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怎樣從自由撰稿人到自媒體創業者

【采編手記】

自從《知音》《家庭》給作者支付千字千元稿費以來,圍繞在“她們”身後的自由撰稿人隊伍就不斷壯大了起來。他們以寫紀實特稿為生,有的甚至是夫妻上陣,一起寫稿,一起參加知音的海內外筆會,一度過得十分滋潤。

以下是一個網名為“蠢蠢”的自由撰稿人所寫的自己生存狀態:

我開始被國內紀實文學界所關注。許多報刊如《知音》《家庭》等在國內頗具影響力的大刊大報的編輯紛紛給我寄送樣刊及約稿函,甚至有的編輯不惜千裏迢迢來到山東,當麵向我約稿。由於加強了與編輯們的溝通,我對於不同雜誌的風格和用稿要求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使我寫稿時能夠有的放矢,命中率越來越高。

1999年初,我從本地電視新聞中獲知一個女人夥同其情夫殘酷殺害丈夫的故事,次日,立即騎著自行車跑了近20裏路,找到住在周村北郊的受害人家屬,進行了細致采訪。當時,受害人的弟弟並不願意接受采訪,我拿出一粘二纏三磨的功夫,經過三個多小時的唇舌苦戰,終於說服了對方。次日我又趕到某縣法院,通過關係詳細閱讀了該案卷宗。兩天後,6000多字的紀實大稿脫稿完成,正好這時,《知音》雜誌的一個編輯向我約稿,我當即郵寄過去。半個月後,編輯打來電話,稱此稿已獲通過。稿件能被國內第一大刊《知音》雜誌采用,我內心的喜悅是巨大的,這不僅可以得到至少6000元以上的稿費收入,而且還將引起更多此類報刊的關注和重視。

果然,文章麵世後,向我約稿的編輯更多了,甚至有的雜誌聘我為特邀記者,為我外出采訪提供了便利條件。在此後6年多時間裏,我先後在《八小時以外》《做人與處事》《幸福》《愛人》《打工》《女報》《南方周末》《北京晚報》《分憂》《華夏女工》《齊魯周刊》《家長裏短》《商界名家》《成都晚報》《重慶商報》《家家樂》《家庭之友》《中國老年》《中國女性》《莫愁》《企業家》等幾十家報刊發表各類紀實文學70多篇,題材涉及婚姻、 情感、親情、創業、愛心等諸多方麵,有不少作品在社會上產生了一定影響。

同時,我還參加知音《雜誌》組織的各級筆會,讓我走出國門,大長了見識。 從小癡迷於文學,癡迷於寫作,更無數次幻想著做一個專業作家。然而 哪裏又能想到,我競會以這樣一種方式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每天坐在書桌前,麵對攤開的稿紙(2000年後則是麵對電腦),一行行字寫下去,我就如同在田地間收獲著一粒粒糧食……

然而,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紙媒江湖已是日漸式微,很多自由撰稿人都在向自媒體人轉變。一個人辦個報紙、做個視頻節目,已然不難,尤其是在智能手機已經普及、微視頻橫行的移動互聯網時代。

時下說起自媒體創業的勵誌故事,人們腦袋裏總免不了會彈出兩個案例,一個是程苓峰,一個是羅振宇。

前者一度爆得大名。無它,他打出了一個“不打工、不創業,專心做個人媒體”口號,然後實踐之,首創在個人微信公眾號上,一條微信廣告1萬元,並在第一個月賺了20萬。

靠幾篇自媒體文章就活得逍遙自在,確實令人羨慕,雖說近來程苓峰沒多少大動靜,但他確實創造了一個自媒體神話。可問題是,骨子裏呢?在創辦個人自媒體前,他在《中國企業家》做過記者,在網易和騰訊負責過科技方麵的工作,這份履曆之下,其在自媒體創業初級階段就打出公眾號被幾十家上市公司CEO關注,也就並不那麽讓人驚訝了。

