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翁婿鬥法

北周宣帝行為荒唐,又沒什麽政治經驗,而楊堅老成持重,政治經驗豐富。既然如此,那楊堅就應該好好地輔佐自己的女婿,而宣帝也應該信任自己的嶽父,讓他放手工作了吧?完全不是這樣。

楊堅在北周武帝時代就整天找人算命看相,早有不臣之心。現在自己位高權重,女婿又年輕荒唐,不免產生了非分之想。而宣帝雖然荒唐暴虐,但是在大事上並不糊塗,對於權力一向抓得很緊,眼看嶽父聲望日隆,當然會產生警惕心。翁婿兩人都盯上了權力,自然就會產生矛盾。

有了矛盾,楊堅和北周宣帝的鬥法也就開始了。怎麽鬥?有兩件事比較重要。

第一件是收買人心案。第二件則是皇後賜死案。

先看第一件事。什麽叫收買人心?這其實和當時的法律製度有關係。當年,北周武帝在位的時候,講究亂世用重典,法律製度比較嚴苛。北周宣帝即位之後,有意減輕刑罰,這本來是好事,但是,好事沒辦好。

北周宣帝還沒有想清楚新法律到底要怎麽製定,怎麽推行,就盲目地把原來的法律廢了。根據舊法抓進去的許多犯人也都從監獄裏放了出來,算是新皇帝的恩典。可是,這些人本來就不是什麽好人,一出來就到社會上為非作歹,真讓宣帝覺得打臉。

宣帝大為惱火,頭腦一熱,馬上又頒布了一個新的法律,叫作《刑經聖製》,比原來北周武帝時代的法律還要嚴酷。矯枉過正之下,老百姓怨聲載道。

楊堅看到這種情況,就向宣帝上書進諫說:“法令滋章,非興化之道。”法律太多了,這可不是好事,希望宣帝要施行仁政。宣帝哪裏是聽勸的人,馬上駁回了。可是,朝廷裏這一正一反兩種意見傳出來後,坊間可就議論紛紛了,都說皇帝拒絕納諫,而宰相楊堅是個難得的好人。這樣的議論傳到宣帝耳朵裏,宣帝不免產生疑慮:楊堅這麽做,是不是有意收買人心?他到底想要幹什麽?有了這樣的疑慮,宣帝對楊堅的防範就加強了。

在這種情況下,又發生了第二個事件,就是所謂的皇後賜死案。

前麵提到過,北周宣帝一連封了五個皇後,除了楊堅的女兒是正宮皇後外,還有其他四個由寵妃提拔成的皇後。要知道,後宮本來就是是非場,一個皇後尚且不消停,何況是五個皇後並立。按照想象,肯定爭寵爭得一塌糊塗了,可事實又不完全如此。其他四個皇後確實經常爭寵,但是,隻有楊堅的女兒,也就是宣帝的原配皇後楊麗華不爭。不僅不爭不搶,而且還主動團結其他四個皇後,讓這個亂糟糟的後宮維持基本的秩序。

這樣一來,整個後宮都對楊皇後印象非常好,願意唯她馬首是瞻。在這種情況下,宣帝是不是很應該感謝她?如果是一般的皇帝,遇到如此通情達理、顧全大局的好皇後,當然要念佛了。可宣帝不是一般的皇帝。他既多疑又暴虐。一看到楊麗華如此得人心,馬上把她的表現和楊堅上諫聯係起來了。心想,你爸爸在外麵收買人心,你在宮裏收買人心,你們是要聯手篡我的權啊!想到這裏,宣帝真是無名火起,對著楊皇後破口大罵道,你不要裝賢惠收買人心,我一定要將你家滅族!

本來,這是皇帝暴怒之下的言語,並不一定當真。如果楊麗華服軟,在宣帝麵前跪地求饒,滿足一下他的虛榮心,可能宣帝也就罷了。可是沒想到,楊麗華不是這樣的性格。她本來就是北周宣帝的正宮皇後,對自己的身份頗當回事,總想著跟宣帝平起平坐,又是貴族之女,從小也是驕傲慣了的,又沒有真的做錯什麽,她怎麽可能輕易向別人低頭?聽了宣帝這句狠話之後,楊麗華鎮定自若,就是不認錯。

這一下可把宣帝氣壞了,這豈不是故意藐視他的權威!宣帝暴跳如雷,當場讓她自殺謝罪。賜皇後自殺,這可是件大事,如果真這麽執行,遭殃的可不僅是楊麗華,整個楊堅家族都得受牽連啊。

幸好在宣帝和楊麗華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早有宮女去給楊堅報信了。楊堅一聽,嚇得魂飛魄散,趕緊讓妻子獨孤氏飛奔到宮裏,向女婿求情。可憐獨孤氏一個堂堂柱國夫人,又有嶽母之尊,居然忍氣吞聲,對著自己的女婿叩頭求饒,直到頭上鮮血淋漓,這才讓宣帝消了氣,把女兒救了下來。

不過,宣帝雖然暫時饒了楊麗華,對楊家的疑慮可並沒有打消。在他看來,楊麗華這麽強硬,無非是倚仗楊堅的權勢,楊堅不消滅,始終解不了他的心頭之恨。所以,這件事沒過幾天,宇文贇又傳令召見楊堅。而且,他還吩咐左右佩刀武士,一旦看到普六茹堅臉上變色,就當場砍死他!

