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級“罵人”法:用《詩經》裏的詩句“罵人”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2500多年前它就“出生”了。
那時候,朝廷專門設立了采詩官,他們先走到民間收集百姓創作的詩歌,就像蜜蜂一樣在花叢中采蜜,再匯總給宮中的樂官進行整理,加上宗教祭祀的音樂,總共整理了311篇詩,收錄在《詩經》中。
采詩官為什麽要采集民間詩歌,是因為民間詩歌更好聽嗎?其實,收集民間詩歌,是為了幫助統治者了解民情民意、觀察政治的得失。
在先秦時期,詩歌的用處非常大,統治者不僅通過詩歌來了解民意,還用詩歌來外交。春秋時代的諸侯、謀士在進行外交周旋和談判時,經常用《詩經》裏的詩句來委婉地表達自己的誌向和觀點,當然,觀點有正麵的,也有負麵的,古人就曾經用《詩經》裏的詩句“罵人”呢。
故事是這樣的:春秋時期,齊國有個大夫叫慶豐。他不愛學習,整天吃喝玩樂,享受酒肉之歡。有一次,齊國國君竟然派他出使魯國。
魯國是孔子的故鄉,這個國家非常重視禮儀,在當時有禮儀大國之稱。慶豐大概知道自己肚子裏沒有墨水,感到有些心虛,於是盛裝打扮、隆重出場,想通過華麗的外表提高自己的品位和地位。魯國的大臣叔孫豹見了他,嘲諷地說:“哼,華麗的衣飾穿在他身上真是糟蹋了,他必然會吃惡果的。”
叔孫豹設宴招待慶豐時,慶豐有失禮節,叔孫豹憤怒難遏,就故意借《詩經·相鼠》裏的詩句諷刺他:“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意思是說,老鼠還尚且有皮有臉,你卻不知廉恥,你連老鼠都不如呢,還不如死了算了。可慶豐平時不學無術,他怎麽能明白這句詩的含義呢?他聽不懂叔孫豹的意思,依然我行我素,出盡了洋相,最後被魯國百姓傳為笑柄。
孔子說過:“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楊伯峻先生翻譯說:“熟讀《詩經》三百篇,把政治任務交給他,他卻辦不通;讓他出使外國,卻不能應對外交中的事情;即使詩讀得再多,又有什麽用處呢?”
由此可見,春秋時期的《詩經》堪稱外交官人手一冊的教科書和“語錄大全”。學習《詩經》有助於出使他國、應對諸侯。如果不明白《詩經》中詩句的意思,或者用錯了詩句,就會遭到別人的嘲笑,甚至會引發一場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