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我的組稿心得
組稿是一個期刊編輯的基本工作。作為一本具有廣泛知名度和社會責任感的大刊,知音對編輯的組稿工作有著更高的要求,組稿成為我們工作的重要環節,甚至重中之重。如何組稿、組到最切合本刊的好稿?值得我們認真探討。
勤出差,深入生活挖掘新鮮題材
知音要求編輯每月都出差組稿,這一舉措無疑是十分正確而卓有成效的。到知音工作以來,我每月都按時出差,深刻地領會到:鮮活的題材,都是來源於豐富的生活。
剛到知音工作的時候,我對出差組稿充滿了好奇,覺得能夠每月借機到全國各地看看風景真是不錯。記得第一次出差雲南,由於對出差的重視程度不夠,我隻是在賓館裏給幾個老作者打了打電話,人家說沒有什麽好題材,我就去領略少數民族風情了,結果沒有組到什麽好稿,差點沒有完成出差任務。回單位之後,主管領導說:“你這是對於出差的理解不透,如果出差隻是在賓館裏給作者打電話,那要出差幹什麽?出差要與作者麵對麵交流,要真正深入到生活中去……”
此後一段時間,我誠惶誠恐,視出差為畏途。或許,這是每一個新編輯都會經曆的過程。茫茫然出差,結果什麽都撈不著。
第二次出差的時候,我又選擇了雲南。出差前,我通過網絡將當地大小網站搜索了一遍,不放過任何一條有效線索。一到昆明,我就將市麵上所有的當地報紙都買了一份,因為有些社會新聞並沒有上網,從報紙上可以找到最新鮮的線索。然後,我主動上門去找政法部門的宣教負責人。找文聯、作協、高校、醫院、團委、婦聯以及當地的報紙雜誌社。凡是有可能成為知音作者或讀者的人,我都不厭其煩地向其宣講知音的“人情美和人性美”的辦刊理念。
有時,政法機關根本不讓進門,吃閉門羹是常有的事,而進了門也不一定會有收獲。那天我去昆明市公安局。開始,他們一直說沒有什麽故事性強的案子,不適合做成《知音》的稿子。就在我準備離開的時候,辦公室一個工作人員無意中說起,在昆明市郊的鬥南花卉市場,有一個號稱“花卉大王”的人被殺害。我問是什麽原因被害,他說是謀財。我進一步了解中得知,“花卉大王”竟是被一個長期受其資助的“幹親家”謀財害命了。這種展示人性善惡的題材正是《知音》所需要的。於是, 我和宣教部門的人一起進行深入采訪,終於做成了一個較有分量的特稿《雲南花王之歿,受助親家舉屠刀》(載2004 年《知音增刊》)當初我以為編輯組稿隻是打打電話就可以了,其實事情遠沒有這樣簡單。我在和很多作者交流的時候,他們說,對於某些編輯頻繁的電話騷擾頗為反感,一般都會當場回絕說沒有合適的題材,這樣你再多問他就會不太客氣地掛斷電話。隻有走下去,麵對麵地交流,才會贏得信任,發現和挖掘出鮮活的素材。有時,隻是一句閑話就能牽出一個好稿。閑話的線頭,可能就拴著一條鮮活的魚。
有一段時間,江浙沿海一帶作者較少,很多好的題材無法挖掘出來。主編就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曾經有兩個商人先後到一個荒島上去推銷鞋子,第一個商人看到島上人全是光腳根本就不穿鞋,他馬上就打道回府了。第二個商人到島上一看島上人全沒有鞋子穿,不禁大喜,覺得這裏的市場潛力巨大。他紮下根來,以身作則宣傳鞋子文明。他在那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一個故事讓我們很受啟發。
為了建立江浙一帶的作者隊伍,我多次主動申請到那一帶出差組稿。2005 年初,我到江蘇鹽城市出差時聽當地一個農民說,他們村裏有一對夫婦多年來幫助一對城市母女,給他們寄錢治病,鼓勵他們戰勝病魔。我聽到這個事情後當即振奮。一直以來是城市人幫助農村人,這一個農村家庭與城市母女之間的故事太有意義了。通過深入了解後我得知,城市母女中的母親患有絕症,而13 歲的小女孩學習十分優異,曾參加全國作文競賽獲得大獎,而農村那戶人家也有一個小女孩和那城市女孩同歲,於是兩家女孩互通書信交往,從而引發了兩個家庭之間感天動地的愛心故事。我和作者一道多方采訪,寫成了一篇感人至深的頭條愛心稿《城市農村兩家人》(載《知音》2005 年第6 期,並獲當月提名獎。)這一個湮沒於鄉野的愛心故事,如果不是深入民間,靠電話采訪是無法完成的。我深信,烏金往往湮沒在深深的黑土層中或堅硬的岩石底下,隻有不辭艱險勤於挖掘的人才能找到它。
多思考,練就慧眼方可點石成金
當然,出差組稿切忌無的放矢,出差前的準備工作必須做充分。能不能組到好稿,關鍵看你是否具有一雙識別好題材的慧眼。
出差前,特別是對於新編輯而言,除了搜索出差地的線索之外,應先充分了解雜誌的欄目特點,並充分領會總編在最近一段時間的用稿動向。這一點,我剛來雜誌社的時候感觸很深。往往,我們約來作者談題材,可能會有多個作者一起座談,七嘴八舌談的題材多而雜,結果自己什麽也沒記住。聽了很多故事,卻一無所獲。原因在哪裏,主要是自己對雜誌的欄目特點沒有把握透徹。以己之昏昏,何以示人之昭昭?此後,我虛心地向主編以及身邊的優秀編輯學習,作者每報一個題材,我都能當場指出其優劣,不放走一個好題材,不亂做一個無意義的稿子。
如果說勤出差是工作態度,那麽出好差則是工作方法。能否從眾多的故事中及時捕捉住最鮮活的題材,需要我們練就一雙“火眼金睛”,並用鍥而不舍的精神去挖掘。有些很有意義的題材,其實就在我們瑣碎的生活中。
