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霍邑之戰
再來看代王楊侑。李淵不是聲稱要推尊楊侑嗎?怎麽楊侑也成了敵人呢?這其實一點兒都不難理解。別看楊侑當時還是一個十三歲的孩子,但是,殘酷的政治環境催人成熟。他非常清楚,李淵的所謂推尊,隻是一個掩人耳目的幌子罷了,一旦讓李淵進入大興城,無論是大隋王朝,還是他本人,也就任人宰割了。所以,一聽到李淵太原起兵的消息,代王楊侑馬上安排兩員大將進行殊死抵抗。
這兩員大將,一個是虎牙郎將宋老生,率兩萬精兵,屯駐霍邑(今山西霍州);還有一個是屈突通,率幾萬驍果,屯駐在河東郡(今山西永濟)。霍邑也好,河東郡也好,都在從太原進軍大興城的必經之路上,代王楊侑是希望依靠這兩位將軍,把李淵擋在潼關以西。李淵要想打進關中,必須先把這兩處拿下才行。這樣一來,李淵和兩位將軍必將狹路相逢。
大業十三年(617)七月十四日,也就是起兵的第十天,李淵的軍隊已經打到了霍邑旁邊。但是,就在這個地方,李淵遇到了第一次重大挫折。
七月,北方的雨季到了。連日陰雨,道路濕滑,李淵的軍隊沒法往前推進,隻好就地駐紮下來。可是,沒過幾天,駐紮就變得困難起來,主要的原因是沒糧食了。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三萬人的軍隊沒糧食吃,這不是等著嘩變嗎?
這也罷了,就在這時候,有一條小道消息不知從何而起,說突厥人背信棄義,和劉武周一起攻打晉陽了!
這條小道消息一傳開,軍隊馬上就慌了神。晉陽是李淵軍隊的大本營,糧食也罷,其他補給也罷,全靠晉陽供應。此時,李淵已經派人回晉陽去調集糧食去了,如果晉陽失守,這糧食恐怕就調不過來了!再說,不光是糧食問題,好多軍人的家屬都在晉陽,一旦晉陽失守,這些老弱婦孺可怎麽辦!
這時候,威望很高的裴寂先行表態:“宋老生、屈突通連兵據險,未易猝下。李密雖雲連和,奸謀難測。突厥貪而無信,唯利是視。武周,事胡者也。太原一方都會,且義兵家屬在焉,不如還救根本,更圖後舉。”我們前麵是宋老生和屈突通的軍隊,這兩個人都挺有本事,而且據險死守,恐怕一時之間難以拿下。東都的李密也不是什麽好人,雖然表麵上說是和我們聯合,但也很難相信,沒準兒就會乘人之危,突然打過來。突厥更不可信,那是唯利是圖之人,如果他們覺得跟劉武周打太原得到的好處比我們送給他的多,那他們一定會背信棄義。而劉武周就是一個靠突厥吃飯的打手。太原可是我們的大本營,將士家屬也都在那邊,這個地方絕對丟不得。此刻太原告急,我們得趕緊回去救援,其他的事都得往後靠!很明顯,裴寂主張撤軍。
他的話剛一說完,年少氣盛的李世民馬上反駁。他說:“今禾菽被野,何憂乏糧!老生輕躁,一戰可擒。李密顧戀倉粟,未遑遠略。武周與突厥外雖相附,內實相猜。武周雖遠利太原,豈可近忘馬邑!”
這其實是一條一條地把裴寂的話給反駁回去了。
先說缺糧的問題。我們現在暫時是沒有糧食,可七月田野裏到處都是即將成熟的豆子和各種穀子,我們就近收割,也能解決一部分吃糧問題,這不是真正的危險。
再說敵人宋老生。宋老生是一個非常輕狂、暴躁的人,我敢保證,隻要打一仗我就可以贏他,這個問題交給我,你也不用擔心。
再說李密。你說李密可能偷襲我們,我認為不能。李密正守著他那幾個大糧倉,美美地當著富家翁,他可沒有那麽積極進取。讓他拋棄那份家底來攻打我們,我認為他做不到。
那麽,劉武周和突厥呢?劉武周和突厥表麵上是同盟,但其實也是各懷心事,互相猜忌。如果劉武周引得突厥人來打太原,他就不怕他剛剛占領的馬邑也被突厥人順手吃掉嗎?
