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人為什麽會笑

嬰兒首先會尖聲哭鬧,但在兩個月大的時候,嬰兒就會微笑了。人類的第二個表情就是微笑。再以後,當嬰兒能夠掌握難度更大的呼吸動作時,就會在麵對自己感到有趣的事情時發出咯咯的笑聲,那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聲音。

人為什麽會笑呢?從情緒的起源角度講,愉快的心情源自自我滿足或者超越滿足,也就是當事人接收到的信息高於原本預期。

我們拿人人熟知的“四大喜事”來拆解拆解,分析喜悅情緒的產生機製。

9.1.1 人生四大喜事

1.久旱逢甘霖

農耕社會中,久旱會造就一種渴望,那就是下雨。注意這個“久”字,實際上已經透露了人們一直在渴望下雨,但一直沒下的情境。因為之前的每一天都受過這樣的煎熬,極其無奈,這個長久積累下來的無奈已經成為潛意識中的預期。

要注意,這種預期和盼望著下雨的邏輯思維是不一樣的。然而,在久旱積累的強大心理壓力下(顆粒無收),突然逢了甘霖。一個“逢”字,把其中的僥幸心理描述得淋漓盡致。這種遠遠高於無奈預期的好事情,會讓人開心地笑。

其實,下不下雨都很正常,隻是自然天氣而已,沒有什麽值得喜悅的地方。但是,因為前麵的預期太低了(長時間不下雨,莊稼會渴死的),所以突然一下雨,就會讓人感到非常高興。這種超低的預期,會讓本來很普通的一件事變得很讓人開心。

如果你認為,豐收這種事情總該是讓人開心的吧?那我們就來較較真。

如果從播種的第一天起就能保證莊稼茁壯成長像計算機運行加法程序那樣毫無風險,隻費力不操心結果(確認沒有任何天災人禍的意外),那麽和在碼頭扛麻袋包沒什麽區別,豐收的景象,也隻會讓農民感到辛苦一年終於有了收獲,是時候歇歇了。每年都不會挨餓,根本就沒有挨過餓,一切都很平淡,所以談不上笑,更不要提開心地笑了。

現實生活中的豐收喜悅,來自對於風險擔憂的一一解除,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好運氣,讓莊稼在整個生長季中沒有遭受旱、澇、病、蟲和其他天災人禍,最終取得了豐收成果,這種不斷解除風險的過程,當然會讓人喜悅。

當然,“久旱逢甘霖”後來還衍生出了除農業領域以外的用途,迫切需要什麽而不能得,突然有一天得到了,就會產生同樣的愉悅情緒。這樣的衍生情境,其心理曆程與原始的農業情境相同,不再單獨分析。

2.他鄉遇故知

他鄉遇故知的高興可能有很多原因。不論是因為和好朋友重逢,還是因為遇到熟人可以改善生活條件,抑或僅僅是對故鄉的思念得到緩解和重溫美好往事,都不是我們所要重點討論的內容。

一個“他”字和一個“故”字的對比,就是當事人主觀預期與現實狀況不符,是現實狀況高於預期的一種情況。在“他”鄉,疏離或無助是普遍預期,“故知”對於獨自在他鄉闖**的人來講則是溫暖、安全、美好回憶和對思念的緩解,也許還有幾頓酒肉,當然會開心啦。

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已經不再將自己禁錮在家鄉,而是更多地走出去,尋找更加適合自己生存和繁衍的環境。他鄉的概念逐漸淡化,遇到故知也越來越容易,這樣的驚喜也就不再適合目前的社會結構了。

3.洞房花燭夜

考慮到洞房花燭夜的感受與社會道德狀況緊密相關,也許這一條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不再那麽讓人欣喜了,但我們可以談一談異性之間的相互喜歡。

人在尋求伴侶的時候,出於優質繁衍的本能需求,總是希望找條件好的。對於異性身材的喜愛,源自對優質繁衍能力的期待;對於異性麵貌的喜愛,源自對健康體質的期待(骨骼、蛋白質、脂肪、皮膚的良好發育和分布,以及五官均勻對稱)。雖然群體性心理影響可能會形成不同的社會審美標準,但這一基礎原則傾向趨同。對男性社會戰鬥力的喜愛(目前多為經濟能力和社會地位)與動物世界中對雄性的搏鬥力量需求趨同。

但這裏有一個令所有人都會憂慮,至少是曾經憂慮過的問題:優秀的異性會喜歡我嗎?

