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老將軍送孫從軍
次日中午,昭舫回到家中。父親去商會了,母親在佛堂內閉門打坐。他換了幾件衣服,逗著秋平,忽然間葵花來說櫃台的杜季卿派人來傳話,說前麵店裏有兩個軍人在找老爺,找不到找少爺也可。
昭舫聽了納悶,這顯然不是為了找歌詠隊勞軍的事,但我們家和軍界哪有什麽瓜葛呢?便一個人去了前麵。
大堂裏生意很是紅火,已經客滿,還有人在站著等座位。一個英武挺拔的軍官正坐在櫃台一邊,旁邊還站著一個士兵。
那個軍人見昭舫來到,“唰”地站了起來,聽完杜季卿的介紹,站得筆直地說:“大少爺好,我叫譚承藎,是令尊朋友譚襄農的長孫。”
昭舫大喜,握住他雙手道:“原來是家父恩師譚將軍的孫少爺,家父不巧正好不在家,但不多久就會回來。請你到樓上小坐用膳,今晚就在這裏住下吧!”譚承藎說:“今天不行了,承藎是行軍路過此地,一小時內必須歸隊。現有家祖父手書一封,煩您代交令尊,承藎就此告辭。”昭舫有些遺憾,隻得一直將他送到街上告別。
譚承藎走後不到十分鍾,廣誠就回了家。聽昭舫說譚承藎剛走一會,跌足惋惜。把信拆開看了,知道師父譚襄農在南洋印尼一切尚好。“九·一八”事件後,譚襄農每日從報上了解國內局勢,看到日本強盜**中華,氣得捶胸跌足,老淚橫流,恨不能親自再從軍殺寇報國。民國二十二年,他命十七歲的長孫譚承藎回國考進了黃埔軍校。囑咐承藎若有機會路過武漢,必定要尋找到廣誠一家。承藎是黃埔第10期第二總隊,1937年抗戰開始不久畢業。
廣誠有了師父的消息,百感交集,尤其對師父送孫報國十分感動。他叫過站在一邊的昭誠說:“你看,譚將軍一心為國,自己革命了幾十年,這下國難當頭,他就把孫子送回國,當兵抗日。那個不疼自己的兒孫,可譚將軍是怎樣想的,真是一片丹心哪!昭誠,你也在長大了,要學著些做人的道理。我也不是要你去當兵。你嬌生慣養,當然不是當兵的料子。可是,有本事才能為國出力,這個道理,想來你不要爸爸教的。你該不該把書讀好?爸爸辛苦了大半生,有了家業,這也是我們家現在愛國的本錢,以後還不是留給你們的?但是要沒有國,又哪能談上家?聽到沒有?”昭誠很高興聽到父親說這麽進步的話,忙答:“聽到了。”
昭誠其實倒真希望父親和譚襄農將軍一樣,把自己的子女送上前線。他的學校還在上課,但是他的心已經不在課堂,他幾次參加了哥哥他們的勞軍和慰問傷兵的活動,前方的艱難戰事和戰士們的愛國壯舉教育著他。乃斌哥哥離漢前,帶走了他所有東西,看來是正式從軍,勝利之前不會回武漢了。昭誠看在眼裏,十分羨慕,希望自己也能有親手拿起槍保家衛國的一天,那時,他才會覺得自己是真正的男子漢。
他想這也許永遠沒有可能,不由沮喪地歎了口氣,父親隻希望他成為商人、官員,哪裏會讓他上前線呢?哪裏會滿足他戰鬥的欲望呢?雖然他已經懂得一個人的生命在戰場上是那麽微不足道,當兵遠不是電影中和故事中描寫的那麽充滿離奇和勝利,也許你還沒表現出一絲英雄本色就被流彈打中,甚至莫名其妙地死在自己人手上。盡管如此,那種能親手殺敵的壯烈情懷卻無時不在激勵、也在煎熬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