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師馬鈞
馬鈞這名字,聽起來,有人也許還不太熟悉,他是我國三國時期的機械大師,他在傳動技術方麵有許多重大發明,對當時生產力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人們稱他為"天下名師"。
改造織布機
馬鈞小時候生家庭生活比較貧困,還有點口吃,不善於跟別人交談。但是他念書十分用功,刻苦鑽研,善於動腦思考。生活中喜歡經常自己動手製造一些器械。周圍鄰居遇到什麽難題,他會主動想出一些辦法幫助解決,因此,村上的人都很喜歡他。
由於他製造的那些小器械,在生產生活中越來越發揮作用,找他做的人多了,有了名氣,於是,他就經常外出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做機械,自己有了飯吃,還能掙錢養家。
一天,他在洛陽城裏做事,經過一家織布坊,看到一群女子在織綢布,用的是一架老織布機,機械上隻有五十條經線,六十條緯線,織出來綢布不但窄,而且工效也低。馬鈞看了就想,要是再增加織機的經線和緯線,不就可以織得更快了嗎?而且織出來的布麵也寬。
第二天,馬鈞主動到這家織布坊來,對老板說:"你的織布機要是再增加些經線緯線,不是織得更快嗎?"那老板對馬鈞看看,一個鄉下窮小子,咋說這種沒邊沒際的話?問:"你是幹什麽的?"馬鈞說:"我是造機械的。"
"造機械的?"老板不大相信,"你能造什麽機械?吹牛吧?""不是吹牛。你這種很慢的織布機,我可以給你改造一下,一天能織雙倍的布。"老板一聽要笑,我的織布機都用上百年了,你能改造?說:"你若差錢花,我能給一點,別在這兒說大話耍騙。"馬鈞見老板不相信,就堅定地說:"一個月內,若不把這種舊機械改造出來,我就永遠不來洛陽城做事!"老板見馬鈞下了海口,指著一邊那台廢舊織布機說:"好啊,你先給我改造改造這台舊的織布機吧,改造壞了,也不用你賠,反正是台廢機了。"馬鈞看看牆腳下的那台破織布機,說:"好,請你給我一個月時間,在一個月時間裏,你們照織你們的布,我改造我的織布機,互不影響。飲食我自己可以解決,所缺材料請老板能幫助買一些。"事情說定後,馬鈞天天不聲不響來到織布坊捉摸他的織機改造,不停地畫圖紙,量尺寸,又鋸又砍,叮叮當當,從早到晚忙個不閑。
一個月的時間快要到了,馬鈞的織機改造也有了眉目。等所有零件忙差不多了,最後一組裝,一調試,一台新式織機高高地立在車間裏,寬寬的織麵,高高的織架,在幾十台麵織機中鶴立雞群,織機上的經線由原來的五十條,增加到了一百條,緯線由原來的六十條,增加到一百二十條,織出來的綢布又寬又平。
老板驚歎地大叫:"天才呀!你是神人!"
連馬鈞自己也沒想到,小小的一次織機改造,帶動整個紡織行業的革命,大大促進我國紡織工業的發展。
這事很快驚動了朝廷,魏明帝親自封馬鈞為"給事省中"官職,相當現在管技術革新的幹部。
製造“指南車”
傳說,黃帝和蚩尤作戰時,蚩尤為了保持自己軍隊的有生力量,作戰時,經常施放一種霧氣,使黃帝的軍隊射箭看不到目標,而且還經常迷失前進方向,致使黃帝履履吃敗仗。後來,黃帝製造一種"指南車",在迷霧中能識別方向,多次攻破蚩尤的布陣。可這隻是一種傳說,誰也沒有見過指南車什麽樣。
一次,在朝廷軍事會議上,研究如何排兵布陣,進攻蜀國。馬鈞提出"製造指南車"的事,用指南車識別進攻方向。當時朝廷裏許多官員都沒見過什麽指南車,認為馬鈞瞎想,不切實際。
軍事大臣高堂隆說:"我聽說過上古時代有過指南車,但那是多少年前的事,又沒有文獻,怎麽製造指南車?隨便說說罷了。"將軍秦朗也隨聲附和道:"古代傳說不大可信,孔夫子對三代以上的事,都是不大相信的,恐怕根本就沒有過什麽指南車,我看還別浪費國家銀子了。"馬鈞說:"我以為,指南車以往很可能是有過的,問題在於後人對它沒有認真鑽研,就原理方麵看,造指南車也不是什麽很了不起的事。"高堂隆聽後輕視地冷冷一笑。