答案是不一定。優秀的異性也會被很多競爭對手看好,對方的選擇,往往是自上而下的“垂青”。這種是否能被垂青的不確定性,就是羞澀的來源。

澀是因為羞而造成的反應遲滯,羞是一種複雜的擔憂情緒。羞的實質,是擔心對方會不喜歡自己、不接受自己,屬於比較低的主觀預期。情感經曆少的少女容易害羞(少男也會,但晚一些、少一些),是因為掌握的判斷、衡量標準不夠多,不知道自己被心儀的對方接受的概率有多大。隨著閱曆的增加和情感經驗的積累,對自己的認知會不斷完善(知道別人會怎麽評價自己),羞澀也就逐漸減少,但在遇到真正心儀的人時,還是會有被拒絕的擔憂。因為,水漲船高。

麵對自己心儀的人,被否定和被拒絕是正常的預期,被認可和被接受則是一種驚喜,莫大的驚喜。因此,兩情相悅時的心理快感會變成巨大的快樂,甚至不需要通過笑的複雜動作就會引發生理的快感。一切快樂的來源,皆因對方的垂青(彼此都覺得對方在垂青)。而感到被垂青,則是超越了原有預期的積極信息。

4.金榜題名時

學生怕考試,無論古今,都是因為考試是采用減分評審製的檢驗體係。某些教務部門甚至要求教師在出題的時候,要保證成績能呈萬惡的正態分布曲線。學生們一貫擔心的是哪裏沒學會(會被扣分),而不是強化自己哪裏學會了。因此,學生們會認為每次考試有不會的題是正常的(老師也正是這麽出題的),每次考試都考到自己會的(滿分),從總體概率上講是不正常的。

另外,自己偶爾考得不如同檔實力的同學,屬於正常情況。考完試後得知分數沒有×××高,也不會有什麽沮喪或意外的反應,因為這是常規預期。反倒是突然有一天,自己考得比同檔次的所有人都好,倒是會讓人驚喜。

綜合上麵兩個因素,在重大考試結束後,極少有人敢保證自己能“成功”(所謂金榜題名)。這也是在考試結束後到分數出來之前的時間段中,不太有人會高調談論自己的考試情況和未來規劃的原因。

其實,在金榜上出現了自己的名字是比較籠統的一種喜悅,畢竟多年辛苦和擔憂有了一個肯定,而且這個結果的出現往往還預示著未來生活的改善。因此,心理預期較低(不一定考得上)和不錯的結局之間的正向差距,會讓人感到解脫、輕鬆、充滿希望地開心。

總之,愉悅情緒主要由積極刺激產生,心裏本來沒覺得能有這麽好的事情發生,結果就發生了,愉悅情緒也就隨即產生了。

生活裏的例子,比古語中的四大喜事更豐富。比如辛苦工作了一年,年底的紅包數量比自己預期的多(如果數字相同,會認為這是應該的;如果比預期的低,可以想見心情如何);與考取好成績相類似的其他成功;深處險地,幾經周折後終於柳暗花明;與勢均力敵的對手拚殺最終取勝,或者與實力明顯高於自己的對手拚殺(不是遊戲,事關生死),曆盡艱險最終將對手擊敗,等等,都是如此。

所有的開心,其心理成因與傳統四大喜事的快樂來源相同——接收到了高於自己預期的積極信息。

9.1.2 專題一:收到禮物的喜悅

收到禮物是否開心,取決於兩個因素:禮物和送禮物的人。

第一大類情況,如果送禮物的人還可以,那麽喜悅程度與禮物的預期不符程度成正比,越是超越了預期的禮物(但還要受人的限製,比如鑽戒就不是什麽人送都可以接受的),引發的心理快感越大。反過來,同樣是收禮物,如果你認可的準男友在情人節的時候隻送了一張不用心的卡片,則可能會引發失望。

第二大類情況,如果送禮物的人是你所渴望的(比如心儀的異性),那麽這份驚喜足夠打敗任何因素,質和量兩方麵都超越了自己的預期。哪怕是寫個小字條給你,都會讓你高興很久。原因是在你不確定對方喜歡你的前提下,對方送禮物這件事就已經遠遠超越了原有的預期。

第三大類情況,如果送禮物的人不對路,那麽無論禮物是什麽,都不在考量的範圍之內,往往禮物越重,所造成的逃離感越強。如果一個你厭惡的人百折不撓地送你貴重禮品,你敢要嗎(當然得把那些用自己來交換物質的人排除在外)?這種不開心,源自你心裏對人的排斥,也就是希望不要和他沾惹上任何關係的心理預期遭到了事實的打擊。