所以,這些擔心是不必要的。既然如此,李世民打算怎麽辦呢?他說:“本興大義,奮不顧身以救蒼生,當先入鹹陽,號令天下。今遇小敵,遽已班師,恐從義之徒一朝解體,還守太原一城之地為賊耳,何以自全!”我們是義軍,打出的旗號是拯救天下苦難。如果我們真的懷揣理想,就應該一鼓作氣,打到大興去;如果我們說得挺好,結果遇到一點兒小挫折,就往回撤,天下人會怎麽看待我們?追隨我們的士兵,又會怎麽看待我們?很可能他們就解體了。如果大軍解體,那我們就算回到太原,守住太原,也不過是跟其他那些嬰城自保的盜賊一樣,除了眼前的一點利益,什麽都沒有。到時候朝廷來圍剿我們,我們恐怕連自保都難。所以我認為,絕對不能往回退,一定要一往無前。
軍隊裏出現了兩派意見,李淵到底聽誰的?他是個老成持重之人,覺得還是裴寂的說法更穩妥些,所以不顧李世民反對,勒令軍隊回師。
這樣一來,李世民可著急了。想再去勸勸李淵,可是天色已晚,李淵睡下了,不見人。情急之下,李世民索性站在帳外,號啕大哭起來,哭得李淵都睡不著了,隻好把他叫進來,問他哭什麽。
好不容易贏得機會,李世民不由得慷慨陳詞:“今兵以義動,進戰則克,退還則散;眾散於前,敵乘於後,死亡無日,何得不悲!”如今士兵是靠大義聚集起來的,如果一鼓作氣往前走,就能夠打敗敵人。但如果往回退,氣勢先沒有了,士兵心散了,人也就會散去。到那時候敵人再從後麵追殺我們,我們必死無疑。想到這些,我怎麽能不哭?
李淵一聽,覺得也有道理,趕緊說:“軍已發,奈何?”我已經讓軍隊回撤了,怎麽辦呢?
李世民說:“右軍嚴而未發;左軍雖去,計亦未遠,請自追之。”我率領的右軍整裝而未發,大哥建成率領的左軍雖然出發,但估計還沒走遠,請您下令,讓我去追趕他們吧。就這樣,連夜又把左軍追回來了。
峰回路轉。不僅士兵追回來了,李淵派回晉陽運糧食的人也回來了,當然,突厥人進攻的小道消息也不攻自破,軍隊隨之安定下來。這時候已經進入八月,雨也停了,萬事俱備,正好鼓行向前!
八月十二日,李淵大軍經過一個月的耽擱,終於來到霍邑,與宋老生對峙。眼下宋老生是守,李淵是攻,守的人和攻的人,誰更著急?當然是進攻方著急。所以,李淵這時候又陷入了一個新的煩惱中,萬一宋老生固守霍邑,不出戰,怎麽辦?
這時候,李世民又給他吃了一顆定心丸。他說:“老生勇而無謀,以輕騎挑之,理無不出;脫其固守,則誣以貳於我。彼恐為左右所奏,安敢不出!”您放心,宋老生有勇無謀,我們用輕騎向他挑戰,按理他不會不出戰;假使他堅守不出,我們就誣陷他對朝廷有二心,所以才拖延不戰,他害怕被左右的人奏報,怎敢不出戰呢?
李淵一聽這個分析,不由得對這個兒子刮目相看。這條計策,夠狠,也夠毒!
