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溫儒敏(1)

我樂於向廣大中小學師生和家長推薦這套書。書名叫“語文課超有趣/料:部編本語文教材同步學”(1),我理解書名包含兩個意思。第一,語文本來是學起來很有趣的學科,教材也挺有趣的,但可能課上得比較煩瑣,加上要考試,弄得很功利,很多學生反而失去了興趣,不怎麽喜歡語文了。這套書想辦法讓同學們重新認識語文課及語文教材,發現其中的趣味,重視語文課、學好語文課。第二,語文教材篇幅有限,課堂上也不可能講很多,光是通過教材和課堂,遠遠不夠,還得拓展閱讀,那麽這套書就配合教材和課堂,為同學們提供很多非常有趣的相關閱讀材料,既增加了他們語文學習的興味,又增加了他們的閱讀量、擴大了他們的知識麵,幫助他們理解課文,實實在在地提升語文素養。

這套書完全可以和語文教學配合使用。從小學到初中,每個年級、每一篇課文都配有若幹拓展閱讀的文章或作品。學生可以自己讀,老師也可以把它當補充材料,在課堂使用。低年級的學生,最好是親子閱讀,這套書可以作為閱讀的材料。

這套書和教材的呼應很緊密。比如三年級上冊有泰戈爾的《花的學校》,泰戈爾想象中的植物有它們的親人、家庭和生活,甚至也有它們的“學校”。這篇散文詩非常優美,閱讀時可以放開想象力,還可以培養對事物的觀察力和把自己的想象與觀察表達出來的語言能力。那麽這套書就為學習《花的學校》補充提供了三篇短文:第一篇是《泰戈爾有中國名字》,講述九十多年前這位印度大詩人來中國訪問的故事,讀這篇文章順便也就了解了課文作者的背景;第二篇是《月月花開你知否》,介紹我國農曆十二個月,每個月都有“月花”,民間稱為“十二姐妹花”,而且給其中幾種花安排了一首詩,顯然也就拓展了《花的學校》中對各種花的了解與觀察;第三篇是瑞典植物學家林奈的故事,也許有些同學讀了之後會對司空見慣的各種植物名多留一份心,甚至有了探究的興趣。三篇補充的短文都很好,適合相關學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又可以增進對課文學習的理解,引發探究的興趣與熱情。這樣的設計,比一般瞄準考試的教輔讀物好多了,而且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拓展了閱讀量、提高了閱讀能力,考試自然也能舉重若輕,取得好成績。何樂而不為?

按照國家《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語文課要突出“語文素養”的培育,除了課內教學,必須盡量引導學生課外閱讀,擴大閱讀麵,養成閱讀習慣,提升閱讀品位。這套書是課外讀物,但分年級編寫,與各個年級的語文教學內容相呼應,重點是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全麵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我認為是編得不錯的。

我常說,讓我們的中小學生既考得好,又不陷於題海戰術,不把腦子搞死,興趣全無,這好像有點兒難。其實“魚”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關鍵在於提升教學水平,包括能讓學生有較多自由的課外閱讀。這套書就是在朝這個方向努力的。

我還想把我以前在一篇文章中說過的話轉引於此,供廣大師生和家長參考:

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中,語文課常受到擠壓,很多學生和家長並不重視語文。這是極其短視的行為。許多人上了大學還沒有閱讀的習慣,要讀也就是讀一些流行的、娛樂搞笑的東西,他們的思維和表達能力必然受到限製。這是語文課的失敗!學語文不能隻考慮應付考試,更重要的是提升語文素養。語文素養包括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及其所體現的學識、文風、情趣等人格涵養。這是現代社會公民必須具備的綜合素養。語文課的重要意義,在於它能打好“三個基礎”:為提升綜合素養,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全麵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而要學好語文,光靠做題是不行的,局限於課內也學不好,辦法隻有一個,就是把課內學習與課外閱讀結合起來,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

正是出於這個原因,我要推薦這套書,希望通過這套書的閱讀,帶動我們的學生、老師和家長把讀書的習慣與愛好當作一種人生方式,讓孩子們從小就喜歡讀書,遠離低俗文化,提高閱讀品位,讓讀書伴隨和滋養他們的一生。

2018年6月20日於京西褐石園

(1) 山東大學人文社科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全國中小學語文統編教材總主編。

(2) 這套書包括小學、初中兩個係列,其中小學各學期分冊主書名為《語文課超有趣》,初中各學期分冊主書名為《語文課超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