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禪代原因
楊堅建隋,前後一共用了不到九個月的時間,在中國古代王朝的創業史裏算是比較容易的了。清代學者趙翼甚至說:“古來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婦翁之親,值周宣帝早殂,結鄭譯等矯詔入輔政,遂安坐而攘帝位。”
是不是真的如此?從一定意義上講是這樣的。楊堅能當皇帝,確實具有一定偶然性。這個偶然性就是北周宣帝暴崩,北周主幼國疑,這才方便了楊堅奪權。這就是所謂的得國於孤兒寡婦之手。
但是,曆史上的偶然性背後,也一定會有一些必然性的因子在起作用,楊堅建隋也是如此。雖然事出偶然,但是,就在這個偶然性的事情之前,已經有了足夠多的曆史鋪墊,可以歸結為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麵的因素。
先看天時。所謂天時,就是魏晉南北朝以來的民族分裂,已經到該結束的時候了。
自從西晉末年匈奴人劉淵建立政權,中國北方就一直處於少數民族的統治之下。到北魏時期,魏孝文帝施行漢化改革,但是,因為損害了六鎮鮮卑人的利益,引發六鎮起義,漢化進程又被打斷了。後來,由北魏分裂而成的西魏和東魏都重新出現了胡化的傾向。
當年,宇文泰建立府兵製,統兵的漢人將領都被賜予胡姓,楊堅的爸爸楊忠也被賜姓普六茹。事實上,不僅他改姓普六茹,他所統領的士兵也都跟著他改姓普六茹。這是想要讓漢人,特別是有軍事權力的漢人將領認同胡人,讓所有士兵也都成為胡人的部落兵。
但是,西魏以少數鮮卑將士統治關中地區,這就陷入了漢人的汪洋大海之中,要想站穩腳跟,不可能完全忽視漢人的力量。所以,西魏宇文泰時期,就模擬《周禮》建立六官製度,試圖通過繼承漢族的古製,打造自己的文化基礎,贏得關中漢人的認同。
到北周以後,漢化的傾向就更明顯了。北周武帝實行兵製改革,允許漢人參軍,從此,漢人士兵逐漸成為北周軍隊的主體力量;而北周宣帝雖然是個不肖子,但是在推行漢文化方麵倒是完全繼承了爸爸的衣缽,甚至比爸爸還要激進。事實上,北周宣帝就是穿著漢人的衣冠登基當皇帝的,也就是在他的統治下,文武百官的官服都改成了漢服。
更重要的是,北周宣帝為了加強皇權,打擊元老重臣,重用一些沒有根基的漢人小臣,這就使得官僚隊伍的構成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事實上,在楊堅建隋的過程中,支持他的文官劉昉、鄭譯、李德林、高熲,無一例外都是漢人,甚至連平定三方的武將韋孝寬、王誼和梁睿也都是漢人。這就說明,漢人出身的官僚已經成了北周官僚的主體。
本來,中原地區的居民就是以漢人為主,現在,兵也是漢人,官也是漢人,那麽,讓漢人當皇帝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但是,到底什麽樣的漢人能當皇帝?要知道,當時各個少數民族畢竟已經在中原大地活動了兩百多年,他們不僅仍然有著很強的政治軍事實力,而且,他們的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也已經給中原地區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在這種情況下,一個純粹的漢人其實也無法承擔統治重任。新時代的統治者既需要是漢人,又不能是純粹的漢人,所以楊堅這樣的人最合適了。
從身份上講,他是漢人,可以得到廣大漢族官兵的擁護;但是,他又是在鮮卑政權體製下長大的,而且還和鮮卑族建立了錯綜複雜的姻親關係,他的夫人獨孤伽羅是鮮卑化的匈奴人,他的女兒也嫁給了鮮卑皇帝,這使得他同樣可以得到胡人的認可。
