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情緒的激發原因——預期不符

情緒的產生根源,來自人們遇到的刺激與“主觀預期”不符,簡稱“預期不符”。

2.3.1 什麽是主觀預期

我們所講的主觀預期,是神經係統按照既往和當前能夠接收到的所有信息,對即將發生的事情做出的判斷。如果隻讀這句話,會覺得這是一個邏輯清楚的思維過程,主觀預期貌似非常理性。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這裏所說的“預期”一詞,不是指“提問:如果今天下雨,需要攜帶什麽工具出門?”這樣邏輯清晰的分析出來的預期。恰恰相反,更多的人會用“感覺”一詞來描述這種認知活動,通常是不用“想”的。

“感覺”,實際上是很多條邏輯判斷的線索混雜在一起並相互影響,由神經中樞快速做出的認知評估和判斷。感覺最大的特點就是自己並不知道自己是怎麽做出的判斷,行為人無法清晰地想清楚自己的認知過程。

例如,你一早到單位,就發現不止一個同事在用閃爍的目光打量著你,而且一發現你在回看他們,就無一例外地把視線移開。平日,助理會在3分鍾之內倒好你最愛喝的茶,送到桌麵上,今天助理有點繞著你走,雖然是在奔波辦事,但還是有點奇怪。老板屋裏坐了個人,背對著你,看不出是誰。老板看到你來了,特意走過來把百葉窗關閉。連平日裏最會做好人的老劉,也隻是訕訕地笑一下,彎彎腰,後退著轉身離開。

任何人置身在這個情境中,都會產生危險的判斷。但是,在這個“感覺不對”的過程中,沒有“因為……所以……”的“想”的過程,而是像動物一樣,用最原始的判斷準則——“事情最好或者最正常的時候,應該是什麽樣的”來感受周圍的一切。這些就是我們所說的預期。更多的時候,主觀預期還和理智想法相反,隻是不容易被注意到和意識到。

是的,人類是進化出來的一種動物,和普通的動物種屬一樣,以生存和繁衍為第一需求。為了生存和繁衍,人會根據既往狀況,本能地產生大量預期。通過下麵的幾個例子可以讓你更加明白這個貌似晦澀的概念。

1.黑暗環境中的主觀預期

如果你走進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環境,會馬上讓一切行動都慢下來、謹慎起來,這是長期進化出來的本能反應。這時的主觀預期是:周圍可能存在會傷害你的物體(人,動物,不是人也不是動物的東西),就算沒有這些東西,萬一碰到什麽物體,也會容易受傷害。沒有人會覺得黑暗的環境安全而溫暖,所以,你會自然收縮身體,派出四肢緩慢地向四周探索。沒有人會大大咧咧地快速走動及揮舞肢體。總之,一切要小心。

有人說,那是出於對未知的恐懼,是因為看不到。

這種解釋方法,認為“恐懼產生的根源=未知(看不到)”。為什麽未知就會產生恐懼呢?二者之間為什麽就存在著這個必然的關聯?按照這個方向繼續想,答案就會自己跑出來了。因為未知(看不到),所以認為可能會有危險。這就是主觀預期。

因為未知,就不會預期可能出現對自己有利的物體嗎?有的時候可以,但那需要前麵有其他信息做鋪墊,比如生日當天大家神神秘秘的,可能會讓人聯想到一個充滿驚喜的慶祝聚會。這種情況不是真的完全未知。如果沒有前麵的信息做鋪墊,在沒有任何相關征兆的情況下,突然進入未知情境,人類的追求生存本能,一定會第一時間產生負麵預期,不會想到有好事,而是想著怎麽保命。作為一種生物,求生才是常態,奢求好事並非常態。

盲人一直看不見,卻不會一直恐懼,由於他們對黑暗環境的熟悉程度和信息獲取方式的特殊性,所以他們對這種環境的主觀預期就要比視力正常的人更安全,黑暗對他來說是習以為常的。某些精神病患者麵對未知的危險局麵時,比如他人憤怒的肢體姿態威脅,也不會產生恐懼,因為他們對這樣的刺激源不能認知,不會產生主觀預期。所以,未知不是恐懼的根源,預期可能存在傷害才是恐懼的根源。

2.光明環境中的主觀預期

反過來,如果之前沒有其他信息暗示,你推開門,走進一間燈光明亮的房間,每個角落都能看得非常清楚,通常就不會有什麽警惕,會比較輕鬆自如。因為在這樣的環境中,一切盡收眼底,主觀預期是:沒什麽負麵刺激會出現。