到底怎樣“以輕騎挑之”?這時候,李淵先帶著幾百個騎兵到霍邑城東去迎接步兵,隻有李建成和李世民帶領幾十個騎兵來到霍邑城下,他們拿著鞭子指來指去,好像在謀劃將來怎麽圍城。
宋老生一看這些人如此囂張,已經非常生氣了,這時候,李世民他們又對著城頭破口大罵起來,把宋老生罵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宋老生是個性情暴烈的人,早已忍無可忍,又看到李世民手下不過幾十號人馬,自然不放在眼裏,領著三萬士兵就從東門和南門殺了出來。這時候,李淵手下的步兵也到了,兩軍立刻陷入混戰之中。
宋老生的軍隊從東門出來的比較多,李淵和大兒子李建成在霍邑城的東門列陣;李世民則在霍邑城南門列陣,對付從南門出來的守軍。
宋老生的軍隊畢竟已經在城裏養精蓄銳很久了,正處在以逸待勞的良好狀態下;而李淵的軍隊則在外麵風餐露宿了一個月,就連當天的早飯還都沒吃,難免戰鬥力差一些。此刻李淵被宋老生的人馬一衝擊,不由得向後退去。這邊李世民一看局麵不好,當機立斷,馬上放棄南門,領兵就朝東門殺了過去。
這樣一來,宋老生相當於腹背受敵,陣勢就有點亂了。這時候,李世民揮舞兩把大刀朝宋老生的軍隊砍了過去,一口氣連殺了幾十人,兩把大刀都砍得卷了刃。古代人袖子寬,李世民又接連殺人,兩隻袖子裏兜滿了敵人的鮮血。隻見他把袖子提起來,把血往外一倒,又衝入敵陣之中。有他這麽身先士卒,很快,李淵這邊的局勢稍稍扭轉了一些。
不過,雖然李淵的個人英雄主義很有魅力,但宋老生的三萬士兵還是具有相對優勢,如果持續戰鬥下去,勝負未可預料。可是,就在這個時候,李淵這邊也不知道誰喊了一句:已經抓住宋老生了!這樣一來,軍心大亂,宋老生的軍隊再也無心作戰,隻知道沒命地往回跑。李淵是個久經沙場的老將,哪能讓他們再跑回去,早領著騎兵先去把城門從外麵關上了。
宋老生跑到城門邊,一看門關著,進不去,慌不擇路,一下子就跳進了城邊的壕溝裏。這不等於自尋死路嗎?李淵手下的將軍劉弘基走上去,一刀結果了宋老生。宋老生尚且死得如此淒慘,他手下的將士就更是可想而知了。按照《資治通鑒》中的說法,死者“伏屍數裏”,慘不忍睹。就這樣,到薄暮時分,經過將近一天的搏鬥,霍邑終於被攻克了,代王楊侑設立的第一道防線也就此失靈。
下一道防線就是屈突通把守的河東郡了。屈突通這個人前麵提到過,是個厲害角色,大興城裏曾經有“寧食三鬥蔥,不逢屈突通”的歌謠。他可不比宋老生,他沉得住氣,自從手下跟李淵打了一個敗仗之後,他就再也不出城了,嬰城固守。這對李淵一方相當不利。
怎麽辦?這時候,李淵這邊又發生爭執了。爭執的雙方還是裴寂和李世民。
裴寂說:“屈突通擁大眾,憑堅城,吾舍之而去,若進攻長安不克,退為河東所踵,腹背受敵,此危道也。不若先克河東,然後西上。長安恃通為援,通敗,長安必破矣。”我們必須先解決屈突通。否則,如果我們繞過他,進攻大興,他就會從後麵打我們,到時候我們不就腹背受敵了嗎?所以,不如先集中全力解決他,隻要把他打敗,再破大興就易如反掌了。這是主張按順序來,先解決屈突通。
可是,李世民對此不以為然。他說:“兵貴神速,吾席累勝之威,撫歸附之眾,鼓行而西,長安之人望風震駭,智不及謀,勇不及斷,取之若振槁葉耳。若淹留自弊於堅城之下,彼得成謀修備以待我,坐費日月,眾心離沮,則大事去矣。且關中蜂起之將,未有所屬,不可不早招懷也。屈突通自守虜耳,不足為慮。”兵貴神速。我們如果盡快打到大興,那邊就會來不及謀劃,也來不及決斷,在亂成一團的狀態下,我們拿下它才容易。如果我們現在耽擱在河東郡,大興城那邊就會加強防守,再打就不容易了。而且,關中地區造反的英雄也不少,但都還不成氣候,如果我們盡快招撫,以後就是我們的好幫手,如果我們不去,怕是容易被別人利用啊!依我看,屈突通不過是個膽小鬼罷了,就算是我們繞過他去打大興,他也不敢出來!
這兩派意見誰的對?其實各有各的道理。那麽,作為主帥的李淵怎麽裁奪呢?李淵做了一個最妥當的裁決。他留下大兒子李建成,讓他率領左路軍,繞過河東郡,在河東郡西邊的潼關駐紮下來,守著屈突通,不讓他越過潼關救援大興;同時,讓二兒子李世民率領右路軍全速前進,直取大興!