9.1.3 專題二:令人發笑的表演

在這些引發快樂的刺激源中,引人發笑的表演是一類很特殊的形式,比如喜劇、相聲、幽默的台詞、滑稽的動作等。這類刺激源之所以能夠讓人發笑,是因為它們的內容可以使觀眾產生較強的滿足感。從創作手法來講,可以比較明顯地分為兩種類型:

類型一:比下有餘型(蠢)

很多讓人發笑的作品中,都會塑造一個比較“蠢”的形象,或者與此類似的比較“衰”的形象。這個形象不懂很多東西,做錯了很多事情,或被戲耍很多次,凡此種種,都屬於第一類創作手法。我們列舉了一些案例,但限於原作品版權,不能全篇引用。

相聲作品《學跳舞》片段:

逗哏:人家那皇宮,你沒進去過。院裏麵一進門,一個大的洋灰池子,在那兒滋水,都跟那兒洗手啊什麽的。我一般走到那兒,把襪子先跟那兒洗洗,搭在池子邊上,跳完舞出來還能穿。皇宮那門怎麽那麽高科技呢?人家那門是好幾個門拚在一塊兒,你能推著這麽……(肢體表演)

捧哏:嗨!那是轉門,哪兒都有!

逗哏:就這麽進去吧。但是你不能走快了,走快了前麵累得慌,走慢了後麵磕腳後跟。(肢體表演)轉進來之後,這裏麵別有洞天。

捧哏:怎麽呢?

逗哏:裏麵還有一個大洋灰池子啊,也在那滋水,池子邊搭了一雙襪子,怎麽跟我那雙似的呢?

捧哏:你先等一會兒吧,你又轉出去了,知道嗎?

逗哏:(這門)太高科技了!

這是《學跳舞》作品中普遍受歡迎的一段內容。新穎的看待轉門的角度以及對“兩個”洋灰池子的認識確實很有趣,但仔細分析一下,可以發現作品中塑造的主人公有以下幾點特征:

①把噴泉叫作“洋灰池子”,來說明這個人不知道“噴泉”這個詞,甚至之前從沒見過噴泉,但觀眾一聽就知道會噴水的“洋灰池子”指的是噴泉。此處的笑點源自內心比對:“這位舞蹈家連噴泉都不知道。”

試想一下,如果此處就用“噴泉”,還有笑點嗎?

②在噴泉裏麵洗襪子的行為,會讓人眼前一亮,會心發笑。為什麽會笑呢?因為在噴泉裏洗襪子這件事,別說舞蹈家,就是普通人也幹不出來。不論是出於無知還是吝嗇,都是比較低級的行為。此處觀眾的內心比對是:“我都知道不能在噴泉裏洗襪子,這舞蹈家可夠沒見識的。”

③把轉門描述成“好幾個門拚在一塊兒”,並且詳細敘述,用肢體表演轉門的“技巧”,這和對噴泉的認知相似,同樣是把這個角色塑造成了一個沒見過世麵的低級人物。

④轉進來之後,又一個大洋灰池子,上麵也搭雙襪子的情節,是此段中最大的包袱。笑點來自這個舞蹈家居然不知道自己是轉出來了,誤以為又是一個洋灰池子。單獨這一個笑點,可能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明白(也許會有部分觀眾認為真的是裏麵又有一個噴泉,雖然這不符合建築常規布局),於是再補充一個明顯的細節“上麵也搭雙襪子”。這一來全部觀眾都會明白,“哈哈,他又轉出來了!”的確很妙。笑點的強烈之處,在於舞蹈家自己還不知道。

試想,如果舞蹈家見過轉門,熟練地走過轉門;又或者哪怕是第一次走轉門沒經驗,一不小心轉了360度後又出來了,但隨即清醒地認識到“哎呀!我又出來了”,觀眾也不會笑得如此開心。

類似的相聲作品還有很多,與“又見洋灰池子”相類似的比較好的創作技巧,是製造出人意料的情節,讓觀眾想不到(或者是思路被引導到別的方向上)的“蠢”或“衰”突然出現。這一類的作品,就是讓觀眾通過他人的“低”,感受到自己的“高”,從而達到滿意甚至超過滿意的自我認知。

同樣是這種創作風格的一個小段子,如下:

逗哏:人家的生活非常有品質,很多細節都特別講究。先說早晨起來。早晨一起來,先刷牙、洗臉、洗腳……

捧哏:你先等會兒。洗腳?有早晨起來洗腳的嗎?

逗哏:昨天晚上忘了洗了,今天早晨起來補上。講究嘛!

