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爭天下2

皇帝雖然擁有權力和尊榮,權力尊榮也擁有皇帝,一但權力尊榮失去,皇帝便不再是皇帝,等待他的,隻能是新的權力尊榮者的隨意安置。

111、

元軍趁著朱元璋大戰陳友諒時擊敗了劉福通的軍隊,又讓投降的義軍張士誠圍得劉福通部下吃死人,而朱元璋則趁元軍圍殲劉福通之時大敗陳友諒的軍隊,一舉攻下池州、安慶、南昌,將陳友諒逼退到武昌。

這時,朱元璋已感到精疲力竭,身心憔悴。再過去,便是陳友諒長期經營的老巢,要打恐怕沒那麽容易。陳友諒畢竟是當今各路軍中最強大的,要想一舉全部擊潰他,消滅他,根本不可能。朱元璋已經看到這一點,有了駐軍整休的念頭。

南京守衛戰之後,這一路打下來,全是朱元璋自己指揮,劉伯溫雖在身邊,朱元璋也隻是將自己怎麽安排布置戰事講給他聽,再不讓劉伯溫親自發號施令。就劉伯溫而言,在與陳友諒決戰之前,他深有軍國大事肩負一身之感,接下來幾日未免有些無事一身輕的感覺。但見朱元璋對徐達、常遇春等武將卻跟原來一樣,劉伯溫便想:

“對於象朱元璋這樣的人,謀士可召來揮去,唯獨武將,他們或駐軍一方,或統兵征戰,有權有勢,不可與僅憑兩片嘴唇的謀士同日而語。”

劉伯溫看著朱元璋發號施令,不禁想起自己當年在江浙指揮那場大戰之時,元帥石靜宜對他甚是知己,恭敬謙和,言聽計從。這個朱元璋不簡單 ,確實是個文武全才,但在謀略上與我劉伯溫比,還是有些遜色,在方針的製定,地方的管理上,更是有需要我劉伯溫的地方。劉伯溫這麽想著,心裏雖不是十分舒坦,倒也能靜心閉目養神,朱元璋證問之事,也能據實去答。

南昌府內,朱元璋大擺宴席,請來劉伯溫坐首席,徐達、馮國用、常遇春、李文忠一路排開。

酒席之間,朱元璋舉酒而言:

“這次南京防禦之戰,打到這裏怕是要告一段落。”說罷連喝三杯,哈哈大笑。酒畢,走到劉伯溫麵前,舉酒又說:

“這次能獲此大勝,軍師應記特功,我敬軍師一杯。”

劉伯溫忙站起舉酒說:

“能獲此大勝,全是國公運籌帷幄,我隻不過出出主意罷了。”

“軍師太謙虛,軍師的功勞,大家都看著,不由我一人說了算,諸位將軍說是不是?”

“是!”眾將軍齊聲答應,聲震酒宴。

“來,大家一同敬軍師一杯。”

眾將軍端酒起立,齊聲說:

“軍師神算,應記特功!”說罷,大家一幹而盡。

“在此,我還想就此次戰事的不當之處,請軍師明言賜教。”朱元璋坐下來說。

“國公布置得當,指揮英明,皆得孫子兵法之精妙。若說有憾之事,便是水軍勢弱,不然,陳友諒恐怕難逃武昌。”

“軍師之言,切中要害,早些年隻在陸上作戰,沒有重視大力發展水軍。”

“國公這次回到南京,應該迅速辦好這件事,多造戰艦,擴大水軍。陳友諒這個人心高氣盛,且底子還是很厚,一定不會甘心這次的失敗,用不了多久,又會水陸兩路來攻我南京。到時,一定要一舉敗之。”

“軍師的話,我朱元璋一定銘記在心,一到南京,就按軍師的話去做。”朱元璋說:“來,來,來,大家喝酒!”

112、

就在朱元璋大宴群臣時,外麵來報:

“小明王使臣趙青雲求見。”

聽說是小明王使臣,劉伯溫露出一臉不屑的神色。對這些地道的農民起義領袖,他一直都看不起,獨對朱元璋另外,朱元璋並不去注意劉伯溫的臉色,忙著招呼說:

“快傳進來!”