3.緊張事件的主觀預期

老板走進辦公隔斷大間,高聲宣布公司年底財務困難,需要裁撤2/5的員工。緊張的氛圍瞬間產生,大家麵麵相覷,人人自危。此時絕大多數人的主觀預期是:自己存在被辭退的危險。即使是理智地分析、判斷,認定自己不屬於被裁撤的那部分人,也很少有人能完全相信自己的理智,絲毫不緊張。

直到最終的結果落實,包括確定被裁撤的人在內,所有的人才能徹底鬆一口氣。之後的情況自有分別,留下的慶幸,被裁撤的垂頭喪氣或者據理力爭,但肯定沒有了之前的擔心。高考後估分即使很高,也會在錄取結果出來之後才能徹底放鬆。所以,二者是一樣的。沒有得知確認的結果時,內心的預期總會是:有可能發生不好的結果。

4.輕鬆事件的主觀預期

最典型的輕鬆事件,莫過於過元旦的時候,和一大堆人一起傻傻地倒數10秒,迎接新的一年。我們在這裏要談的預期,並不是新年中的新希望,那個是虛無的。我們隻講人們對這10秒之後會發生什麽事情的主觀預期。那是什麽呢?歡呼雀躍,周圍的每一個人臉上都掛滿歡樂的笑容,當然也會有哭的,但肯定是興奮的、積極的氛圍包圍著大家。

這個預期,不需要用清晰的思維來分析和判斷,不用專門去想,對吧?

其實,黑暗環境和緊張事件有相同性質,都是會產生不好的主觀預期,雖然引發預期的原因複雜程度不同,但結果非常相似——害怕受到傷害。另外,光明環境和輕鬆事件也有相同性質,都是因為自認為比較有掌控感和安全感(比如環境、事件很簡單,或者當事人對局麵的掌控能力很強),而會產生一個平靜主觀預期或者積極主觀預期。其中,積極主觀預期需要更多的輔助信息做鋪墊,才會油然而生。更多的時候,人在很有掌控感的時候,也隻會產生平靜主觀預期。

所以,人類的精神狀態處於消極狀態的時候更多一些。不過這並不是壞事,因為這些消極主觀預期的存在,會讓人生存得更安全,同時渴望開心,心懷希望,一旦開心的事情來了,開心的感覺就會彌足珍貴,以至於很多人都把快樂作為畢生的追求。

如果開心是常態,正常的人類心理是承受不了的。失去了生存和繁衍的壓力,人就會追求虛幻的精神快樂,各種玩物喪誌就不在此處一一列舉了。有真知的人,會竭力控製壓力(負麵主觀預期)和快樂之間的平衡,不是量的平衡,是質的平衡。

常言說,人生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這句話裏的“意”,也並不是我們所講的預期,而是理智思維之後決定的“意”,可以翻譯成“目的”“希望”等。這種思考過的願望,往往要比生存本能所產生的預期複雜很多,立意高遠。也正因如此,往往十之八九不能如了“意”。

小結:

如果一定要把前文中描述的“主觀預期”翻譯成白話,比較貼近的是“隱隱感到有……的可能”,但又與“預感”不同,因為預感是想出來的,通常會經過大腦思維。而對於預期來說,更多的時候,人根本意識不到自己已經具備了這種判斷。

2.3.2 什麽叫作預期不符

很簡單,就是接下來事情發展的狀況與你的主觀預期不符合。預期不符,既有質的不符,也有量的不符。預期不符的出現,就會導致情緒油然而生。高於(優於、積極於)預期的情況發生,會讓人產生美好的、積極的感覺,從而產生積極性情緒;低於預期的情況發生,會讓人產生不滿、消極的感覺,從而產生負麵情緒。

1.黑暗環境中的預期不符

如果你走進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環境,神經係統會自然假設周圍可能會存在傷害你的物體,所以,你會自然收縮身體,派出四肢緩慢地向四周探索。你會本能地告訴自己,要小心。

刺激一:如果燈被打開,房間裏站著一群朋友,手捧鮮花,你會有什麽反應?不但緊張的神經立即鬆弛,而且還會產生強烈的愉悅心情。由於反差太大,刺激能產生巨大的驚喜。

刺激二:如果你慢慢向燈的開關方向挪去,一路上遇到了沙發、桌子等熟悉的家具,然後順利地打開了燈,發現房屋裏麵沒有什麽異常,你會有什麽反應?除了身體鬆弛下來,應該沒有其他反應,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出現負麵刺激,也沒有積極刺激。

刺激三:如果你突然聽到一個陰惻惻的笑聲,並感到耳畔有微風拂過,你會有什麽反應?恐懼瞬間增強,比單純黑暗引發的恐懼更甚,也比單純陰笑與陰風引發的恐懼更甚。在這種情境中,引發恐懼情緒的預期不符,是負麵預期的絕對值與恐懼刺激源的刺激絕對值的累加。

