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章 地下打麻城

地下打麻城

天上一朵雲,地下闖麻城,麻城闖不開,帶個小兒來。

選自李惠芳《中國民俗大係·湖北民俗》(甘肅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第377頁。

兒童遊戲“打麻城”,也叫“闖麻城”,曾在武漢及鄂東北等地區十分流行。這是一個古老的遊戲,“帶個小兒來”句,似乎有點文言意味,亦可推見遊戲之曆史。“打麻城”極具地方文化特色,可以把它看作是武漢民間兒童遊戲的經典和代表。

蕭放《荊山楚水的民俗與旅遊》64~65頁對“打麻城”的來源和相關的民俗有詳細的記載,湯一介主編、高丙中所撰《民間風俗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年10月第1版)第390頁亦有記載,在武漢以及周邊地區也有不少相關的故事和傳說。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紛起,戰亂連綿。殘酷的戰爭不僅造成了無數血戰疆場的將士死傷,而且給手無寸鐵的黎庶百姓帶來極大的災難,舊時,武漢有個方言叫“跑反”,主要是指老百姓為了躲避兵災兵禍而流離失所,四處逃難。

民間傳說,朱元璋與陳友諒爭天下,隻殺得湖廣大地日月無光,天地色變,硝煙彌漫,遍地戰火。小民百姓連逃生之處都無有,見此慘狀,大慈大悲的南海觀音菩薩便叫人們逃到麻城去避難。待四方逃難之人聚集麻城後,卻被朱元璋的大軍團團圍住,眼見又要生靈塗炭。玉皇大帝受觀音菩薩之托,委派張七相公前去解危,搭救麻城一城人的性命。

張七相公變成個八丈高的大人坐在城牆上,腳穿兩丈五尺的大草鞋,還一蹺一蹺的;一隻手拿著三丈長的大煙袋,另一隻手卻伸到護城河裏戽水玩。久經沙場的朱元璋也沒有見過如此陣勢,口中連道:“好大的人、好大的人!”,張七相公嗬嗬一笑:“我是小伢,我家大人還在家裏睡瞌睡哩”。此時的朱元璋嚇得六神無主,頓時渾身雞皮疙瘩直起,打仗打的就是精氣神,喪魂落魄的他隻好夾著尾巴溜之乎也,麻城一城人的性命這才得以保住。

躲難的四方之民離開麻城後,都把麻城視為“福地”,都稱自己是從麻城過來的,並且在家中在神龕上供奉“張七相公”的牌位。麻城是平安吉祥的代名詞,隻有在麻城,飽受戰亂煎熬的人們才能睡個安穩覺,因此,他們把睡覺說成是“到麻城去了”。過去武漢坊間,見人睡著了,就會笑著說“他到麻城去了”,可見人們對麻城的念念不忘是有來頭的,當然現在是聽不到這樣的說法了。

張七相公,又稱帝主,福主、土主、紫微侯,蓋天帝主等,民俗學上稱為“帝主信仰”或“福主崇拜”,最早的文獻記載可以追及到宋代。天順五年所刊《大明一統誌》卷61《黃州府?祠廟》雲:“張相公廟,在麻城縣治東。宋時縣人張行七,毀沿江諸廟係獄,適有火災,釋行七扞之,立止,至城西北五腦山,人馬俱化,邑人為建廟”。明代在鄂東一帶傳播,後影響及於鄂中、鄂西南等,隨著“湖廣填四川”大潮之興起,移民也將此民俗帶到了重慶、四川等地。

筆者兒時多次和小夥伴一起玩過“打麻城”,至今猶猶在心,曆曆在目,隻是遊戲歌謠略有不同:

天上嗚嗚神,地下打麻城,麻城打不開,獨要XX來。

“嗚嗚”是象聲詞。“神”字用於後綴,表示動作正在進行或狀態正在繼續,這是武漢方言中一個比較有特色的用法 “打麻城”玩法很激烈,開始兩邊人數相等,先由一邊挑戰,挑戰時高聲念唱兒歌。打麻城有個約定,由被攻方點兵點將,指定前來攻城人,也就是“獨要XX來”。其後,被點名者就衝了過去,衝撞不過人牆,就成了俘虜,被對方留住;衝得過去,也就是把對方的防守牆衝散,則可以抓一俘虜,得勝回營,而且誰當俘虜由勝方決定,這樣自己的精兵強將往往被人帶走。接著進行第二回合,即換邊由對方挑戰。玩到最後,以各自人數多少定勝負。

“打麻城”拚實力,也講求技巧,同時它是個集體遊戲,需要相互配合、統一調度,以弱勝強的情況時有發生。有的孩子猛如張飛,哇啦哇啦地便打將過來;有的孩子則很有心機,先來罵陣,既顯擺自己,也起到瓦解對方鬥誌的作用,下麵這首歌謠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演唱的:

打麻城,打麻城,磚頭瓦碴都消開,玉皇大帝中間站,天兵天將跟我來。 打麻城,打麻城,看你麻城幾時開?老子今天來攻城,打得你城門八字開!

信心十足,氣勢逼人,擺出了一副必勝的架勢,實力如何,還須實踐檢驗。碴,讀如cuó,瓦碴,碎瓦片,有寫作“瓦撮”。消:消失,走開。

胡禮興的《黃陂古今談》第490頁也介紹了這個遊戲:

天上霧裏晨,地上闖麻城,麻城腳步高,不要你裏金,不要你裏銀,隻要你裏兩個人。

黃陂一帶的唱法,遊戲規則和玩法都是一樣的。你裏,讀如ní、di,你屋裏的,你那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