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牧場上的葬禮1

1912年,民國成立撤銷安西直隸州。黨金又回敦煌,成為警備隊隊長。

天歌央求王道士一同找到黨金。黨金因1910年大敗土匪兵有功,受到封賞,自然很感激王道士。得知他們想營救被清朝判成長期監禁的張鑒銘,便爽快答應,從中斡旋,不久,張鑒銘、李正貴等人全部出獄。謝文早已病死獄中。

王道士見國號變了,敦煌的官員們大都沒變,隻不過官銜變了,想那關於古物的查封令也不會有很大的變化,所以,藏經洞的封條也不敢擅自撕掉,還是謹慎行事。

張鑒銘出獄後,見昔日莊園已成農田,不存任何遺址,心裏悵然若失,又無寄身之地,便以教書度日。

王道士邀他到下寺長住。張鑒銘舊地重遊,今是昨非,倍感淒涼。他得知楊河清在渥窪池放牧,欲前往敘舊,王道士也多年未見,正欲探訪,便二人同去。

冬天的草原異常冷清。而楊河清的變化更讓他倆覺得悲愴:他現在更像一個野人了。牧民說,自尕豔姑被匪兵掠走後,楊河清就沒心思放收了。他不洗臉,不剃須,也不管他的“洗心齋”,每天坐在強窪池邊望著冰麵和幹蘆葦叢發呆。他們還要放牧,不能長時間陪他。隻有“洗心齋”跟隨著他。

他已經有幾年沒說過一句話了。

王道士和張鑒銘的到來,也沒給他帶來任何**。他還是憂鬱地失神地望著冰冷的冰麵。

王道士繁絮叨可說不要牲口了,回去吧,在下寺裏安靜地過活去吧,再也不用化緣了。

突然,楊河清冒了一句:“葉學政派人來運經了投?”

王道士愣半晌,說:“天都變了,現在沒有皇帝了,不是大清的江山了!”

楊河清一激愣,瞪大了眼睛,問:“怎麽?沒有皇帝了?”

“是的,已經幾年了。”

楊河清又是一震。突然,他站了起來,仰天大笑,用沙啞的聲音狂喊:

“我是清朝的進士呀,可是沒有皇帝了!哈哈哈,我是進士呀!”

聲音淒慘。他叫嘯一陣,向著祁連雪峰猛跑起來,兩人追半天也趕不上。幾個牧人騎馬截住。楊河清長嘯一聲,口吐鮮血,倒地而亡。

待二人追到跟前時,楊河清翻著眼睛,望著藍藍的天空,一動不動。

他確實是死了.....

王道士想把他的屍體運回下寺,但牧民們堅決不答應。葬禮在草場上舉行。

王道士誦經,牧民們唱挽歌告別。當熊熊烈火燃起時,“洗心齋”似乎明白了什麽,它忽然悲愴地長嘶一聲,離開楊河清長期觀望的地方,瘋狂地撲了過來。也許動物間的哀聲相同,‘洗心齋”悲痛欲絕的一聲長嘯驚動了其它牲口,特別是牛群和馬群,哀叫著,奔跑著,從各個方向跑向燃燒的火堆。整個草原上是驚天動地的奔跑聲和哀叫聲。其時夕陽西下,血紅的太陽將最後的光熱毫不吝惜地酒向冬天的草原,給草原上的萬物以吉樣和祝福。但今天的黃昏不似往日寧靜,驚天動地,似黑風暴來臨,似風雷震動,夕陽的色彩使草原與雪山間的風景變得慘烈、悲壯。

楊河清安靜地躺在火堆上。他永遠地沉寂了。王道士被這種沸騰的氣勢震懾,他膽顫心諒地望著來回奔跑的牛群和馬群,忘了誦經。牧民們還用低沉的、蒼涼的、古老的聲調唱那首傳唱了多少代的牧歌,為送別一個永遠朋友的挽歌。

“洗心齋”望著火中的楊河清,躁動不安。它不斷地發出歎息聲,唷唷聲,像在低泣,抽噎。突然,不顧一切地向火堆衝去。唱歌的牧民急忙拉住。“洗心齋”絕望地對著火堆長哳,兩道眼淚濕出痕跡。漸漸地,楊河清與火溶到了一起。“洗心齋”悲愴地轉身跑到渥窪池邊,哀傷地長嘶。

它叫了一夜。

第二天早晨,到熄滅的火堆處嗅一-陣,叫一陣,瘋狂地奔跑起來:一會兒到了古董灘,一會兒到了草原的盡頭,最後它像箭一般地衝進了渥窪池,砸破冰麵,沉了下.....牧民們把草灰和骨灰酒進了渥窪池。在楊河清的帳篷裏,王道士發現了一塊陽關磚。看來楊河清還沒把它磨成硯台。

王道士回到下寺發現斯坦因在微笑著等他。雖然兩人都老了許多,但替時建立的友誼供然年輕,這立刻驅走了他心頭的陰影和冬天的寒冷。

斯坦因熱烈地擁抱他。

王道士雖然不習慣這禮節,但還是很激動:“我想一輩子就見一次,誰知又見了!

