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生育這件事,我們看得太重卻知道得太少

大家好,我是年糕媽媽李丹陽。年糕是我的第一個孩子,他在2014年出生。

那時我29歲,是一個企業小職員,一個從小按照好孩子的定義和標準長大的女孩。

讀書、戀愛、工作、結婚,然後就把全部心思放在備孕上。

告訴家人懷孕消息的那一天,我媽激動得哭了,而婆婆趕來做了很多好菜,告訴我:現在你要一人吃兩人份了。

在這個毫無懸念的劇本裏,我度過了皇後般的十個月。全家人無微不至的關心,常常讓我感受到一種摻雜著壓力的幸福。

我媽讓我吃阿膠補血,我爸告訴我孕婦不能看手機。每次我隻是出門散個步,他們都恨不得一左一右地給我當“護法”。

出於一個醫學生最基本的判斷,我知道這些事兒都不對,卻無法說服他們。為了不讓他們失望擔心,我還得盡量配合。畢竟,“孩子最重要”“小心無大錯”,不是嗎?

從那時候起,我開始大量閱讀孕產、育兒類圖書和論文,學著用科學正確的方式照顧自己和孩子。

這成了我全新人生的起點。

年糕出生後不久,我注冊了一個叫作“年糕媽媽”的微信公眾號,試著把我的心得分享給更多的媽媽。到現在,因為大家的厚愛,“年糕媽媽”的全媒體平台用戶已經超過了三千萬。

每天,我都在解答關於孕產、育兒的各種問題,也因此看到了更多的生育觀樣本,看到了其中的衝突、混亂和所蘊藏著的改變的可能。甚至我自己的兩次生育過程,也因為生活境遇和認知能力的改變而成為完全不同的兩個故事。

2019年,創業第五個年頭,我同時收到了兩份禮物:頂級商學院湖畔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和驗孕棒上的兩條杠。

第二個寶寶還在肚子裏,就擁有了自己的小名——發糕。

而這一次,“百無禁忌”的我,成了大家眼裏“挑戰常識”的孕婦。

我去星巴克買咖啡,店員會提醒:孕婦不能喝咖啡吧?

我去遊泳池,要接受全場人的目光檢閱,每次都有陌生人問:肚子這麽大了怎麽還來遊泳?

我在微博上分享自己的出差行程,留言都是關心和擔憂:太辛苦了,先照顧好自己和寶寶最重要。

這種“沒有人懂我在幹嗎”的心情,在我去湖畔大學上課時達到了頂峰。從整個孕期到產後回校,幾乎每一次,都有人衝過來問我:

“什麽?孕婦可以吃冰激淩嗎?”

“懷孕了怎麽還這麽瘦啊?”

“懷孕還化妝?”

“你這身材,怎麽跟沒生過孩子一樣?”

湖畔大學的同學們都是成功的企業創始人,說他們是“社會精英”並不為過,但他們對懷孕生產這件事的認知水平依然十分有限。

這時我才真正意識到,對於生育這件事,我們看得太重卻知道得太少,哪怕是受過最好教育的群體,也仍然缺乏必要的孕產觀普及。

後來,有個女同學說:“看到你這樣,我沒那麽怕生孩子了。”她是一個已婚未孕的女創始人,也麵臨被催生的困境,在她眼裏,懷孕不但代表著放棄身材,也意味著要停滯事業。

為什麽大家都這麽想呢?

我想,究其根源是我們信奉的那些關於懷孕的規則、條款,不管是愚昧落後的,還是無傷大雅的,都讓媽媽們的生活變得充滿限製。

我們的母性並不單純是天然或本性所致,它還是社會、文化、規則共同塑造的結果。

而我想用我的經曆和大量的知識輸出來告訴大家:是時候打破這些限製了。

所以我寫了這本書,它不是單純的孕期故事分享,也不是幹巴巴的工具書,我希望它是能陪伴你孕期和產後這個特殊階段、給你勇氣和支持的一本案頭讀物。

它會告訴你:懷孕生子固然是人生大事,你的身體和生活都會麵臨不可逆轉的改變,但它也隻是人生的一個部分,為母不必非要剛,生孩子也不必非要痛到死去活來。老一輩觀念中的“犧牲”,很多時候是一廂情願的浪費,我們完全可以在過好自己生活的同時,順便生個孩子。

就算是懷孕,你依然有權讓自己舒服一點,你依然有權去選擇讓自己變得更好的生活方式。

需要幫助,就要大聲說出來;覺得不舒服的事情,就去改變它。

這就是我的生育觀。這一次,我的人生不會再為懷孕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