秦朗則是搖頭不已,他嘲諷馬鈞說:"馬先生的名字為鈞,字為衡,鈞是器具的模型,衡能決定物品的輕重,如果輕重都不知道的人,能造出指南車來嗎?"馬鈞道:"空口爭論,又有何用?試製一下,孰輕孰重,自有分曉。"爭到最後誰也說服不了誰,隻好一起去見皇帝。皇帝一聽,馬鈞想製造指南車,這倒是戰勝敵人有效戰術,隨即命令馬鈞什麽事都別管,趕快製造指南車。
皇帝聖旨一下,馬鈞心裏倒有點緊張起來,一沒有資料,二沒有圖紙,若是製造不出指南車來,豈不給他人笑柄嗎?他領了旨,就在製作坊裏,晝夜不停地鑽研,畫圖紙,做樣品,做了拆,拆了再做,反複實驗,沒過三個月,終於運用"差動齒輪"的構造原理,製成了指南車,明帝見了大加讚賞。
馬鈞將他的指南車送到前方去試戰,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無論是霧天,還是敵人設下的迷魂陣,也不管車身如何顛覆翻動,車上那個小木人的手,始終如一指著南方,對準確有效地進攻對方,保存自己的軍事實力,消滅敵軍有生力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他用實戰事實,結束這一場宮廷之爭。
發明翻水車
馬鈞在京城洛陽任職時,城內有地,可以種些蔬菜和莊稼,但每次給莊稼蔬菜澆水卻成了很累很難的事。因為護城河都很深,從河裏挑一擔水澆地很費力。馬鈞想,能不能製造一種車,將河水自動取上來澆地呢?思來想去,一種翻水車的概念,就在他的腦子裏慢慢形成,他按照河的深度,車身用三塊長長的木板拚成矩形長槽,長槽兩頭各架一鏈輪,再做成一節一節的木榷連接起來,在每節木榷上裝上木板葉片,以木榷作"龍骨"鏈條,穿過長槽;車身一頭吃到水邊,一頭支在岸上,在岸上的鏈輪為主動輪;主動輪的軸較長,兩端各帶拐木四根;人靠在架上,踏動木拐,驅動鏈輪,"龍骨"上的葉板沿著長槽不停地轉動,不停地刮水往上轉動,如此循環,就連續把水送到田裏。
馬鈞所製的龍骨翻水車,輕快省力,可讓兒童踏著木拐運轉,"其巧百倍於常",比當時其他提水工具強好多倍。因此,受到社會上的廣泛歡迎,很快就推廣開來,直到20世紀,中國有些地區,仍使用翻水車提水澆地。
新的發石車
三國時期,著名的官渡之戰,曹操曾使用"發石車"攻打袁紹的陣地。但是,那種發石車隻能單發,效率不高。馬鈞擔心敵人在城樓上掛起濕牛皮,就能擋住發石車拋上去的石頭。
馬鈞仔細研究這種發石車,在原來發石車的基礎上,重新設計出了一種新式的攻城武器——輪轉式發石車。原來的發石車象個大天平,一頭掛著一個鬥,鬥裏裝滿大小石頭,另一頭掛著許多根繩子,作戰時,兵士們一齊用力拉繩子這頭,裝石頭的那頭就飛快地翹起來,這樣,石頭就被拋出去打擊敵人。但是,這種發石車缺點很多,每發射一次,都要花費一些時間,而且效果不大。馬鈞設計的新式輪轉式發石車,則克服了這些缺點。它研製了一個木輪子,把石頭掛在木輪上,這樣,裝上機械帶動輪子飛快地轉動,就可以把幾十塊磚瓦、石塊接連不斷地發射出去,跟下冰雹似的,“劈裏啪啦!”一個勁地砸到敵人的陣地上,威力是相當大,而且使敵方一般都來不及防禦,敵人被砸得死的死,傷的傷,哭天搶地,紛紛逃命!
馬鈞是一個實用文義改革家,他的智慧與才華都是來之於生活實踐,實踐中需要什麽,他就能發明什麽,所以,他的發明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一項創新延續幾千年,這在我國科技發展史上實屬罕見!
讓我們記住這位偉大科學家的名字——馬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