都是緣份呀!”

斯相因說:“是大唐高情把我們感召到一起的。”

斯坦因從他的熱情中看到了了真勢的友誼。他覺得中國人很容易同人建立友誼,而且對友友誼看得很重。這個古道熱腸的小人物:王道士沒有相應的智慧與學識與同敦煌藝術聯係到一起,但命運卻荒唐地這樣強行安排了,結果,王道士注定了是一個悲劇人物,導致文化的悲劇和自身的悲劇。

第一次來敦煌的曆史,回想起來,斯坦因就覺得心醉,同時也湧生莫名的惆悵。他和他的探險隊總是在遠離人群和歌聲的地方活動,為了發現一一些被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埋藏在佛塔垃圾堆裏的兵器、飾物、銅錢等古代遺物,他們不得不一次次冒著生命危險,而最終還是從死亡線上回來。斯坦因固執地認為這是玄奘和馬可.波羅的精靈在指引著他們,雖然目力所及都是死胡楊樹和紅柳叢的淒涼景象,但他堅信這是那兩位偉大探險家的路標....

他有點羨慕王道士的生活環境。這裏有一條河,有較開闊的穀地,最有意義的是有千佛洞,這個豐富多彩的神弗世界,簡單地住在這裏本身就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幸福,這種待遇,隻有希臘諸神才擁有!但王道士顯然沒發現這一點,他常常要離開這裏去“探險”一化緣。其實,中國人的無私和信仰,還有下寺富有田園色彩的土地,完全可以供養他們。如果非要出去遊**,何不利用這得天獨厚的條件到羅布淖爾,沿著野駱駝的足跡去考察?中國人的骨子裏,有這種頑韌的精神。可他們為什麽不這樣做呢?

就連藏經洞的古代文獻,中國政府才在僅僅三年前引起注意!斯坦因看到這裏時,感懷頗多,還與他新上任的李師爺有關。李師爺沒有蔣師爺的熱情和機智,他對斯坦因從事的探險活動沒有任何興趣,甚至怨恨他由於他的請求政府才派他當師爺。在行程中,隻要有沙暴、酷熱嚴寒饑渴,他都會大發脾氣,怨聲載道,有一次,為了尋找到一條最古老的大道,他們在羅布淖爾荒涼的草原裏奔波幾日,迷了路。悲觀的李師爺板著冰冷的麵孔,幾天來一言不發,最後像火山一樣爆發出來。由於李師爺用方言和官話交替著罵人、說話斯坦因大多聽不懂。不過,他知道字眼肯定很髒,因為師爺罵人的語言官話無法表達而不得不用方言。

他唯一聽懂李師爺,發火的理由是:由於他的無聊,他不得不離開溫暖舒適的家來這裏送死,又不能像正常的死那樣壽終正寢,要出戶光野,無法享受子孫定期的“朝拜。”這一一點使他暴跳如雷。如果李師爺是員武將,,肯定要“暴動。好在那次沒有“拋屍野外”。但在後來的行程中,隻要看到路邊或沙丘,上露出的白骨,他都要發怒咒罵。仿佛斯坦因是希臘的潘多拉,帶給他的隻是災難,而沒有任何希望。。

到達敦煌後,李師爺再沒興趣到偏僻的千佛洞去。於是,斯坦因給他足夠的錢,讓先駐留縣城,等待他們來匯合。

回想蔣師爺的忠誠,親臨王道士和他的兩個弟子的熱情氣氛裏,他怎能不動情呢!在太清官的廚房裏,他特意做了兩道最簡單的西菜,增加在王道士為他舉行的宴席上。王道士為他準備了用瓷瓶裝的青稞酒。

斯坦因用有限的漢語同他們交流。他講西方世界的民俗風情和民間故事後來還唱了幾首英格蘭民歌。當然用英語。但他們似乎聽懂了,因為接著王道士唱了一段“吼歌”,周豐喊了一段“順口溜”,隻有天歌,唱了幾首地地道道的民歌。雖然不懂內容,斯坦因從那蒼涼的空調裏仿佛看到了千年的荒原、萬年的古灘還有那被流沙淹沒的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