2.光明環境中的預期不符

反過來,如果走進一間燈光明亮的房間,每個角落都能看得非常清楚,人會比較輕鬆自如地行走和運動。因為在這樣的環境中,一切盡收眼底,主觀預期是:沒什麽負麵刺激會發生。

刺激一:如果什麽都沒發生,你會怎麽反應?沒什麽反應。

刺激二:如果朋友們已經手捧著鮮花站在這間燈火通明的房間裏了,你會?有驚喜,但驚喜的程度肯定沒有黑暗環境中的相同情境那麽強烈。

刺激三:你轉過身,突然發現一個人用鋒利的剪刀抵住了你的小腹,並捂住了你的嘴,你會?產生強烈的恐懼。之前的安全預期與恐懼的事實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仍然是絕對值相加。

3.緊張事件的預期不符

老板走進辦公隔斷大間,高聲宣布公司年底財務困難,需要裁撤1/5的員工。緊張的氛圍瞬間產生,大家麵麵相覷,人人自危。什麽叫人人自危?就是說人人都會不同程度地緊張、不安、恐懼。這時候,你的主觀預期是:可能我會倒黴。

刺激一:裁撤的員工名單中沒有你的名字,你會?鬆一口氣,居然感到些許快樂。

刺激二:裁撤的員工名單中有你的名字,但沒有那個比你差的人的名字,你會?沮喪加憤怒。沮喪來自被淘汰,憤怒來自淘汰的不合理。

刺激三:如果幾天後又通知不用裁撤了,大家還會因為新的融資到位而普遍加薪,你會?那當然是快樂啦。

有一個笑話,領導A走進辦公室:“今年效益不好,年終獎每人100元。”眾人憤憤然。領導B走進辦公室:“今年效益不好,頭兒說要裁人。”眾人默然,麵麵相覷。領導B繼續說:“不過,因為我據理力爭,我們部門不裁人了,每人還有100元年終獎。”眾人皆雀躍。

這個笑話講的是怎麽做領導,其實,就是怎麽設定主觀預期。如果能把主觀預期和現實之間的差距拉得越大,那麽對人的刺激力度也就越大。

4.輕鬆事件的預期不符

元旦的時候,和一大堆人一起傻傻地倒數10秒,迎接新的一年。我們的預期是大家會在最後一刻一同歡呼雀躍,興奮的、積極的氛圍包圍著大家。

刺激一:新年鍾聲敲響的那一刻,周圍所有的人都沒有按照你想象的那樣歡呼雀躍,而是匪夷所思地靜默,你會?感到非常奇怪,甚至還會敏感地感到應該是有不好的事情發生了(迅速更換預期)。

刺激二:新年鍾聲敲響的那一刻,除了大家順理成章地歡呼雀躍,還從天而降很多糖果,你會?驚喜,更加快樂!

讀到現在,如果你仍然不明白什麽是我們所講的主觀預期,那麽隻好動用我們的王牌案例了。

所謂的“我沒有預期”,實質上是你沒有認識到自己有某種預期。這樣的主觀預期通常是不需要值得注意的(值得用腦子想的)事情。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你正在用電腦上網,興趣盎然地玩著網絡遊戲或者繁忙地收發著公務郵件。這樣普通的情境下有預期嗎?會有什麽預期呢?

突然網就斷了,網頁打不開了,遊戲掛在那兒了,隻能幹瞪眼。你會是什麽反應?罵娘!如果確認斷網是人為因素(網管人員無能的不作為或惡意破壞),你會產生輕蔑(對沒能力的)或憤怒(對惡意破壞的)。如果對方還雄赳赳,氣昂昂,理直氣壯,你的憤怒會引發戰鬥反應。這是因為,你此時的主觀預期是“網絡一直會通暢下去,我一直可以做我的事情”。

所以,主觀預期是一種趨勢判斷——“事情最好或者最正常的時候,應該是什麽樣的”,不光人類有,動物也有。如果失去了這種重要的神經反應機製,完全靠理智思維來維持對外反應的話,不用說沒有複雜思維的動物沒辦法生存,人也一樣。

在遭遇到預期不符的時候,最先直接導致情緒的產生。

2.3.3 預期的差異性——以駕駛汽車為例

預期是主觀的,所以在不同的情境中會有很大的差異性。

有過開車或者坐車經驗的人都知道,在駕駛座位上很容易產生各種負麵情緒,除了在非常擁堵之後,路況突然變得一路暢通時,駕駛員會產生積極情緒外,基本上輕蔑、無奈、急躁、恐懼和憤怒都會出現。我們把這稱為“駕駛的壞情緒”。

