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但曆史往往出現錯覺,總覺得讀書好的人政治就搞得棒,事實上,讀書人的悲劇就在於,很多讀書人根本不適合搞政治。

方孝孺是明代著名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也是朱元璋的皇長孫朱允炆的老師。因為太子朱標死得早,朱元璋就把皇位傳給了朱允炆,這就是建文帝。後來他的叔叔燕王朱棣起兵“靖難”,奪取了皇位,

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曆史上很多人不明白,正統的建文帝為什麽被他叔叔奪取了江山,落得一個下落不明的悲劇。

其實,隻要細細分析,就會發現其中端倪。建文帝的主要謀臣是他的老師方孝孺,而朱棣的主要謀士則是勸朱棣不要殺方孝孺的姚廣孝,

朱棣的謀士姚廣孝,法名道衍,是個和尚,其實見,其氣度,就不是呆子方孝孺能夠可比的了。

《明史.姚廣孝傳》:“太祖選高僧侍諸王,為誦經薦福。”於是,通過關係,他與野心勃勃的燕王朱棣掛上了鉤。

這個和尚不是等閑之輩,私下跟朱棣許諾,你要用我的話,我會給王爺一頂白帽子帶。如此露骨的暗示,實在是膽不小。“王”之上麵加一個“白”字,不就是“皇”嗎?

他那時“住持慶壽寺”,但“出入府中,跡慎密,時時屏人語”。最終,在他的幫助下,朱棣得了江山。得了江山後,朱棣論功行賞,姚是第一,舉朝上下,竭力推崇,甚至到了“帝與語,呼少師而不名”的親昵程度,但是他依然做和尚,無論朱棣怎麽說,他就是在廟裏做和尚。朱棣急了,“命蓄發,不肯,賜第及兩宮人,皆不受。常居僧寺,冠帶而朝,退仍緇衣。”

這才是真正的政治家,知道功成身退,而且還會寬容地勸朱棣不要滅了讀書種子方孝孺。最終自己也得以善終。

但是方孝孺作為建文帝的重要謀士,他在幹嘛?外患危機,他卻在引導建文帝進行複古改製的嚐試。還計劃恢複古代井田製度。

最可怕的是,他還認為自己非常有政治頭腦,開始瞎指揮,特別搞了兩手昏棋,直接促進了建文帝的滅亡。

第一手,他搞了一次緩兵計,讓人去北平做燕王朱棣的工作,赦他無罪,要他罷兵,誰知這位信使到了北京,大門都沒敢進。試想想,即使他見到了朱棣,朱棣會聽話嗎?你讓我交兵權,然後保我平安,鬼也不信啊。方孝孺的書生味這時就顯得過於幼稚了。

第二手,他搞了個離間計。挑撥朱棣兩個兒子內訌,哪知道事情根本不是他預料的那樣,即使再有矛盾,也肯定跟自家親兄弟在一起,跟自己的爹站在一邊,總不可能站在堂弟那邊。結果大兒子朱高熾把送信人和挑撥離間的信一起交給了朱棣,表明自己心跡。

等到朱棣帶兵渡江,建文帝慌了,不少大臣勸建文帝先避難,待有機會在伏筆,可是方孝孺卻要死守京城等待緩兵,並勸建文帝“既事不濟,當死社稷”。——哪有這樣做大臣的,你讓皇帝搞什麽忠烈,留著青山在,不怕沒材燒,勾踐不是臥薪嚐膽複國了麽!太多這樣的例子。

方孝孺以為所有的人都和他一樣,血拚到底,但是第一個打開城門,迎接朱棣進城的就是他的好友,朱元璋的女婿李景隆。

跟姚廣孝比起來,作為學問家,方孝孺是沒得話說,但是作為一個政治家,方孝孺估計是50分都拿不到,保守、迂腐、偏執,最後害得他的學生建文帝跳入熊熊火海,結束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