楊堅是什麽人?那可是政壇老手了,早就練就了喜怒不形於色的本領。這次宣帝召他,他也知道來者不善,但是,表麵上還是神色自若、言語從容,根本沒有給佩刀武士動刀子的機會。宣帝想找碴也找不到,隻好又把他放走了。

雖然這次僥幸逃脫,但是,楊堅走出宮後,可真是害怕了。他知道,以宣帝的性格,既然對他如此不放心,殺他也隻是遲早的事情。

有道是三十六計走為上,楊堅覺得,與其在北周宣帝眼前提心吊膽,朝不保夕,不如先到外麵避避風頭再說。可是,他已經是首席宰相了,找什麽理由才能脫身?楊堅思來想去,決定去求鄭譯。

鄭譯是宣帝的寵臣,同時也是楊堅讀太學時候的老同學,跟楊堅關係一直不錯。楊堅把鄭譯拉到一個僻靜的地方,悄悄對他說,你也知道,我從不貪戀權位,老早就想到地方去享清福了,你在皇帝麵前說得上話,希望你看在老同學的麵子上,幫我美言幾句。

鄭譯怎麽回複他呢?要知道,鄭譯是個佞人,也是個聰明人。他固然追隨北周宣帝,但是,眼看著宣帝凶狠殘暴,大失人心,又整天喝酒縱欲,他也怕宣帝長不了。而楊堅在朝廷很有勢力,沒準兒哪天就修成正果了,他何不結個善緣,也給自己留條後路?出於這樣的心態,鄭譯慨然允諾。他說:“以公德望,天下歸心,欲求多福,豈敢忘也。謹即言之。”以楊公您的道德威望,真是天下歸心了,待您得誌,我還得指望您罩著我,我怎麽可能不替您辦事?您放心,我會盡力辦的!

可是,答應歸答應,怎麽才能讓楊堅走,又不引起北周宣帝的疑慮?鄭譯開始動腦筋了。他知道,宣帝有一塊心病,那就是自己在政治上沒業績。宣帝從小一直被爸爸北周武帝打壓,形成了強烈的逆反心理,當了皇帝以後,總想證明自己比爸爸強。

可是,當年北周武帝平齊,這可是個大功績,不容易超越。現在,宣帝要想比爸爸強,那就隻剩下平定江南了。因為有這樣的競爭之心,宣帝雖然荒唐暴虐,但對於開疆拓土一直很有熱情。所以,受到楊堅委托後,鄭譯就從這個角度去遊說宣帝了。

有一天,正好北周宣帝又跟鄭譯說起平陳之事,打算派他帶兵進攻南陳。鄭譯趕緊說:“若定江東,自非懿戚重臣無以鎮撫。可令隨公行,且為壽陽總管以督軍事。”如果要平定江東,不用朝廷懿戚重臣做統帥,難以鎮撫,請命令隨公普六茹堅隨軍前往,擔任壽陽總管,負責前線軍事。

宣帝一聽,立刻覺得這主意不錯。他看楊堅不順眼已經有一陣子了,殺了他,又沒理由;留著他,又怕他作亂。不如索性讓他到外邊去,利用他的軍事才能為自己打仗。如果打好了,光榮自然還得歸皇帝的英明領導;如果打不好,正好借機把他殺掉,怎麽都不吃虧。

就這樣,大象二年(580)五月四日,北周宣帝任命楊堅為揚州總管,準備發兵南征。接到這個任命,楊堅終於鬆了一口氣,好歹可以活著離開這是非之地了。可是,真到整裝出發的時候,楊堅又覺得鬱悶了。

一年以前,他剛剛從地方回到中央,那時候,還以為從此飛黃騰達了,沒想到又被打回了原形。政治鬥爭風雲變幻,誰知道什麽時候才能再回來!更重要的是,他對北周宣帝也不放心。

楊堅不是整天找人給自己看相嗎?看來看去,自己也有點無師自通了,他總覺得,北周宣帝長著一副短命相。有一次,他還跟自己的心腹說:“天元實無積德,視其相貌,壽亦不長。加以法令繁苛,耽恣聲色,以吾觀之,殆將不久。”天元皇帝其實沒積下什麽功德,看他的麵色身形,也不是個能活得久的。他施加的法令繁重而又苛刻,沉溺放縱於**聲與女色,我看他就快要死了。

無論是從北周宣帝不健康的生活習慣還是從所謂的麵相上看,楊堅都覺得他活不長。這就讓楊堅不放心了。不放心什麽?不是擔心他死,而是擔心他死的時候,自己正好不在場。要知道,如果宣帝死了,肯定政局又要有大變化,如果自己遠在地方,鞭長莫及,怎麽辦?想到這裏,楊堅心裏又非常糾結,不走不安全,走又舍不得。

那麽,楊堅到底走沒走?北周的政局,又將麵臨怎樣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