在視頻中,觀眾笑的反應最大的點就是“洗腳”出現在洗臉後麵。我也覺得很有趣,如果把意識深處的幽默共振點挖掘出來,大概可以翻譯成“哪有早晨洗腳的啊?這還說自己是特別講究的人”。明明做了違背常識的愚蠢行為,還要拚命標榜自己的高雅和品位,這就是我覺得可笑的原因。

但是,恰好我3歲的兒子也能聽懂這一段所說的內容,他隨即問我:“他怎麽說早晨洗腳呢?”顯然,孩子沒有覺得好笑,隻是覺得這和他自己的生活習慣不同,因為他每天都是睡覺之前洗腳,已經形成了習慣。所以,他不理解,會很認真地問為什麽。

我仔細思考了一下孩子不覺得好笑的原因,大概分析兩點如下:

①對於3歲的孩子來講,他還處在學習和接受的過程,沒有形成自己的主見,也就是不能分辨什麽叫作正常、什麽叫作不正常。他並不認為早晨洗腳是很奇怪(有違常規)的事情,隻是覺得和自己的行為習慣不一樣。他關心的是“為什麽這個叔叔說的事情和我平常做的不一樣”,而不是“有人早晨洗腳嗎?這件事多奇怪啊”,所以他不會覺得這件事情“蠢”(比較低級的與眾不同)。

②前麵的鋪墊是生活很有品位,引導著觀眾往高品位的方向想,然後弄個早晨洗腳的“低級”行為造成落差。“有品質”的引導,對於小孩子還不能起作用,孩子聽完整段信息之後,並不會感到有落差,隻是單獨注意到“早晨洗腳”這個異常信息。沒有比對也就不會產生應有的愉悅感。如果去掉前麵的鋪墊“有品位”,直接敘述“他早晨起來刷牙、洗臉、洗腳……”觀眾也會覺得奇怪,但並不確定這是在揶揄和諷刺。

因此,這種幽默的創作手法首先向相反的方向引導觀眾思維,一般是抬高;接下來通過設立比較低的參照對象來讓觀眾得到自我滿足。這種意外而巨大的滿足感,可以使觀眾自然地開懷大笑。

類型二:心領神會型(妙)

另外一種能讓人產生正向預期不符的刺激源,是獲取收益。從最簡單的獲取禮物,到意識上的獲取新知(學習和接受了新的想法、評價等)。

所以,第二種讓人發笑的藝術作品創作方式,則是使用與贈送禮物相同的方式給予正向的預期不符,不過給出的不是物質禮物,而是觀眾可能想不到的“妙”的想法,或者具有“技術含量”的知識、邏輯等。

趙本山的小品《賣拐》,就運用了大量觀眾意想不到的“忽悠”手法,而這些忽悠手法又具備絕對的“技術含量”,再加上範偉和高秀敏所扮演的角色進行“扮萌”,所以具有很強的幽默效果。

大忽悠使用心理暗示的手法,讓被騙的胖廚師“沒事走兩步”,這個經典的忽悠段子,即使在看過幾遍之後,不再有“意外”的情況下,仍然能夠讓人發笑,除了胖廚師的“愚”,更重要的是愚弄的手法非常高明。即使不是一個“愚”的角色置身在這個情境中進行配合,使用心理暗示的騙術進行欺騙也會引發笑聲,隻不過不是那種看到有人被愚弄的開心大笑,而是會心的微笑。事實上,真實的生活中也經常——至少是曾經有一段時間經常——發生一些“大師”使用這種心理暗示技術欺騙成功的案例。

我們可以假設一下,如果不是著名喜劇演員,而是很普通的三個人直接開始表演這個情節,其效果也會讓明眼人拍案叫絕,心中直呼“厲害”。這就是技術含量引發的愉悅。把現實生活中某些裝神弄鬼的“大師”高超的心理暗示技術搬過來,放在幽默作品中,既能起到諷刺現實的作用,又能讓觀眾相信這樣確實能忽悠人,再加上對被愚弄者的“比下有餘”心理感受,因此成就了一個經典的幽默作品。

小結:

通過對能夠引發人們開心的案例進行分析和比對,我們可以總結出愉悅情緒的產生機製。能夠正向超越當事人主觀預期的,無論是通過給予來增加(絕對增加),還是通過設定較低的參照物來比對(相對增加),都會引發自我滿足感甚至優越感,從而產生愉悅情緒。這個結論,在心理測試的過程中非常有用,因為它直接決定了是否能夠設計出讓人愉悅的刺激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