第一個真正成名的自媒體(當時叫博客)木子美,其實也和後來者程苓峰、羅振宇一樣,有媒體背景。

當然,這個背後並沒有陰謀論的陰影。自媒體本身就是一個自由寫作社區,而木子美當年在網上爆紅前,其實一直都在廣州某報的小資專欄上,書寫著自己在工作之餘“有著非常人性化的愛好”。

對於當時的博客平台來說,全然百無禁忌,而各種真性情、表達方式更接地氣的文字,也更容易獲得網民的青睞。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同一個人,在看博客時會為隨意的文字風格點讚,卻在看媒體無論是傳統的還是網絡時,看到同樣的文字,卻往往會吐槽媒體風格不夠嚴謹。

這其實是一種突破,更讓大量的自由撰稿人找到了展示自己的平台。其實,很多早期自媒體的初始化之路也是如此走來。博客,成為一個最佳發聲平台,而其中得聲望最高的一部分人,其實也獲得了另一個名字——意見領袖。

不加篩選的放任自流,最終敗給了新浪博客采取博客自發、編輯推薦的采編模式。說白了,還是傳統媒體那一套,編輯按照不同的行業門類,每天推薦一定數量的精選博文,而未獲推薦的博客文章,盡管表麵上已經“發表”,但其實沒有推薦也就等於沒有“登報”。

繞了一個大圈,其實又回歸到了自由撰稿人等待編輯青睞的老套路之上。隻是,這時候唱主角的已經變成了網絡媒體。

以同樣自媒體興盛的美國為例,它們在最初以博客為自媒體起步形態之時,並沒有演變出如博客中國、新浪博客這樣的博客平台,各個博客其實就是意見領袖個人的主頁,標準的獨立博客模式,流量和關注均來自粉絲訂閱,而非編輯推薦。

而在中國,即使進入到微博和微信這樣走粉絲經濟的時代,其依然依靠平台力量,需要平台加認證、給推薦,才能在最短時間內撈到第一桶金。

讓人想不到的是,原《知音》掌門人胡勳璧淡出知音集團後,馬上有一家風投公司找上他,投資2000萬元做了一個名曰“老家啊”的微信公眾號,原《知音》的中層骨幹楊俊楓隨即跟隨。他們要以內容為王再創傳媒奇跡,隻是將陣地從紙上轉移到了網上。也許,一大撥的知音作者也將隨風而來。

幾年前早已轉型的《知音》資深編輯張保平,曾一手洽談和啟動了知音傳媒集團和今日頭條的合作項目——知音頭條客戶端的建立和運營,並出任知音頭條客戶端運營總監。2016年,他又被北京京華時報新媒體中心重金挖走,出任京華時報新媒體中心運營總監,負責京華時報百度網盟等業務的內容市場運營工作。而正在從紙媒平台向新媒體平台轉型的一大波《知音》雜誌的編輯、作者團隊,在張保平的帶動下,一時間也成了各大網絡平台和互聯網運營公司眼中的香餑餑。北京一家主營百度網盟業務的互聯網公司——飛華傳媒公司,在準備打造自己的自媒體作者隊伍的同時,也首先把《知音》團隊作為自己自媒體主力作者團隊的首選,準備簽約一批《知音》編輯和作者,來作為自己公司在百度、今日頭條等各大平台上開通的“百家號”、“今日頭條號”等自媒體作者隊伍的主力團隊。

本人也有幸成為飛華公司“百度百家號”的簽約作者之一。在一個“百度百家號”工作群裏,發現大部分群友是我在《知音》工作期間的老作者、老同事,他們熱烈討論著網文如何賺取點擊量、通過創造和運營優質內容,能拿到平台更高的分紅收益。

也許自媒體創業的春天已經到來,但如何創作出高質量的作品,是永恒的話題。做一個好的自媒體創業者,更需要紮實的寫作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