換言之,楊堅本身就是民族融合的產物,這也是他能夠當上皇帝的深層因素。能產生這樣一個既體現著民族融合的精神,又代表著未來發展方向的領導人太不容易了,如果從“永嘉之亂”算起,中國已經摸索了整整二百七十年。以將近三百年的時間為楊堅登基做鋪墊,這個天下的得來,著實不容易。當年,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後,曾經說過一句話:“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但卻是人類的一大步。”其實,這句話放在楊堅身上也同樣成立,改朝換代,是楊堅的一小步,但它卻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大步。
再看地利。所謂地利,就是楊堅出身關隴貴族集團這個優勢。
楊堅的爸爸楊忠本來出身武川鎮,後來,又在武川鎮軍閥締造的西魏政權中大顯身手,成為西魏十二大將軍之一。
八柱國、十二大將軍家族構成了所謂關隴貴族集團的核心。正是因為隸屬於這個集團,楊堅才得以早早地踏入仕途,順利地進入政治高層,並且和北周皇室聯姻,成了太上皇的嶽父。
這是他最終篡位的基礎。而奠定這個基礎,如果從他爸爸楊忠算起的話,已經經曆了幾十年,這當然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再看人和。所謂人和,就是北周宣帝時代的政治局麵了。北周宣帝時代,有兩個政治特征值得注意。
第一,他為了加強皇權,疏遠宗室,寵幸佞臣。
第二,他荒唐殘暴,人心喪盡。
因為第一個特征,北周宣帝暴崩之際,宗室中無人主持局麵,佞臣才得以勾結國丈楊堅篡權。
又因為第二個特征,人們對北周的統治並沒有留戀之情,所以,楊堅也就沒有遭遇特別激烈的反對,而是很快就贏得了大多數官僚的支持。這個因素,如果從北周宣帝當政算起的話,也有三年之久了。
這樣看來,雖然楊堅建隋看起來順風順水,充滿偶然因素,但是,要論起偶然之中的必然因素,那就不是幾個月,而是幾年、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艱難曆程了!
既然把楊堅建立隋朝,拔高到西晉以來的民族融合基本完成,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最終建立這樣一個高度,那隋朝的建立也就不再是一場普通的宮廷政變,而是一個新的曆史時期的開始。那麽,這個新時代有哪些新氣象?楊堅在稱帝前後,有兩方麵的表現值得注意。
第一,恢複漢姓。就在大象二年(580)十二月,也就是楊堅稱帝之前,他以小皇帝的名義發布了一個詔令:“諸改姓者,宜悉複舊。”原來在西魏時代賜姓胡姓的,都恢複漢姓。
當然,第一個恢複漢姓的就是楊堅本人,到這個時候,普六茹堅才正式變成了楊堅。換言之,楊堅終於恢複了自己的漢人身份。隨之而來的,是一大批人都恢複了自己的漢人身份。
第二,恢複漢製。開皇元年(581)二月,也就是楊堅剛剛當上皇帝之後,馬上宣布,廢除北周的六官製度,恢複漢、魏舊製。這樣一來,楊堅當過的什麽大前疑、大塚宰等官職就統統退出曆史舞台了,相反,所謂三師,也就是太師、太傅、太保,三公,也就是太尉、司徒、司空等官名重新出現。
另外,尚書、門下、內史、秘書、內侍五省,禦史、都水二台,太常等十一寺,左、右衛等十二府也都建立起來,成為新政府最主要的職能部門。毫無疑問,這是要恢複漢人的管理體製。
很顯然,無論是恢複漢姓,還是恢複漢製,楊堅的目的都是要彰顯漢人和漢文化在整個國家中的主體地位。這可並不是大民族主義,事實上,因為漢人在總人口中占絕大多數,漢文化當時的發展程度也遠遠高於其他文化,所以,恢複漢人在國家中的主體地位和漢文明的主導作用是有積極意義的,它代表了中國的發展方向,也符合在中原地區生活的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從這兩件事上就可以看出,楊堅對時局具有非常好的把握能力,是一個高瞻遠矚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