮,勝算在胸。我想為激勵士氣,鼓動三軍,出發之前,來個大型閱兵式,以振吳王軍威,效果可能會很好。”

“對,這事就請先生著力安排,不知何時為宜。”

“大吉大利之日,就在後天。”

“好罷,諸將聽令,回去速作準備,參加後天的大閱兵。一應具體事宜,全聽先生安排。”朱元璋說。

第三天,鑼鼓喧天,旌旗飄揚,刀光閃閃,閱兵開始。十二萬大軍聚集於玄武湖畔,鋪地無邊,齊整威武,大步向前。朱元璋身著紫袍金甲,高立於閱兵台上。李善長、徐達、常遇春、李文忠、劉伯溫、汪廣洋等文臣武將環圍左右,兩千衛兵,守護其旁。

精悍的隊伍走過閱兵台進,精神格外**,齊聲高呼:

“討伐張士誠,一統大乾坤!”

語氣慷慨激昂,萬人呼來,氣壯山河,震天動地。朱元璋聽了,心情激動不已。這是李善長的精心安排。在朱元璋看來,要論謀略,李善長雖不及劉伯溫,但對李善長,有種親切與放心的感覺,而對劉伯溫,則就恰好相反了些。

雄壯的隊伍在鬆樹搭成的撿閱台下走了足足一個上午,朱元璋一點也沒有感到疲倦,看著那前不著頭,後不著尾的隊伍,心裏充滿自豪。這些人,都按自己的意誌行動,按自己的令旗前進或後退……他第一次感到自己是這麽的強大,這麽的有力量。

朱元璋心裏突然出起一個想法,他要看一看自己的力量,看一看這些士兵的服從程度。他偏過頭去,對左邊的徐達耳語了一陣。徐達立即上前,從指揮官手中接過黃旗揮動一下,正邁步向前的士兵們都停下來,象雕塑一般佇立在原地。徐達再揮動綠旗,士兵們整齊的向左轉去,背對撿閱台,他們前麵二十步外,便是萬丈的溝壑。徐達讓司號員吹響了衝鋒的號令,士兵們立刻向前衝去。十步……二十步,有人掉進了溝壑,後麵的人還是堅定地向前衝去……待朱元璋下令敲起鳴金鼓進,已經下去了上百人。

“這是誰帶的兵?”朱元璋神情嚴肅地問。

“周德興。”

“好,升周德興為左翼大元帥。他所帶的士兵都升一級,從中挑出一千,充實我的衛隊。”朱元璋說:“有這麽好的將帥,這麽忠勇的士兵,何愁張士誠不滅,天下不一統?”

第二天,朱元璋下旨:由徐達任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二十萬,去奪取杭州、嘉興、湖州等地。

徐達與常遇春商議,給常遇春八萬人馬去取湖州,自己率兵十萬,圍攻杭州,讓胡大海率兵三萬去攻嘉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