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普通人眼中的溫達常

——觀《永遠的旗幟》有感

觀看專題片之前,溫達常這個名字,在我的印象中隻是一個勞模的代名詞。那時的我,隻知道他在襄北大地工作了38年,期間回家僅6次,退休後家境貧寒卻從不張口讓監獄給他報銷醫藥費。那時的我,並沒有走進他的精神世界,沒有真正地解讀這位勞模。

6月23日,在監獄招待所二樓,隨著溫達常先進事跡專題片《永遠的旗幟》的播出,在場的人無不為之動容、肅然起敬。人們再次走近溫達常,走近這位永遠一頂耷簷帽、一身藍布衣、一雙解放鞋的省級勞模。

作為一名中隊領導幹部,他似乎對自己很苛刻:抽煙從不接他人的,隻抽自己買的3角多錢一包的“紅寶花”;回家探親時也隻是帶幾斤過年時中隊分的綠豆和花生,從不帶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家境貧寒,一家老小都靠他那點微薄的工資度日,可他卻將工資晉級的指標讓給了別人;當洪水衝垮家中兩間土房時,他還特地在匯款單附言中叮囑家人“自力更生,別給國家添麻煩”;在襄北監獄工作整整38年,未讓家人來一次,未吃襄北一頓飯,未喝一口水;退休多年,家中仍一貧如洗,最值錢的竟然就是一台小彩電和一部電話機,不論是自己還是家人身體都不太好,可他在退休的17年裏從不向組織張口報銷一分錢的醫藥費……雖然難以置信,可這都是真真切切擺在我們麵前的事實。

溫達常同誌退休回家時,他的侄兒包括家鄉的很多人都認為這位在外多年的中隊領導幹部應該帶回幾樣值錢的家當,可除了隨身衣物和立功獎章外,什麽都沒有了。

看到這裏,你是否和我一樣無法抑製內心的那份激動和敬佩呢?溫達常同誌的精神在當今這個注重經濟利益的社會裏是多麽的難能可貴,如果沒有淡泊名利、大公無私的品質,有誰能做到這一點呢?試想,曾有多少共產黨員在金錢和權利麵前迷失了自我,忘卻了人民所賦予自己的神聖職責,忘記了自己在黨旗下的誓言,以至於用貪婪的雙手葬送了自己的前程,成了人民的罪人。而溫達常同誌卻始終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來指導自己的一言一行,用勤儉樸素、清正廉潔的品行來捍衛著對黨的無限忠誠。

溫達常同誌自1951年到襄北監獄工作,直到1989年退休返鄉定居,整整38年隻回了6次老家。或許有人會認為他不近人情,連他自己也說對母不“孝”,對妻不“愛”,對子不“仁”,可是又有誰能知曉他這“不孝”、“不愛”、“不仁”的背後包含著多少對黨、對人民、對事業的赤膽忠心。他從不計較個人的得失,幾十年為一日,早出晚歸,沒有節假日,每年的“三夏”和“兩秋”期間更加忙碌。用他自己的話說,“隊上幹部才五六個,可犯人一百七八十個,多一個人總多一分力,我一天不在地裏轉轉,監號看看,就感覺好像缺點什麽。”對於一手帶大自己的母親在大壽和臨終時,他卻正忙於“三夏”工作而未守候在母親身邊。這種忘我地工作,把黨的監獄事業始終放在首位,愛場如家的精神就是他對母不“孝”對妻不“愛”對子不“仁”卻永不言悔的理由,是他舍小家、為大家的生動詮釋。

隻有真正解讀了溫達常同誌,你才知道在他的眼裏,犧牲和奉獻永遠是一種光榮和品格。是啊,正如一句歌詞所言“說句心裏話,我也想家……你不扛槍我不扛槍,誰來保衛家,誰來保衛家……”在他是身上,我們看不到太多的言語,看到的隻是這種大公無私的共產主義覺悟和率先垂範、苦心育人的職業風範。正是如此,才使他永葆革命本色,使他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著輝煌,使他是世人麵前樹立了永遠的旗幟。

專題片雖然隻有短短的三十分鍾時間,可留給我們的是深深的思考和震撼。今後,我們將做一個什麽樣的人,將怎樣使自己的人生充實而有意義是我們應重點思索的問題。在新的時期,我們不僅要有愛崗敬業、為國為民的主人翁精神,艱苦奮鬥、默默耕耘的“老黃牛”精神,還要有甘於奉獻、淡泊名利的忘我精神,緊密協作、相互關愛的團隊精神,勇於創新、與時俱進的開拓精神。

(注:溫達常係襄北監獄退休民警,廣東人,省級勞模,今定居家鄉。2006年該單位轟轟烈烈地開展學習溫達常活動,並拍有專題片。本文寫於動員大會上觀看專題片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