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在京僅三年,就被解職而去,李白仍然繼續他那飄**四方的流浪生活。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從此,李唐王朝的盛世光景不再。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756年),毫無政治遠見的李白開始了他人生最後一次政治投機。永王李璘恰在此時出師東巡,李白應邀入幕。同在江南的蕭穎士、孔巢文、劉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參加,以此免禍,李白在這點上顯然不及他們。

李白以為他終於得到未來皇帝的賞識了,又開始得意忘形,他頭腦發熱,讚歌飛揚,居然一次性寫出了十一首頌詩。在此選兩首給讀者看看。

龍蟠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訪古丘。春風試暖昭陽殿,明月還過鳷鵲樓。(《永王東巡歌》其四)

試借君王玉馬鞭,指揮戎虜坐瓊筵。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永王東巡歌》其十一)

可惜,也就在這年的7月,太子李亨即位,12月,一看沒戲的永王李磷,公開打出反叛旗幟,割據金陵。

最可笑的是,沒有多久永王就敗北,主犯李麟倒是沒定罪,從犯李白被投進大牢。這時崔渙宣慰江南,收羅人才。李白上詩求救,夫人宗氏也為他啼泣求援。加上皇帝大赦,李白後被流放夜郎。這樣,李白經過長期的輾轉流離,終於獲得了自由。他隨即順著長江疾駛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發白帝城》最能反映他當時的心情。

到了江夏,由於老友良宰正在當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陣。乾元二年,李白應友人之邀,再次與被謫貶的賈至泛舟賞月於洞庭之上,發思古之幽情,賦詩抒懷。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舊遊之地。差不多有兩年的時間,他往來於兩地之間,仍然依人為生。

上元二年,已六十出頭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當窘迫,不得已隻好投奔了在當塗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給了李陽冰,賦《臨終歌》而與世長辭,終年六十一歲。 關於李白之死,曆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總體可以概括為三種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種死法見諸《舊唐書》,說李白“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第二種死法亦見諸其他正史或專家學者的考證之說。說當李光弼東鎮臨淮時,李白不顧61歲的高齡,聞訊前往請纓殺敵,但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於當塗縣令、唐代最有名的篆書家李陽冰處;而第三種死法則多見諸民間傳說,極富浪漫色彩,說李白在當塗的江上飲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與詩人性格非常吻合。

據考證,李白病死的可能性較大一點。晚唐著名詩人皮日休曾作《七愛詩.李翰林白》:

吾愛李太白,身是酒星魄。口吐天上文,跡作人間客。……諸侯百步迎,明君九天憶。竟遭腐脅疾,醉魄歸八極。

所以,“腐脅疾”可能是李白致病的根源,也是導致他死亡的主因。有研究者認為,“腐脅疾”可能就是現代醫學中的慢性膿穿孔,這種疾病不及時救治,肺部和胸膜間會逐漸蓄膿,進而向體外腐蝕穿孔,嚴重威脅生命。現在看來,李白患病的原因可能和他多年漂泊流浪,顛沛流離的生活有關,加上過度飲酒,服食丹藥等原因加重病情,最終導致不治。

現在看來,李白一生中有詩人之大才,卻沒有政治家之大才,所以一生不得重用,但他最高的人生理想卻也是政治上的抱負,投機次次失敗,一生理想未成,以此方式曆史,也算是一出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