究其原因,是因為駕駛車輛有明確的規則,這種規則不僅指官方發布的法律、法規,還包括駕駛員頭腦中的主觀預期——其他車輛合理駕駛、安全、通暢等。

當你平白無故被別人追尾時,頭腦中關於其他車輛合理駕駛以及安全的預期被事故否定,你的第一個本能反應是憤怒;當有人駕駛不合理,強行掉頭、並線、搶道,或者明明前麵沒有車輛擋著,偏偏緩慢行駛擋在你前麵,甚至頻頻無故刹車時,這些情況違背了你頭腦中關於其他車輛合理駕駛和通暢的預期,你的第一個本能反應是輕蔑和憤怒;當道路擁堵,車輛排隊時,爬行的速度違背了你頭腦中關於通暢的預期,你的第一反應是憤怒,然後在承認無力改變現狀之後轉為無奈。

但主觀預期這東西很複雜,具體的人在具體的情境中會產生不同的預期,因而會引發多樣性的情緒。

1.美國公路規則

我在美國期間,曾經在華盛頓、丹佛、洛杉磯三座城市駕駛過汽車。不知是否全美國都遵守同一部交通法規,至少我到過、見過和駕駛過汽車的地方,並不是每條公路的路口都有紅綠燈,但大多數路口都會有一個“STOP”(停)的標誌。在沒有紅綠燈的約束、沒有交通警察指揮、沒有攝像頭的監視狀況下,我見過的美國司機都會自覺遵守一個共識性規則,即按照先來後到的順序,大家都自覺停在路口,每個方向交替前行一輛車。如圖2-1所示。

圖2-1

按規定,在路口看見“停”的標誌,必須將車輛完全停住(速度為零),不管路麵實際狀況如何,這是美國考取駕駛執照的硬標準。而排隊輪流走這樣的共識性規則(不確認是否被美國交通法規明文規定),也成為美國司機的普通主觀預期。大家都認為這樣通行是應該的,自己知道,別人也知道。

2.預期不符的多樣性

(1)正常的美國司機在美國

正常的美國司機在上述環境中駕駛汽車,會以法規和常識為預期,遇到路口按規則行駛。如果有一輛車不遵守這樣的規則,其他司機一般倒也不會太過計較,但鄙視肯定是有的。要是遇到脾氣不好的,可能還會有憤怒。

(2)正常的美國司機初到中國

正常的美國司機如果剛開始在中國開車,除了學習交規之外,並不知道中國沒有這種路口依次行駛的“潛規則”,所以他會等著其他方向的車輛按照順序走。結果,等來等去,發現別人並不會等,而這又不違反交通規則。多年的習慣性預期,遭到了陌生的道路行駛現狀的否定,依次會出現驚訝、鄙視、憤怒、無奈,最終可能會被同化。

(3)有經驗的中國司機在中國

但是,中國的路況和司機駕駛習慣,在大多數有經驗的中國司機心中,是自成體係的一套規則。除了遵守交通規則之外,真實的路麵行駛還會存在很多“變通”,大家彼此心照不宣。所以,一般的中國司機在路麵上遇到了複雜的情況時,就不太會出現美國司機初到中國那樣的預期不符。雖然也會在遇到特別不講道理的司機時出現負麵情緒,但總體來講,普通中國司機的主觀預期與道路實際狀況基本吻合,所以,正常的中國路況不會引起有經驗的司機過多的情緒波動。

(4)“成熟”的中國司機在美國

熟悉中國道路狀況和行駛習慣的司機,比如我,第一次在美國駕車時,會遇到很多與主觀預期不符的情況,通俗點講,就是會受到很多刺激。

第一次在沒有紅綠燈的路口排隊停車,驚訝加困惑!為什麽大家都停下來了呢?沒有紅燈啊?

等到我排到第一的時候,還沒有注意到交替通行的“潛規則”,直接就衝過了停車線,同時看到了左側的汽車也在啟動,恐懼!這不是要撞了嗎?

還是我的速度快,沒看到左側車輛的司機後麵有什麽反應,倒是看到了對麵車輛裏的司機睜大眼睛,驚訝地看著我,隨後皺眉表示不解,上唇提起,鼻孔向兩側輕微拉開,表達了輕微厭惡。困惑加深!咋了?又沒有紅綠燈!

後來同行跟我講了美國的駕駛習慣後,我方才恍然大悟,明白了所見的厭惡來源。

就事論事,僅為研究情緒的起源,我舉了這樣一個不同環境、不同人會導致不同預期不符,最終產生不同情緒和反應的例子。因為這種多樣性的存在,所以在設計微表情測試方案和分析測試結果時,要特別注意被測試人和測試情境的個案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