幾日的奔跑,趙青雲已是疲憊不堪,見了朱元璋,還是強打起精神,拿出詔書,念道: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安豐被圍,情況緊急,著朱丞相即刻發兵相救……”

朱元璋率諸將帥都離席跪拜接詔,獨有劉伯溫站著不動。朱元璋見了,眯細的雙眼微微一動,隻當沒有看見。他接了詔書,對趙青雲說:

“明王有難,我等一定全力去救。將軍遠道而來,可速去休息,待我商議救援一事,即刻發兵。”

“感謝丞相深明大義,隻是安豐事急,還請一切從速。”

“放心罷,將軍。”朱元璋說。

趙青雲走後,朱元璋望著劉伯溫說:

“關於救援一事,不知軍師有何指教?”

“伯溫認為,以國公如今之實力,天下已無人相匹,奪取天下,也就在一兩年內。如此,國公應謀自立,無須假借他人名號。況乎,明王一個牧童之子……”

朱元璋聽了,良久不語。他想起了示弱得助少受攻擊的道理,這理早已深入到他朱元璋的骨髓。雖然,在一些事情上,他也會大露鋒芒,顯示自己,但事後總會作些彌補,就象他對劉伯溫。這麽些年下來,他已經飽嚐了示弱者的好處。何況,現如今他朱元璋還並不是天下第一。如果他能再藏深一些,羽毛會長得更豐滿一些。到時候,就是群雄聯合來攻,也不在話下。到那時,再不那麽示弱也不遲。再說,劉伯溫講什麽牧童之子的話,也是他朱元璋非常反感的。你是元朝大官又怎樣,如今還不是在我這個和尚的手下混飯吃?想到這裏,朱元璋開口說道:

“為人在世,貴在忠義二字,當初恩公郭元帥在濠州起兵時,是借了紅巾軍的名號,這才迅速發展,據有濠州;我朱元璋最初投奔郭元帥,也是衝著這名號來的,方有今日;如今小明王有難,若是不去救援,實是不義。再說,不管小明王往日裏待我如何,他畢竟是紅巾軍創始的領袖,現有難我若棄之,是為不忠。這不義不忠之事,我朱元璋是不屑去為的。”

劉伯溫是想讓朱元璋假張士誠之手,順勢將小明王滅了,摘去頭上這頂龍鳳年號的帽子,然後自立稱王,沒想到朱元璋竟然振振有詞地說出這番大道理來。盡管深知朱元璋言不由衷,劉伯溫還是繼續說:

“我隻是擔憂,如救來小明王,該怎麽安置?”劉伯溫僅提到這裏,也不便再說了。救來小明王,你繼續讓他在這兒當皇帝?這恐怕你受不了。陳友諒將徐壽輝供起來,是想他的兵權,結果供不了多久也殺了,落了個萬世罵名。如今小明王就剩一個名號,平白找這麽個主兒管著自己,豈不是自討沒趣?你如將他關起來,殺掉?那不如幹脆不救,何必去討罵名?劉伯溫知道朱元璋肯定會想到這些意思,於是隻把細細的眼睛對著朱元璋。

“我可不會學陳友諒。”朱元璋在心裏說:“但暫時還是保留這頂帽子為好,以忠義之麵目示天下,這才能更好地得到天下。更何況,安豐如失守,南京就失去屏帳,救安豐即加強南京的保衛,我何樂不為之呢?至於如何安置這位皇帝。花些銀子給他建座宮殿,挑些美女送去,不就結了,到時水到渠成,要解決這麽件小事,還不易如反掌?”