2005 年底在廣州出差的時候,當晚在電視上看到一個新聞:一個優秀的女中學生吃魚給卡住了,結果花了家裏36 萬元,動了3 次大手術,還誤了高考。我當時一聽,覺得題材太一般了,不就是被魚刺卡了一下嗎?後來一想,覺得這題材自有其特別的含義,一是提醒我們“小事不小”,小事不注意往往會釀成大禍,二是可以告訴人們一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誰知,我將這個題材說與當地作者,叫他們去深入采訪時,竟然沒有人願意去做,說這事太小了,發出來的可能不大。
通過與主人公及醫院深入接觸,我了解到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意外事件,這裏麵有小女孩不屈的生命意誌,有親人間感人的愛,還有前沿的醫學資訊。此稿由醫院宣傳部門配合寫出初稿,請另一資深作者稍加潤色就成了一個很有意義的特稿《一根魚刺翻江倒海》(見2006 年《知音》國內版上半月刊)。此稿發表後產生了較好的反響,也為知音題材領域的拓展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同樣是在廣州出差的時候,我從電視上看到有一個溫州老板在飛機上被盜走30 多萬元人民幣。當時覺得挺新鮮,並不想做成稿子,說到底那隻是一個盜竊案。但我仔細一想,飛機上空間狹窄,要想偷走巨額錢物並不容易,他們如何得手的?這背後又隱藏著什麽不為人知的內幕?我覺得此案透出的信息和警示意義非同一般。後來我安排作者去做,也被認為題材太簡單,不願去采訪。我了解後發現,這是一個經過培訓、預謀已久的盜竊團夥所為,他們的犯罪手法和作案過程都有很強的故事性。於是,我和作者一道去深入采訪,一步一步指導他寫成了《飛機上的盜竊案》(載2006 年《知音》上半月刊)此稿發出後,曾經拒絕采寫此稿的作者很是後悔。而通過這一事件,我也認識到,作為編輯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見,要能夠看到平凡故事背後的不凡。
當然,我們要具備點石成金的能力,先要具備不斷觀察和思考的能力。時代在變,生活每一天都是新的,欄目的設置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總編的辦刊思想也會隨著讀者的需求不斷地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某一類題材,在前幾期可能還是總編所喜歡的,而當你還在跟風的時候,已成明日黃花。
鍛煉自己對題材把握的能力,是一個較為複雜的過程,需不懈努力,認真思考。隻有具備識一雙慧眼,才能在組稿過程中應對自如,才不至於臨陣慌亂,才會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講誠信,互為尊重展示大刊風範
我們有了積極的工作態度和良好的工作能力之後,工作品性便顯得尤為重要。知音發展到今天,其品牌效應已是有目共睹,其企業文化亦應引領同行潮頭。而讓知音的企業文化和知音人的精神風範發揚光大,需要從每一個細微處著手。每一個編輯出差,就代表著知音的每一麵形象。我以為,在外組稿,更應該展示一種大刊風範。自然,並不是說編輯外去組稿一定要西裝革履,一定要住高檔賓館和吃豪華宴席,我們更注意的應該是內修。
首先,我們應以誠信為本。
對於《知音》編輯而言,誠信首先表現在不做假稿。真實是新聞的生命,這一點,我們每一個編輯都應銘記在心。剛到知音工作的時候,我誤以為《知音》的稿件有很大文學創作的成分,總喜歡往稿件裏注水,結果水分總會被領導識破,不僅上不了稿,反而屢受批評。後來我知道了,隻有樸實的文章才會動人,隻有真實的文章才有生命力。
杜絕假稿,我們首先應該從主觀上繃緊真實這根弦。可以說,我們所發現的或讀者舉報的假稿,在很大程度上都存在主觀因素。作為一個編輯,如果不具備識別假新聞的能力,那隻能說明你連起碼的編輯素質都不具備。毋庸諱言,極個別假新聞有編輯的主觀授意之嫌。
當然,出現假新聞的原因是多樣化的,也不能排除作者為利所驅製作假稿的可能。在我組稿的過程中,就曾多次遇到作者偽造法律文書的事,導致稿件通過終審後又被法務部的同誌查核出來,造成了工作的被動。雖然這樣的作者隻是極個別的,我們仍須嚴加提防。不授意作者造假,不被造假的作者所蒙蔽,應是我們組稿工作的基本原則。作者和編輯、編輯和編輯之間都應互相尊重。
其次,我們應不懈學習,做一個學者型的編輯。長期以來,讀者要求我們所報道的應是“精英階層,主流人物、精彩故事”。高品質的文章,需要高端作者,而高端作者對應的當是高素質的編輯。我們不能在市場和利益的驅動下,讓自己變成市井小販,甚至如同傳銷人員一樣讓人生厭。我們麵對高端作者的時候,正是體現大刊風範的時候,如果你在一個高端作者或采訪對象麵前噤若寒蟬,和他的知識層麵和思維方式有較大距離,那也難以得到他的重視和支持。我們應當時時學習,學習專業以及專業以外的所有知識,向書本學習,向周圍的每一個人學習。
組稿的過程,也就是弘揚知音文化和實踐知音理念的過程。
以上心得,與諸位共勉。
(說明:此稿應《知音傳媒》雜誌之約所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