心裏這麽想著,主意定了下來。朱元璋揮揮手說:

“安置之事,待把人救出來再說。救城如救火,我們商議一下,如何去救安豐,解安豐之圍。”

聰明的劉伯溫,雖然能猜到朱元璋無法接受小明王真來坐在自己頭上,但他做夢也想不到朱元璋對小明王的安置,聽朱元璋如此說,一時茫然,閉口不語。

113、

對於小明王,如能按照他李善長的意見,根本是不想去救的,隻是見朱元璋有這樣的想法,而且又這麽堅定,便隻有順著要救小明王這條思路去思考了。經過一番考慮,他想到了一些問題,於是開口說道:

“就現在的情況看來,要救安豐,必須做到兩點:一是需發重兵前往,二是必須火速前去。這是因為,呂珍是張士誠手下第一員猛將,現在率兵八萬圍住安豐。劉福通率敗軍退避安豐,兵疲將寡,已經不堪一擊,安豐危在旦夕。再加上,就在安豐的北麵不遠,還有元朝勃羅貼木兒和擴廓帖木兒兩支勁旅。倘若呂珍久攻安豐不下,他們必然往南來取安豐。因此我們這次去救安豐,需發重兵,既要對付呂珍,還要防止元朝勃羅貼木兒和擴廓帖木兒兩支勁旅的夾擊。”

“丞相言之有理。”朱元璋說:“既如此,我當親率眾將,前去救援。軍師你看如何?”

李善長同劉伯溫一樣,是不同意救安豐的,隻是不願明說,故陳述軍情利害,希望朱元璋有所顧慮,誰知朱元璋竟順了他的話說自己去救安豐,由不得大吃一驚,忙說:“這恐怕使不得,國公如果親自率眾去救安豐,必解安豐之圍。隻是南昌這裏,陳友諒定會趁虛來攻擊,這事非同小可。”

朱元璋聽了,微微一笑,說:“這有何難,隻需挑一得力大將把守南昌,待解了安豐之圍,再來夾擊進攻南昌之敵。”朱元璋說完,掉過頭問眾將帥說:

“我此次遠去救安豐,南昌必遭進攻,誰願留守南昌,確保南昌平安?”

“末將願意留守南昌。”朱文正站出來說。

“末將願意與朱將軍一道留守南昌,確保南昌平安。”趙德勝站出來說。

“好好,好!”朱元璋說:“有你倆位留守南昌,我基本可以放心了,因是陳友諒兵多將廣,兩人留守,我看力量還單薄了些。這樣罷,我再點一將軍與你們一同留守南昌,如何?”

“國公此番前往救安豐,遇到的將是元朝、張士誠的勁旅,且又無險可憑。”趙德勝說:“而南昌城高牆厚,有我二人就夠了。末將願立軍令狀,與南昌共存亡。”

“將軍忠心、勇氣,我很清楚。”朱元璋說:“但這回不能提共存亡,隻能提待我救下安豐回師時,必須確保南昌無事。”

“是末將失言了。末將一定竭盡全力,確保南昌無事。”

“好,但我還是要給你們點一位將軍,共同留守南昌。”朱元璋說:“我不是不信你們,確實是陳友諒這個敵人太強大了。你們可是要敵他一國之師啊!”

“一切聽從國公旨意。”

“鄧友德。”朱元璋喚道。

“末將在!”鄧友德恭敬出列。

“令你與朱文正、趙德勝一道,留守南昌,務必確保南昌平安無事。”

“末將遵命!”

主意既定,朱元璋召來趙青雲,說:“你可速回安豐報信,告之小明王和大丞相劉福通,就說朱元璋援軍,即刻可到。”

趙青雲聽了,跪拜於地,長聲抽泣:“感謝國公的大恩大德,我主有救矣!”泣罷出去,翻身上馬,急速去給劉福通報告好消息。

朱元璋看著趙青雲遠去,臉上掠過一絲淡淡的嘲諷之意。一切安置妥當,朱元璋帶了徐達、常遇春、李文忠等幾十位猛將,率十二萬人馬,浩浩****去救安豐之圍。劉伯溫回南京住禮賢館。臨別時,朱元璋對劉伯溫說:

“待我救了小明王,即回南京重謝軍師。”

“不敢,不敢,我在南京恭候國公凱旋歸來。”劉伯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